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作品孵化”思维引领高校传媒教育新发展
——基于“丰”型传媒类人才培养理念的探索

2022-02-09宋健谢娟

新闻传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媒介培育理念

宋健谢娟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 济南 250014)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新时代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也身处行业变革深水期,传媒领域因其生产观念的不断变革、生产技术的日益革新,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媒介融合业已成为新时代传媒视域鲜明特征的当下,不难发现处于媒介生态链中下端的传媒内容生产者,其质量的良莠势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这一问题直接拷问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型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的围绕着单一媒介进行专门型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显然早已不符合时代与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新的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便应运而生。

正值时代大变迁、行业大变革的当下,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以下简称山政传媒)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丰”型人才培养理念,其“广学识、精专业、凝特色(融法学)、强实践、重创新、多面向、丰成果”7个方面的高度凝练完美构建了“丰”型这一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众所周知,学生作品向来是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指明灯与荣誉墙,开设传媒类专业的各大高校无不将此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新时代媒介融合趋势下的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学生作品的生产与以往传统媒体独霸天下时期已然产生迥异,因而本文试图围绕“丰”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山政传媒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际,系统进行传媒专业学生作品孵化机制方面问题的阐释与探讨。

一、“作品导向”构造传媒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标准

山政传媒在办学理念、教学体系、院系文化、学科与专业建设等多方面影响下,结合多年办学实际,高度凝练并提出了“丰”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1+10综合素质培养工程”。①为载体,以“广学识”“精专业”“凝特色(融法学)”“强实践”“重创新”“多面向”“丰成果”等七个方面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积极实施传媒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全面提升传媒人才培养质量。

所谓“作品导向”就是在大学生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密围绕于“学生作品的制作与生产”这一核心点进行开展,当然教学单位在教学组织、课内外指导、学业成绩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倾斜。我们认为,“作品导向”对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性意义。

“丰”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对学生专才与通才结合培养的角度提出了“广学识”;着重对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传媒专业进行强化,提出立足本专业进行人才精准培养、精细培养、精英培养的“精专业”;结合山东政法学院强大的法学专业背景,提出“法与传媒”的融合,进而提炼出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凝特色(融法学)”;始终强调传媒类专业学生既要重视理论学习也要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强实践”;始终强调传媒创意产生专业价值,要对学生“天马行空”式思维进行鼓励培养的“重创意”;学生作为学校这一特殊社会组织的独特性产品,应当成为全面手、多面手、快枪手,学生这款“产品”应当既适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乃至融合媒体等各个媒体工作中,也应当适宜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开展各行业工作,从这一点上学生应当是“多面向”;学生专业能力、学生培养效果、学生实践水平,所有的人才培养都要通过作品成果体现,就是“丰成果”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丰”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的“广学识、精专业、凝特色(融法学)、强实践、重创新、多面向、丰成果”7个方面的内容均与“作品导向”是紧密联系的。一言以蔽之,“丰”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是传媒类学生实施“作品导向”的理念指导和制度保障,传媒学生“作品导向”是对“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诠释与完美明证。

二、传媒专业学生“作品孵化”培育模式的新探索

新时代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国内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势必要在顺应行业趋势的天空中才可能展翅翱翔。无论部属院校、还是省属地方院校,在传媒业大变革的新时代都要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学科建设优势,在各自的专业实际上,培养融合型、复合型、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前文已经论述“作品导向”对于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而如何指导学生产出优秀作品,便成为摆在将人才培养理念进行落地过程中的拦路虎。笔者认为,“作品孵化”培育模式不失为一个较为优化的选择。

(一)“作品孵化”培育模式的内在体系

1.精专业+强实践:“直通车”培育模式

传统媒介兴盛时期,各种媒介信息的形态往往呈现各不相同又各自独立的形式,如以文字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报纸,以视听语言为呈现形式的广播、电视、电影等,这种情形下学生原则上只需掌握某一种媒介形态制作技能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界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全媒体、融媒体技能的实用、实践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使用、制作出“融合”形式的传媒类作品。这正是当前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基于此,“丰”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中提出的“精专业+强实践”就为“直通车”式“作品孵化”培育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

以山政传媒新闻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采用“直通车”培育模式就是直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新闻采编人员。培养过程首先假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岗位是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新闻传媒机构,然后推测其针对性业务是从事新闻记者、新闻摄影摄像等相关工作,再根据这一情形,在人才培养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新闻采写编评、电视节目制作、新闻摄影摄像等方面的训练,并积极引导学生在上述领域尽量产出优秀作品。上述过程完美体现了“精专业+强实践”理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丰”型理念一直试图整合打通旧有的传媒专业教学体系。传统层面上的新闻采编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遵循“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播出”这一过程,毋庸置疑,该流程在现今媒介融合的行业背景下依然适用,但“丰”型理念则认为如能将这些环节“融会贯通”,则对于人才进行培养来说,无异于是让学生提前掌握了入行的金钥匙。“直通车”培育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衍生出的人才培育模式。

