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奇中“触摸”自然
——谈谈幼儿园自然角的环境创设
2022-02-08冯沁芸
■文/冯沁芸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与作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要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园区环境,让幼儿在园学习的每一天都感受到快乐,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
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春天,幼儿可以在草丛中发现勃勃生机;夏天,幼儿可以在汗水中感受酣畅淋漓;秋天,幼儿可以在树林间品尝累累硕果;冬天,幼儿可以在冰雪中探索神奇奥秘。自然角作为新时期幼儿园活动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自然角的环境创设,将大自然搬进教室,精心布置出一方角落,让幼儿在收获知识与经验的同时,学会欣赏自然、尊重生命,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自然角的反思
(一)自然角真的只能存在于一个角?
自然角可以很大,教师可以将整个阳台、一个小花园、一片自留地甚至整个幼儿园都布置成自然角,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发现新奇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自然角也可以很小,教师可以在阅读的书桌旁,在游戏的角落里,给予幼儿一平方米的空间,让幼儿自由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自然角并不需要盲目追求面积大或者精美细致,使其拥有深刻的内涵和高互动性才是更优选择。
(二)自然角布置得很美,但是能看不能动?
部分教师将自然角布置得精细而美观,为了保护作品甚至加上了“请勿触碰”的标记,导致幼儿“只能远观,不可亵玩”,实在有点无趣。没有幼儿参与布置的自然角,显得十分冷清。如果教师能给幼儿提供亲身劳作、悉心照料、亲近自然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生发经验的联结,发挥自然角更大的教育价值。对于幼儿来说,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布置自然角,并分组负责每日清扫、整理,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验。因此,在布置自然角时,教师要多让幼儿参与其中,更要使自然角能看能动。
(三)布置自然角,教师忙坏了,幼儿只是稍作点缀?
谁应该成为自然角的管理者?答案一定是幼儿。自然材料的收集、布置,日常的培育饲养,每周动态的观察和记录,都需由幼儿自主完成,才能充分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自然角环境创设中的角色并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辅助者,应引导每名幼儿亲身参与自然角的创设。同时,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合理判断幼儿的行为并适时指导,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二、自然角的创设要点
在创设自然角时,教师要让每一名幼儿都参与其中,让幼儿经历植物发芽、生长、收获、凋零的每一个阶段,让幼儿在知识、技能、品质、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一)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自然角材料的兴趣是不同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时常总结,并投放适宜的材料,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比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投放一些简单的材料,创设以观察为主的自然角,逐渐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意愿;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融入稍有难度的花卉种植,创设需要幼儿动手参与的自然角,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提升难度,以满足幼儿的挑战欲,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理解并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要考虑到每名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基于班上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优化自然角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种植区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蕴含着很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为幼儿提供接触自然、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养成爱生活、爱劳动、爱观察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自然角的创设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选用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开辟富有自然气息的种植区,并开展丰富多样的种植活动,以充分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培养幼儿亲近自然的情感。
例如,在小班特色活动“水果大拼盘”实施过程中,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苹果、黄瓜、葡萄、猕猴桃、菠萝、西瓜等,并制作了各色拼盘(见图1)。在将制作好的水果拼盘放置到自然角时,幼儿立刻被吸引了,他们这儿看看、那儿闻闻,纷纷开始交流起来。“我最喜欢吃西瓜。”“橙子是很酸的。”“这个叫火龙果,我妈妈给我买过。”幼儿围着自然角不肯散去,笔者提议道:“我们把剩下的这些水果切开,找一找种子在哪里吧!”幼儿一齐拍手叫好,纷纷行动起来。在找种子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不同水果的种子长得不一样,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引导幼儿开展了种植活动,找来花盆、铲子,和幼儿一起把种子埋进土里,放在自然角。幼儿用稚嫩的小手往花盆里浇水,每天都认真地观察着泥土,期盼种子生根发芽,慢慢长大。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习了种植的技能,知道要精心照料植物,还锻炼了观察能力。
