浅析农村家庭终身学习
2022-02-09廉颖
廉 颖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长大成才
由于农业劳动力的缺乏,大部分农户因生计所迫进城打工,而留守孩子则由长辈或者亲戚照顾。因此,留守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着两种缺失:一个是由于家长经常出外打工,对其关怀的不足;另一个则是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低下,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监护人往往是农村老人,因此文化素质偏低,造成对他们的生活监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监护人对他们教育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错误,不但造成他们在学业上的退步,而且也使得他们出现了心态上的问题。年迈的老人们教育程度低,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手段,使得孩子存在的诸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1]。
2.家长对学校过度依赖
一些学生家长因为缺乏家教责任观念,对孩子的家教意义与职责的认识也不足,很多父母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任务,由此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另外一些学生家长教育观念不足,易使孩子出现学业无用的心态。
3.农村教育方法问题
有的农村家长觉得孩子的成长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对孩子生活习惯和知识技能等都没有丝毫要求和帮助,尤其一些独生子女家长对小孩非常溺爱,任由其成长。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孩子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对子女进行物质上的无条件照顾,却忽视了对子女精神上的培育[2]。
二、家庭因素对农村地区学生发展的影响意义
由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往往在外打工,一般都缺乏家教方面的认知,因此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农村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
家庭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十分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们在入校以后的求学生涯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奠定基石。例如,从家庭教育中,体会到家长的关怀后,学生就会形成爱的意识,在入学以后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善待身边的人[3]。
2.道德观念的形成
良好的家教小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观念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自己所尊敬的人加以模仿。当他们步入学校,如果心中有正确的价值观存在,就会在校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尊敬长辈,帮助父母分担家庭中的责任。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家长和长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家长对长辈的尊重,也学会“您”等敬语的使用,并且模拟家长的模样,非常礼貌地和老人进行沟通,同时主动协助家长分担一些家庭的责任。农村学生中,家长往往会出去打工,孩子则要与隔辈亲戚住在一起,而隔辈亲人由于年事已高,对许多身体劳动更加力不从心。而经过了正确的家教,农村学生也会更加尊敬长者,同时积极协助老人进行一些体力劳动,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
3.与学校教学形成合力
在中国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中,家校联合是对中小学生核心素质训练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家长应做好和学校间的互动与交流,协助教师为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培养构成合力,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帮助其形成更完善的道德观念。老师经过对学生核心素质理论性的训练以后,把教育理念在学校、家庭间进行交流,家长在家结合学校的教育任务,注重让孩子在校所掌握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落实。比如,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之后,让孩子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在道德观念发展上的正确性,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思想意识的教育,除了能够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完善。
三、农村家长在终身学习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1.农村家长观念需要更新
监护人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为粗鲁,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家长风范,受父母影响,孩子也慢慢滋长出一些不良的想法和行为举止。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家长们如是说。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农村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
2.缺乏组织领导和科学规划
在乡村实施终身教育,打造学习型乡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没有国家的领导是无法完成的。目前,我国各地尚不能普遍形成打造学习型乡村的组织实施机制,也还缺乏专业的组织,缺少探索、制定符合本地乡村现实、适应各个阶段乡村学习需要的标准、计划与方法。此外,研究农民终身学习的专家学者本身就很少,研究成果又大都是纯理论,实践过程少,只存在与理论性的思想建设中,实践性资料十分匮乏。而且,并没有成功的学习型农村让人借鉴与参照[4]。
3.缺乏稳定的师资与教材
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规定形成从事农村终身教育教学的固定师资队伍。不少乡村学校的老师因为工资太低,都不愿意投身到农村教育中去,即使参加教育的老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有的老师年纪过大,本来就较少接触新事物、新科技,有的老师则缺乏动力去再学习、再接受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学效果肯定也是不好的。有的小学的老师从事终身教育,但学术水平和研究思路却不知如何体现,这其中还涉及奖励制度的改革问题。他们也不愿意去从事农村终身教育,有的学校愿意开放学校,因此图书馆等设施不对农民开放,因为这些都牵涉到学校的利益。此外缺乏知识水平高、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真正实用的农村读物。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管理难度大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农村家庭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当时的父母极少宠爱孩子;现在祖父母把那一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有些祖父母在带孙子孙女时担心出差错,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所具有的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养育”观。同时,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5.农村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