2.广学识+多面向:“分流式”培育模式

“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传媒专业学生“分流式”培育模式的具体思路,主要来说就是将传媒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进行全院系打包设置并统一执行教学计划;在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上体现各专业特色,甚至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模块的选修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交互选择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模块课程。此外,在“分流式”培育模式下的高年级学生,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或就业、或考研、或考公、或留学等,可以因人制宜地多面向选择。

仅以就业为例,山政传媒“分流式”培育模式,主导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加强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为高质量地保证学生顺利开展专业实践业务学习,山政传媒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全面的制度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针对性极强的课程模块。通过专业选修模块实践和素质拓展课的课程设置,建立“分流式”工作室模式,给同学们择业方向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同时这也是“丰”型人才培养理念中“广学识+多面向”要求的具体体现。这种“分流式”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在尊重学生选择意愿的基础上开拓了传媒类大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分流式”培育模式还给传媒专业学生提供对未来拟从事的“行业分流”和“岗位分流”以选择机会,允许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专门性课程群。

3.其他:“全媒体”培育模式

传统媒介时代,传媒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对听、说、读、写、拍、剪、制、播、编、导能力的培养,但是,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下倡导自主、开放、参与等理念,因此新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大学生对信息传播进行批判性观看、选择性收听、多样化解读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因此,传媒专业课程规划与设置需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更加体现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全面多元的特性,应更加重视和强化多学科、多专业知识门类的有机整合。“丰”型人才培养理念“广学识、精专业、凝特色(融法学)、强实践、重创新、多面向、丰成果”7个方面的要旨正是对这种“全媒体”人才培养要求的全面体现。

(二)“作品孵化”培育模式的外在机制

1.“工作室”模式

在课程设计方面,为了加快“作品孵化”力度,切实保障学生作品质量,山政传媒在“丰”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尝试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捆绑,进而形成工作室课程。山政传媒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期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影视传媒工作室就在培养方案中将原属于不同内容的“摄影摄像”和“视频后期剪辑”两门课程进行捆绑设置。工作室教学中,学生首先需学习并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该过程侧重对学生摄影摄像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之后将“视频后期剪辑”作为“摄影摄像”的后置课程,该课程侧重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视频后期的处理技术与艺术技巧,通过使用软件实现视频节目的设计和创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大相径庭的是,工作室模式让课堂教学真正变成了“媒体”工作室,在开放、兼容性的课程平台中,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成为了真正的“记者”“摄像师”“后期剪辑师”,真正有利于作品的产出,而教师的身份则变成了“业务指导”“技术顾问”“节目编导”。这样一种工作室机制无疑是“作品孵化”培育模式的外在机制体现。

2.“兴趣组”模式

山政传媒的“兴趣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报纸和杂志制作、数字出版物制作、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以及新媒体出版物制作等四个方向上,相应设计开发了四大技能模块。每个技能模块均由两大板块组成,分为前期自主板块和后期导师板块两部分。前期自主主要是指学生依据专业所学、结合自身爱好,自由组成学习兴趣组,并在集体学习、集体参与制作的基础上初步完成学生作品。后期则安排专业教师对“兴趣组”作品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学生们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关实训任务,最终产出作品。该课程设置方式能让学生在自主、自愿、自由的状态下掌握某种专业业务技能,让学生在充分依据个人兴趣喜好的基础上,主动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创作传媒类学生作品。

3.“校企合作”模式

山政传媒通过与媒体单位、传媒公司合作,在最大限度利用企业资源基础上,将校外资源直接与学生进行对接,试图通过资源的融通和优势的互补,实现教学单位和行业单位的双赢。我们发现,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快速进入“准战争”状态,让学生提早产生“准就业”意识。“校企合作”使得学生得以提前了解传媒产品的生产流程,能够做到专业学习过程与作品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这样出产的学生作品,往往与市场化要求更为趋近,在提升了学生作品质量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在行业就业方面的入门机制达标工作,可以说“校企合作”模式很好地体现了高校传媒专业“作品孵化”培育模式的外在实现。

我们愈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媒介融合早已是“现在进行时”,传媒作品的生产技术和传播路径在大趋势的推动下不断迭代。传媒作品的产生始终贯穿在数字化信息制作工具、软件化控制程序手段、网络化信息传输渠道、移动化融媒展播终端这一过程中,这就要求高校传媒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前期策划,中期创作、编排,直到后期剪辑、推广过程中,都要有一个及时的把握和精准的判断,而贯穿这始终的都是学生作品的呈现。从这一角度分析,“丰”型人才培养理念可以看作是对高校传媒类专业学生培养所进行的最新探索和最新成果,是传媒专业学生“作品导向”思维、“作品孵化”模式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

注释:

①“1+10综合素质培养工程”,是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提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理念。其中“1”指“第一课堂”工程,即根据社会需求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法学-通识”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狠抓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品质。“10”是指与第一课堂相呼应、以强化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包括“厚基础”、“强实践”等10个子工程的“第二课堂工程”。“1+10综合素质培养工程”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力求全方位提升传媒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能。

猜你喜欢

媒介培育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