图1 幼儿制作的水果拼盘
三、自然角的分类
根据自然角的功能,笔者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认识欣赏类。这样的自然角在幼儿的眼里就像一座自然博物馆,除了种植区、养殖区、观赏区,还有可以让他们亲自试一试的品尝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过简单加工的自然果实,放置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趣味绘本。幼儿在用餐后、午睡前这些弹性时间,可以认识、欣赏各类花草和动物,也可以通过翻阅相关的绘本或者和同伴交流,加深对动植物的认识。
二是种植观察类。幼儿有了观察兴趣,教师就可以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借助“植物是怎样生长的”“植物靠什么吸收营养”“植物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植物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等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动植物,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通过记录表、写生、测量等方式记录下来。教师作为幼儿观察的支持者,需要给幼儿提供观察可能用到的各种工具,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让幼儿收获更多知识。
三是饲养探索类。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观察时间和空间,如晨间来园、户外活动、午餐后等时间,引导幼儿分散地、陆续地观察饲养的小动物,避免因人多拥挤而影响观察质量,也可以把自然角搬到户外,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满足幼儿的观察与探索需求。在幼儿探索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并根据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充分挖掘身边环境中的教育资源,设计新的活动,以持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
四、自然角的创设方法
(一)提供开放式的环境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开放式的探究环境,让幼儿参与户外探究活动,发现自然的奥秘。晨间活动、午间散步、户外游戏,都是幼儿发现和探索自然的好时机。在创设自然角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真正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教师还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自由地探究室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生物,并描述这些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生存需求。
例如,在某天开展户外游戏时,小布在操场附近的石头下面发现了蚯蚓。他的新发现引来了许多幼儿的围观。幼儿一个个手拿小木棍,成了专注的挖掘者,认真地观察着蚯蚓(见图2)。小布边观察边讲述自己的新发现:“快看,蚯蚓身上还有一道环。”笔者用玻璃罐把幼儿发现的蚯蚓带回教室,然后和幼儿一起观察,并鼓励幼儿向其他同伴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如在哪里发现蚯蚓的、蚯蚓喜欢待在哪里等。
图2 幼儿认真地观察蚯蚓
(二)成为探究的主人
教师要鼓励幼儿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促使幼儿更加仔细地观察生物,让幼儿从对生物一般的外部特征的描述,转向对生物体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更复杂的描述。教师可以将幼儿在户外的发现转移到室内,如将幼儿感兴趣的植物移到室内,为昆虫或者动物设置养育箱,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将对动植物的观察与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联系起来,让幼儿在讨论和探究中一步步充实完善自然角。
例如,在捉到蚯蚓后,笔者让幼儿往玻璃罐里装上湿润的泥土和树叶,布置成蚯蚓喜欢的环境,使其变成一个小型的养育箱,然后让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和手电筒来观察蚯蚓。在观察过程中,有的幼儿在讨论谁是蚯蚓爸爸、谁是蚯蚓宝宝,有的幼儿把蚯蚓的样子画在记录本上,有的用火柴测量蚯蚓的长度,有的在观察蚯蚓是怎么移动的……在此基础上,幼儿还与家长一起搜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他们自由地在教室里交流。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自主探究与思考,丰富了自然角的环境创设,还生成了关于蚯蚓的微课程。
又如,在“四季花墙”创设活动中,幼儿根据不同季节自主动手给墙壁画上不同颜色的花朵,学习和了解每个季节常见的花卉品种。在幼儿绘画花朵时,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幼儿使用画笔、颜料、黏土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动手环节,让幼儿亲身参与,丰富墙壁的环境创设。此外,在布置环境时,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巧妙地将自然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地表现与创造。
综上所述,在创设自然角环境时,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思考,转变传统的环境创设观念,将“我认为”变为“幼儿需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和幼儿一起动手创设环境,留给他们充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以更好地推动他们探索自然,从而充分发挥自然角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