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核心内涵与文化自觉的研究*
2022-02-09吉雅太
吉雅太 唐 曼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包头 014010)
信念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屹立而不倒、奋发图强的动力。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它是一个奋发向上、不畏挫折、不怕牺牲、奋发向上的新时代精神,能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凝聚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华体育精神,不但诠释了以改革与创新为内核的民主时代精神,还有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中华精神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体育精神承上启下,独树一帜地矗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后,不被挖掘,不被正言。进入21世纪,随着外来元素不断涌入,以及在全球文化冲击下,中华体育精神破土而出,逐渐负担起振兴中华体育、文化、经济和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成为一股新生力量。中华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祌、时代精神的融合,更加健全了屮华文化这一载体,使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全面地展现在全球文化大家庭屮,也使全球人民共享不一样的中华民族文化。
一、中华体育精神内涵
中华体育精祌属于体育精神范畴,为更好阐述中华体育精神内涵,有必要先对“体育精神”做出解释,这对于构建中华体育精神也具有指导意义。所谓“体育精神”,是指人的意识作用于体育运动,从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中华体育精神包含体育精神的全部含义,即“健康快乐”“拼搏自强”“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爱国奉献”的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延续、传承和发扬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性和时代特征。它既来自中华民族的古代精神,又融入了外国传统,负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吃苦耐劳、不怕艰苦、敢于挑战、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参照,仁者精神指向健康快乐的精神;忠者精神指向热爱祖国的精神;勇者精神指向拼搏自强精神;信者精神指向公平竞争的精神;礼者精神指向集体主义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与世界呼应,增强了伟大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天,中华体育精神仍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壮大,推动了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运动观念,营造了和谐体育氛围,丰富了体育教育内涵,为国家的强盛直接提供明显的智力支持。中华体育精神是构建和发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需要,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二、什么是文化自觉
所谓的“文化自觉”,是借鉴我国知名现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看法:它指生存在特定社会文化社会历史圈里的人对其社会文化有所知之明,并对其发展过程和未来有足够的认知。换言之,是社会文化的自身觉悟,自身反省,自身创造。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艰苦的实践过程,唯有在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文化,了解并联系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基石上,才有前提条件在这一个不断产生的多元文化的真实世界里确定自身的地位。”
文章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以本土文化为行为对象的系统,既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理念,也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实践。文化自觉既是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承载,也是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检验。文化成为自觉后才能迈向文明,中华体育精神自觉后才能迈向国际。
三、以中华体育精神实现民族文化自觉的途径
1.重拾传统文化自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便确定了其以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人、培养人,以达到人类“求健,求美,求乐”目标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人追求身心和谐的人文价值理论。中华体育运动“软实力”的建立,需要更加自觉地植根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肥沃之地,同时还要进一步吸取世界各地文明的文化精髓,以展现中华体育运动人文精神之气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表现的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惊艳了全球,也得到了全球各地民众的一致称赞。所以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弘扬祖国的教育精髓,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唤起我国全民运动的文化自觉,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和文化自觉,以推动我们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追求健身的权利和理念
缺少体育运动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就不能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社会文化。我国学校体育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如此。但近百年来,中国学校的体育运动思潮不断变化;在20世纪30时代,陈永生指出“体育运动是完整的心理身体文化教育”;20世纪40时代,袁敦礼指出“运动是全民的文化教育”;蔡元培针对体育运动这样进行定位:“完整人格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体育运动”;20世纪50时代,马约翰指出:“体育运动目的是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功能,目的在培育人性,弥补文化教育欠缺”“体育运动最后的目的是促进民众的心理健康”;20世纪70时代,徐英超指出:“运动是体质保健文化教育”;20世纪80时代,林笑峰指出了“以人为主要中心的体格教育理念”;20世纪90时代,《有关进一步深化教学变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中明确提出了“我校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2001年,陈希明确提出了“身体与性格并重”的新运动观念[1]。
百余年来,我国体育观念的发展无不折射出鲜明的现代社会特点,无不直观或间接地服从于社会需要。学校发展体育运动的理念,经过了从身体发展到身心健康,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历史过程。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权益,并确立了人的身体健康在其生活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价值,进而追求一个健康生活方式。