四、推进农村家庭教育的策略
1.要提高农村家庭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思考是行为的先导,具备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备条件。尽管终生学习思想进入中国已经较长时间了,其实践浪潮也正在全国高涨,但是,在中国广阔的乡村区域,终生学习理念却不能普遍流行并广泛认可,这是建立学习型乡村的主要思维阻碍。所以,政府应该在政策、教育等方面加强宣传,以帮助全体农村居民形成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为学习型农民的建立奠定更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首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思想宣传教育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目前就应该及早制定全国的“终身学习年”,建立“村镇学习日”和“农村家庭学习月”等制度,让终生读书的思想在全国广大乡村根深蒂固。其次,农村高校应充分运用其在接收和传递世界先进文化学习思想上的资源优势,将培育农村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放在其学习事业的核心地位。再次,乡镇社区应制定有效的教学载体,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终身读书思想在乡镇社区家喻户晓。总而言之,要通过读书培训,让广大干部群众形成认识和文化进步所必需的思想,形成终生学习、自觉读书的思想,在创建学习型农村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奉献,以便进一步投入到主动学习、投身于终身学习的实际行动中。
2.要做到加强科学规划领导
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点在于领导工作,创建学习型农村的中心要义在于领导。农村组织不集中、教育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健全,因此在城市建立学习型组织较在农村建立是更轻松的。所以,对于农村的领导集体来说,建立学习型农村并非一日之举、并非易事,需要当地领导班子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力度来推进学习型农村的成立,踏实、稳定地助推学习型农村创建、开展、组织活动。要加强规划领导,科学稳定设计,在政策调整上要提升资金、师资以及校园占地的份额。通过完善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在农村工作中要重点提出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形成多级部门的协同管理、村民委员会之间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加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来。
3.创新制度建设,加强法治保障
学习型农村的建设,要加强国家在创新制度方面的统筹能力,特别是提供法律保障以建设现代的学习型农村。有些制度我们已经将其进行了制定并且做了相应的完善,然而,根据学习型农村的新特点、新目标,我们需要将这些制度进行整合归纳,并提出适应的新制度,来满足当代农村发展的新需要。同时,要逐步做到把对农民的宣传教育纳入法制的进程中。但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需要坚持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宏观形势下下,构筑我国农村开放式、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创建学习型农村的核心要义。
4.加强对农村家庭的培训,培养学习型、知识型农村家庭
建立新农村是以农民的个体家庭为基础的。能否高效、有效地完成对新农村的建设,在较大程度上是由农民个体家庭的整体素养决定的。要加大对农民家庭教育的培养,使广大农民家庭形成学习型、知识型的农民家庭,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在行为和能力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善于考究,采用农村家庭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政策宣传栏、广播站、农家阅读一角等形式,通俗易懂地回答农村家庭心中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农村家庭群众自身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学习要有规划和目标。要积极参与到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中,系统的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知识性、学习型的新型农村家庭。
5.整合资源,创建学习型村镇
整合发挥了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等政府公开机构和广大的非正式的群众组织等单位在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进一步充实了“三下乡”行动的文化内涵,积极吸纳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该项工作中,广泛形成了学习型的乡村服务团队,积极促进了学习型乡村的建立工作。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步伐为重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打造城镇型的农业,推动农民家庭职业和场地流转,促进资金和产品的流转,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村镇规划设计中,要建设适量的村民文化学习场地设施,配置必要的学习资源,营造整个村镇社区的学习气氛,推动学习型村镇的创建。
面对21世纪的今天,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各项教育教学设施都相对提高,但农村的家庭教育水平低下,是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不能进步的主要原因。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总之,在市场经济时代,农村的家庭教育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而家庭才是人才的诞生地,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来到人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可是当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不仅根本没有担当好教育角色,反而湮没了人才的培养。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