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
2022-02-09陈娟
陈娟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路小学,甘肃兰州 730000)
问题具有一定导向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考数学知识的形成路径以及应用方法,进一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将数学学习重点放到了公式的记忆方面,未深度思考数学问题,不仅不利于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也会陷入数学学习困境。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立足点,探究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够使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特征
(一)启发性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这种情况下学生也能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从这一点来看,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其能为学生学习入学知识指明道路,也能使学生更有目的地学习。此外,问题的引入也能缩短学生融入学习的时间,使其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二)精练性
问题一般从某一个特定的点出发,非常精简,而且问题与实际教学内容贴合度比较高,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也能形成特定的知识框架,更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本质。
(三)建构性
数学知识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多种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问题的引入,学生能将不同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知识框架,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关键意义。从这一层面来看,问题可以视为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特定的知识体系,也能促进其数学学习能力提升。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优势
(一)结构紧凑
问题导向式教学主要包括设计问题、布置问题、探究问题、生成知识、内容拓展等环节,这些环节一环紧接着一环,环环相扣,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积累经验。
(二)操作简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归纳、形成单个问题或问题串,并通过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或问题串展开全面分析、自主探究、多元评价,学生在数学课堂拥有更加广阔的思考、探究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感知体验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三)目的明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主要围绕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四)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思考、分析与解决,能够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递进式发展。
(五)自主探究
在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发布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受到启发,并自觉、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所掌握的数学方法和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明确问题解决思路、找到问题解决办法,进而从中获得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六)合作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的一大特点在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展开合作探究。这一形式能够让学生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思路,更加灵活的问题解决办法,学生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七)激趣学生
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进一步推动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得教学内容以更加灵活、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能动性、主动性。
三、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方法的实践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导入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也能为学生步入数学课堂搭建良好的台阶。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其数学学习能力提升,而且也容易失去数学学习信心,觉得数学科目比较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抵触。研究发现,多数小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二十分钟左右,且绝大部分都不超过二十分钟。对此,教师要深度解析数学教材内容,把握好课堂的良机,在此基础上灵活导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问题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学生现实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将其与数学知识建立有机结合,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为例,笔者为学生设置了几组问题情境:一盒草莓的价格是15元,如果买2盒需要多少钱?买20盒呢?一个风筝的价格是16元,如果买3个风筝需要花多少钱?买30个呢?与此同时,笔者还让学生列出这几组算式,对比其计算结果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能够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设一个互动式情境,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建立持久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特别是课堂开始五分钟左右,部分学生开始开小差,与其他同学窃窃私语,扰乱课堂秩序。追根究底,学生没有走进数学课堂,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另外,以小组为单位引入数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更好地探究数学问题,避免其重复、低效学习。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为例,该节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认识小数,并能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引入了多组数据,如“2”“3”“5”“2/5”“1/3”“1/4”等,同时,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还见过哪些数?部分同学指出,在逛超市过程中商品价格为9.9、19.9元等。此外,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超市调查,明确各个商品的单价,在此过程中为学生制作商品价格清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也能对小数有新的认识。紧接着,笔者又为学生引入小数的概念,并以饮料的价格(2.5元)为主,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是什么意思?部分聪明的孩子指出,2.5元是2元和5角,其中的“.”能够将不同单位的数区别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概念。此外,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小数还可以表达什么?部分同学指出:“我们吃的东西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如一个半苹果,可以表示为1.5,两份半蛋糕可以表示为2.5……”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学生也能对小数的概念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此外,笔者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小数在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加深对小数概念的印象,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此点燃学生的探索激情,逐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以“条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组条形统计图的图片,如一个月内天气变化情况,小雨、大雨、雷阵雨、晴天、多云等。同时,还询问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读出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能够了解一个月内晴天最多,大雨天气最少。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后,让其以全班男生与女生数量为主题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对比两者的数量。其次,还让学生以全班同学喜欢的科目为主,制作相应的统计表,在此基础上绘制条形统计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了解全班同学对各个科目的喜爱程度。当然,学生也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某花坛内各种花的种类,如牵牛花、一串红、金鱼草等,划定调查区域,如所选区域为50 cm×50 cm,调查这块区域内各种花的种类及数量,在此基础上制作条形统计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了解花坛内植物的分布情况,同时也能拉近其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树立保护自然的观念。
(四)科学导入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数学建模为例,其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能有效补充教学内容。客观来讲,建模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其化抽象为形象,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点亮指路明灯。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在已有的模型上解析数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会下降,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为例,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囍”等,并询问孩子们:“这些图片是轴对称图形吗?你们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其次,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部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并标注出对称轴,让学生画出图形的另一半,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轴对称图形的模型,掌握对称原理,同时也能培养其创新思维。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引入多个趣味剪纸,学生按照步骤剪纸,将其展开观察其形状,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为学生打造趣味课堂,激励学生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培养其创新能力。
(五)灵活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数学基本能力之一,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强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对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其运算能力提升。基于此,笔者借助多媒体之力引入了数学竞赛活动,以“加减乘除”相关运算为例,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组计算题,如“22+33=?”、“15+25×4=?”“23×4+6+8=?”“44÷4+12+9+8=?”等,通过引入多个计算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学生通过计算也能掌握更多的计算技巧,游刃有余地解决运算问题,获得学习信心。
(六)灵活转化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问题转化是指引导学生基于已知问题,充分发散问题,对问题展开进一步拓展与联想,并就此提出与已知问题类似、相近的问题,实现对已知问题的举一反三,根据已知问题推导出未知问题。例如,数形转化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像与数字进行相互转化,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解决相似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而学生在联想、分析、解决、反思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总结问题方向、整理解题思路、积累解题经验,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针对以下趣味性题目“狐狸在山羊服装店看中一件价格为45元的皮衣,他给了山羊老板50元钱后,山羊老板又找给狐狸5元钱。狐狸拿走衣服后,山羊老板发现狐狸给他的50元是假钞,那么山羊老板一共亏了多少钱呢?”学生计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进一步转化问题,提出同类型题目,并适当增加问题难度,“一个人拿着一张百元钞票到商店买了价格为25元的东西(进价为15元),商店店主因为手头零钱不够,便拿着这张百元钞票到隔壁水果店换了100元零钱,并找回了那个人75元钱。待他拿着75元钱和价格为25元的商品走后不久,水果店老板找到商店店主说这张100元纸币是假钞。店主仔细一看,果然是假的,只能又拿了100元钱换给水果店老板。那么在这整个过程中,商店店主一共损失了多少钱呢?”两道题目类型相同,难度递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此类相似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有诸多优势,其能细化教学内容,也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知识,于其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导入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法,使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科学导入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活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