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力”让脱贫攻坚报道更接地气

2022-02-08

新闻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脚力阿城眼力

孙 孟

(阿城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四力”,既是构成记者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记者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1]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就是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

作为基层的主流媒体,阿城广播电视台的采编团队努力践行“四力”,深耕脱贫攻坚类报道,传递基层干部群众声音,当好脱贫攻坚的宣传者、见证者、实践者。

自2016年年初开始,阿城区积极落实中央和黑龙江省委的要求部署,确定了“两年攻坚脱贫、三年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制定了符合贫困村实际的精准脱贫规划,实施了贫困村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农田治理、泥草(危)房改造、文化信息建设等“六大脱贫工程”,推进了“一村一品”和“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规划,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精准脱贫工作以来,阿城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脱贫中得到了实惠福利、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中得到了锻炼考验,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得到了壮大发展。

在脱贫攻坚类的报道中,记者们始终将“四力”作为行动准则,并在日常采访中贯彻落实,他们走进乡镇、街道、村屯,走进困难群众家中,把目光和镜头聚焦脱贫个人、脱贫家庭、贫困村等,全面客观如实地报道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身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采写出一大批有温度、有质量、有深度的新闻作品,使光辉人物的感人事迹传播至大街小巷,在老百姓中引起广泛反响。

一、深入基层,展现记者“脚力”

增强“脚力”,就是要深入基层,做好调查研究,只有走进老百姓的田间炕头,才会发现新鲜的素材,心灵才会受到触动,迸发出创作灵感,采写出接地气的报道。

阿城广播电视台先后策划推出了《脱贫攻坚在一线》《驻村第一书记》、《村里来了致富带头人》、《致富家庭》等专栏,并开展“走进我们的幸福小康”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新闻部11 名记者持续半年时间,分别走访了阿城区19 个涉农镇、街和村屯,对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真实报道。

为了采写好系列报道《合作社带动困难群众走上致富路》,双丰街扶贫报道小团队连续五天扎进桦树村,用脚力丈量土地,通过跟踪拍摄、挨家挨户走访,收集到大量资料,采访到很多当地群众,用心与心的交流打开了群众的沟通之门,用真情实感催生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增近了与困难群众的血肉联系,采写出了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记者们走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与困难群众、帮扶责任人、村干部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采集到第一手素材和线索。试想,如果记者没有深入到基层,只是通过通讯员提供的文字材料或口头描述,那是不会发现脱贫过程中的闪光点和感动瞬间,也就不会采写出引起大家广泛共鸣的新闻作品。所以,只有真正融入到百姓中间,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取到“真经”,撰写出精彩的稿件。

二、捕捉细节,表现记者“眼力”

走进百姓身边采写生动感人的新闻,光用“脚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敏锐的“眼力”,眼力就是洞察力,新闻记者要练就一双慧眼,看到群众疾苦,关注百姓所盼,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红星镇北赵村三河屯人人口中夸赞的孙双,是阿城区最早一批摘掉贫困帽子的脱贫之星,孙双与母亲相依为命,身体残疾的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生活越过越贫,四十多岁还没成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孙双在三级帮扶人的帮扶下,贷款养牛、养蜜蜂、开起了小卖店,2017年末实现如期脱贫。记者在红星镇走访时,看到孙双家发生的可喜变化,用镜头记录下孙双通过产业扶贫走上致富路的过程,通过画面的前后对比,如实展现了阿城区第一批贫困户实现脱贫后的精神面貌,坚定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有些好新闻的线索并非“一眼可见”,需要记者练就非凡的“眼力”,走进现场,认真观察。当我们这双眼睛能看清群众疾苦,能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我们便走进了他们眼里,住进了他们心里。

三、探究本质,体现记者“脑力”

增强“脑力”,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开拓视野,创新节目形式,总结规律,提炼本质。记者不仅要报道事件的发展过程,还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缘由,给受众启发和引导。

贫困户要脱贫,产业是关键,阿城区发挥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精心谋划项目,实施强弱搭配,开展贫困家庭增收行动,大力推进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为了讲述产业扶贫在帮助贫困户摘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记者走遍阿城的所有村屯,边走访边观察,边采访边思考,做好调查研究,深挖产业扶贫的实现途径,持续关注产业扶贫的未来发展。从而全面的展示了阿城区干部群众的脱贫攻坚奋斗历程,用脱贫攻坚的辉煌成就鼓舞人心,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美好前景催人奋进,为乡村振兴积蓄了磅礴力量,营造了扶贫光荣、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真正推动“四力”在基层工作中走深走实。

料甸街北红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文奇,身患脑溢血多年,不能外出打工,家中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他和妻子仅靠六亩地的收入艰难的维持生活。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了解到王文奇会做豆腐,就集钱帮他建豆腐坊,购买相关设备,王文奇靠着政府牵线,能人引路,本人肯干,用四天时间就把豆腐坊建起来了,豆腐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记者通过对王文奇发展豆腐事业心路历程的跟踪采访,总结出找准产业、找对路子,有人扶持,是王文奇先于其他人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采访从这个方面入手,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将王文奇实现致富增收的过程进行详细报道。《产业扶贫—发展产业筑牢脱贫之基》的报道一经播出,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王文奇脱贫的真实事例振奋了所有贫困户的精神,也给全区困难群众树立了榜样,使他们对摆脱贫困现状充满信心。

四、跟踪记录,展现记者“笔力”

“笔力”是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体现了记者新闻写作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和专业功底。“笔力”源于真实,发自真情,更得益于深厚的生活积淀。一篇篇扎实的报道之所以感染人心,既有赖于选题和内容,更离不开扎实的新闻表达功底。[2]

新闻宣传思想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手中的“笔”,用“笔”才能写出文字,不管是练“脚力”、“眼力”、“脑力”,都是通过“笔力”呈现传达中心思想。[3]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为了展示阿城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讲好阿城减贫故事,展示阿城区扶贫成效,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变化,听听他们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记者们走进阿城最偏远的村屯,报道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如何调动农村能人积极性,发挥农民合作组织作用,用好用活扶贫项目资金,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故事。记者还深入到玉泉街、料甸街、松峰山镇扶贫项目现场,采访阿城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畅谈阿城区脱贫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和艰辛历程,探讨脱贫后防贫机制构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坚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记者们真实记录了一个个帮扶现场的感人瞬间,拍摄了一幅幅扶贫中最美的画面,描绘了一群群致富创业的可爱的人,讲述了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

怎样使采访不流于形式,跳出传统刻板的报道模式,采写出温暖人、感动人的新闻报道,记者不断的打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通过走基层,接地气,记者们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朴实的文风,真挚的情感,给新闻报道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记者到基层去,才能更好倾听民生,到新闻现场,才能与民共鸣。在路上才能有底气,在现场才能查实情、动真情,记者们一直如此践行着“四力”。[4]

记者在脱贫攻坚报道中,从群众生产生活中感受乡村巨变,从群众所言所感中体验脱贫喜悦,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发展最强音。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担起主流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脚力阿城眼力
戏子多秋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眼力大搜索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考眼力
考眼力
眼力小侦探
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