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驱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2-02-09孙飞翔
孙飞翔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 226500)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学科竞赛活动开展,能够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促使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将学科竞赛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动力。
一、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
通过对当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并没有凸显出计算机学科特点,课程设置上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略了实践课程的设计。此外,有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包含的技术比较落后,与当前的主流技术不符。因为课程设计与实际社会的脱轨,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1]。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充分结合,以此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促使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是当前课程设置方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科竞赛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培养。
(二)学生缺乏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行为,是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而完成的一个过程。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专业认识比较薄弱,并没有了解到这一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发展方向。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2]。对学生来讲,适合的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知识的学习有效性,同时可以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若在学习中存在盲目的情况,不仅无法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效果,而且会影响教育质量,无法实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比较被动,日常学习中仅仅是学习专业课程,对相关的学科竞赛,如计算机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等了解较少,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部分学生虽然参与了此类竞赛活动,但也仅仅是按照比赛要求去规划与学习。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竞赛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非常明显,是促使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有效举措。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实践中很少创新,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思考,解决问题时比较单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四)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传统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计算机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学校的培养模式与教育模式,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学校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忽略了与岗位要求的结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独立解决问题[3]。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学科竞赛对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计算机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是考查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程序设计、解决问题能力。一般来讲,计算机学科竞赛会由小组实践的方式完成,在集训和竞赛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4]。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学科竞赛的运用,利用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发展需求。
(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计算机学科竞赛具有综合性、专业性、趣味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可以提升参与者的兴趣,拓展参与者的视野,使其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与实践经验,并将此运用在日常学习或者未来的岗位工作中[5]。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可以提升学生时专业能力,促使各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三、基于学科竞赛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一)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
学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科竞赛作为课程教学体系完善的导向,根据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学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做好课程的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讲,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是实践与理论两部分组成,在教育工作中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特点,利用学科竞赛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例如,第一阶段,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与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使学生在此阶段形成基础知识结构,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则进行能力提升活动,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并参与相对应的学科竞赛。利用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学习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科学习与学科竞赛活动的参与,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第三阶段则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其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综合性较强的比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学习,完成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了解前沿的技术与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6]。第四阶段则组织实训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企业或者是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通过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完善,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真正地体现出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价值。
(二)立足学科竞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计算机学科竞赛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举措[7]。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可以将学科竞赛实践要求作为教学的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课本知识,设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动力,以此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相关的竞赛项目,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践作业与考核,以此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程序设计类竞赛教师可以选择竞赛中难易程度适中的实验项目作为课堂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水平,促使学生能力与素质发展。通过针对性地实现教学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方法,以此推动课堂教育发展,促使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部分[8]。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提升对这一内容的重视,将学科竞赛与课堂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以此实现高质量教学,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与计算机能力共同发展。
(三)赛教结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学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赛教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职业素养得到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来讲,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开展提供动力,使教育工作模式与方法更符合现代教育需求,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将学科竞赛活动的要求与学校内部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将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地知识技巧与方法,以此提升教育工作质量。通过学科竞赛要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结合,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的价值,同时可以提升教育工作质量,促使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健康发展,真正地实现学科竞赛与理论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赛教结合教育工作中,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分析,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未来发展目标,将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选择对应的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计算机能力与竞赛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教学与竞赛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学科竞赛教学的质量,能够促使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组织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工作中,为了促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可以组织校内计算机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与实践方法,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效率。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校内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可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使自身的能力提升。因此,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提升对校内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邀请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学科竞赛中专业能力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得到提升,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南京农业大学由信息科技学院团委承办的我校第六届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决赛在教学楼进行。比赛内容包括数媒设计、微课与教学辅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应用与开发、计算机音乐、物联网应用等七大类别。本次比赛从2018年11月启动校赛报名开始,历时四个月的培育,共26组作品杀入决赛环节。参赛的26组作品主题明晰、内容丰富,创作了《赏菊》《泊秦淮》微电影,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大棚检测系统”“猪养殖场体温检测系统”等行业应用类平台。这一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五)创建规范、科学的竞赛辅导机制
院校把学科竞赛作为驱动,对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培养,不仅需要把理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学科竞赛进行深度融合,还需要创建规范、科学的竞赛辅导机制。首先,需要组建专业的竞赛辅导队伍、组织结构合理的竞赛队伍,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并且在竞赛实践中需要注重结合自身经验和技巧,提供给学生专业指导。参赛队伍的学生构成需要坚持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兴趣,参加相应的比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调整队伍组成,尽可能促使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其次,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科竞赛训练中,需要注意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且积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尽可能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训练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监督、引导的作用,例如指导与把关选题,对算法、技术框架进行讲解等,而其中关键技术路线、具体解决方案、算法或系统设计和实现,都需要由学生团队分工协作。教师需要专业指导和监督学生参赛的各个环节,但是不要包办,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进行提升。最后,在学生参与竞赛前、参与竞赛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在竞赛前,可以针对竞赛内容,给予学生专业指导,促使学生可以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且在竞赛中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把相关计算机算法、常见的计算机竞赛解决方案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可以打好基础,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竞赛中灵活利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竞赛项目。此外,在竞赛后,教师需要注重指引学生进行总结工作,进而为下一次竞赛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科竞赛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在实际人才培养工作中,加强学科竞赛的运用,将此与学校教育充分结合,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能力与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