当前,较为合理的校园体育理念的制定应当尽可能地把现实性和理论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思索校园体育蓬勃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并以此形成人文主义运动价值观。对人的生存与保健和正确的生存方法的重视,这也是体育运动精神最基本的特点。如今举办的阳光体育,是新时代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的重要行动。阳光体育以“身心健康第一位”为指导思想,引导少年学生做到每日健身一小时,学会了日常健身的体育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行为。其目的是要借助阳光体育的抓手效应,推动各级各类校园建立浓厚的学校体育风气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风气,引导全体少年学生走出操场、走进自然界、走在太阳下,积极自主地参与身体锻炼,发展健身的兴趣爱好和良好习惯,切实增强学生的健康素质。众所周知,积极地进行“阳光体育”教学活动,对改善中小学生身体健康非常关键。但有些学校为防止伤害事故的出现,而采用了某些较消极的举措,因为这些措施在中小学身体日益减弱的状况下,非但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加无法使健身养性这一中华体育精神所具备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2]。我们已经在文件中看到了我国运动思想的高度自觉,只是由于在实践学校对运动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措施等方面的准备还不够,使得阳光运动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身体健康是每位中小学生的基本权益,而学生们在校园中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对其一生体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校园运动就应该以中小学生为核心,保证其对身体健康权利的基本要求。
3.提高公众对体育运动服务质量
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文明昌盛的大历史背景下,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已经不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方式了,其价值导向也应该从体育运动与人民基本人权、经济社会平等权利、生命素质、人民身体健康、国民幸福的密切相关等方面来考虑。
在后奥运时代下,我国体育运动为了推动民众体育运动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健身教学活动。全民运动的发展,有赖于我国公众体育运动质量与水平的持续提高。特别是步入休闲运动时期以来,伴随着当前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逐步升温,群众运动领域的服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公众运动服务理念也不断深入。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由公众体育运动机构及其公众体育运动咨询服务机构,对公众的体育运动生活所供给的体育运动商品和体育运动劳动,包括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制性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技术性公共体育服务,以及相关政策性公共体育服务等。公益体育运动服务项目是具有公益服务属性的体育运动服务项目。民众现代体育活动在实质上是在社区成员们剩余时期中普遍展开的,以体格锻炼当作手段,以提升健康、提供娱乐休闲休闲为重要目的,在心理身体健康快速发展的台阶上进一步突破自己,推动社区生活物质、精神文明进步的实践。大众体育所反映的既是所有民众的社会集体需要,它也带有了公益生产的特性。如今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状况也表明了当前公众体育服务供应体系尚有较大不足,供给和需求结合得不够密切,政府部门对社会成员的供求特征、供需内涵深入研究得不够,供求的总量和种类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化,无法对社会成员产生合理的供给。作为国家体育行政部门最主要的施政策略与核心理念之一,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好坏对大众体育发展有直接影响。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作用,利用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活动来保障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利,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满足人民大众对运动健康的需要,提升公民身体素质。
4.建设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竞技精神的内核、基础与灵魂,对我国竞技运动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人文精神是以人文化为基础,将人视为主体而存在的一个精神概念,它重视人类人格的独立与发展,强调人的存在地位与人生价值,为人们的灵魂回归并找到精神家园。总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在这里,精神也就作为了人之所有为人的基本规定,精神便是人的本质之存在。它的内在实质上是以人为社会价值中枢、社会精神经济价值原点,以唯人主义作为最崇高的准则,寻求与人类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而体育人文社会主义精神的内在实质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的身心健康与人生的自由,而体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含义正是对这一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由此可见,体育强国不仅仅依赖的是物质成果的增长,在较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对体育运动人文精神的弘扬,因此体育运动人文精神是中华体育运动文明的内核、支撑与灵魂,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人文中最基本的精神取向,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其目的是培育人的素质和提升人的精神境地。
所以,竞技类体育活动必须自觉坚持“人物并重,更重人”的运动理念,以形成良好的人文导向。在当今竞技运动中,如果没有现代社会人文科学的指导,以夺标者为主要重心的“物化”活动,狭隘的“为国争光”、唯分数论就会将体育锻炼工作推向重体轻育、重“物”轻“人”的轨迹。从根本上来说,竞技体育的争夺就是竞技运动文化与核心价值的争夺,我国体育运动需要精神的回归,我国竞技运动也需要行为自觉。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必须把竞技体育运动的未来发展重点放到培育国人健康的身体、愉快的性情领域方面,同时也契合了奥运会的理念以及我国现代体育未来发展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华体育精神核心内涵与文化自觉进行了研究。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中华民族的灵魂,文明自觉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生存的命运和发展情境。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它根据中华文化的渊源而发展、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潮流而改进,它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的承载的集中表现,中华体育精神构建与民族精神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华体育精神的可以借鉴民族精神的精髓而构建,同时又可以与民族精神相辅相成的共同致力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诠释。以中国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以“柔、弱、静”为特点,强调“天人合一”“身心一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中华体育运动的文化自觉和兴起,需要以体育运动人文精神和运动思想的建立为先导;人们也应该更加深入了解当今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状况,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和未来趋势,以提高体育运动文化自觉为切入点和抓手,推进中华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