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实践与《中国新闻事业》

2022-02-08

新闻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史新闻事业新闻业

杜 旻

(重庆大学 重庆 401331)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整个我国的新闻史研究中占有先导地位,诞生了许多研究新闻史的出色学者和新闻史研究著作,其中黄天鹏和他的《中国新闻事业》就是典型代表。《中国新闻事业》以中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属于通识类的新闻史研究著作,其不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做了详细清晰的概述,为我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充实的史料,同时著作中所体现的黄天鹏本人的新闻学术史观,也为我国当代新闻史研究提供启示。

一、黄天鹏:中国新闻学术史观的第一人

黄天鹏是民国时期最有贡献的新闻活动家之一,他的新闻活动不仅体现在其实践经验的丰富上,还体现在其对新闻理论的深刻见解和对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独到的认识上。黄天鹏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得他对新闻业的发展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些积累和沉淀,他更清楚新闻史对于新闻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将新闻史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考察的学者。他一直秉持着“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理念,不但对新闻业的发展做梳理和归纳,尝试对新闻学术史进行历史分期,同时十分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的新闻史研究有着突出贡献。

《中国新闻事业》是根据黄天鹏在日本的硕士论文《支那の新闻事业》增订而成。1930年由上海联合书店在国内出版,全书共326 页,其中附录155 页。该书在日本也有编印版,由东京新闻社出版。全书共计七章,记述了新闻事业的起源、变迁等历史发展过程,总结了中国新闻事业的现状,并对新闻事业的将来做了推测,附录部分还有对当时报刊等统计和调查记录,为今后的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汪太玄公在本书的序中评价此书为“总揽无边,发前人所未言,尤有独见之识。”

二、黄天鹏新闻史研究的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作为黄天鹏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反映了他的学术理念和研究史观。本文根据其具体内容,总结出了以下特点。

(一)史论结合,语言平实

在本书中黄天鹏以一种史论结合的方式,以理论为基础,对新闻业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现象做具体阐释。他首先对新闻学本身的理论部分做了详细阐述。“新闻事业之特质如何,此为治新闻事业者所应首先认识者也。”在阐述新闻业特质时他不但阐述了中国的相关论述,也结合了欧美、日本等国家对于该部分的论述,使其对理论的阐述更加全面完整,以期更好的指导学术研究。之后的章节都结合新闻理论基础,对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做更为学术性、专业性的分析和解读。黄天鹏在谈及新闻之特性的时候就提到了“一般性”,他认为新闻不是给少数人看的,而是给大多数人看的。“一般云者,新闻纸之内容须有一般之兴味,供给与一般人阅读者也。”他的《中国新闻事业》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特性。整本书的语言平实易懂,会使用一些较为形象生动的比喻供读者理解。比如他在说新闻事业之重要性的时候,就将新闻事业比作晨餐。在“新闻事业与人生”这一章节中,他试图寻找新闻事业与人生的联系,启发众人。“曰人类精神之食粮,曰人群活跃之记录,曰人生享用之一种”。

(二)内容充盈,涉及面广

本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充实,除了基本新闻理论的陈述以外,对新闻事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做了很详细的说明。他将新闻事业的过去分为起源、变迁和勃兴,对每个阶段新闻事业所呈现出的特点、代表报刊等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总结和记录。在谈及新闻事业之现状时,包括了新闻事业的各个部分,如报馆的组织和内容,经营方针、广告、印刷、发行情况、纸张、制度、副刊、杂论等,涵盖面非常之广。除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现状做总的概述和总结以外,黄天鹏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七大城市的新闻事业近况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全国新闻事业之中心,在四五年以前,以上海与北京对峙,各有其特点。上海为全国经济之枢纽,商业发达,广告收入,岁论百万,营业赖以独立,且去都较远,有汇聚租界,未受政治之影响,申新两报有悠久之历史,已树良好之基础。政治记载稍逊北京,而经济消息远非北京所能及。”黄天鹏结合每个区域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政治形势等特点对它们各自的报业发展近况做了分析和概述,由此可见地区发展与新闻事业变迁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对各区域的报纸,按照时间顺序做了记录和阐释,包括创办时间、创办人、发行情况、影响等多个方面。通讯社、新闻教育运动、新闻界集团等与新闻事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也是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各通讯社的特点和目的、大学新闻系教育、报童工读学校、新闻教育著作等新闻教育相关的内容以及记者团体,如英国的新闻纸会,还有报馆合作的例子如美国美联社、日本的新闻联合社等。

(三)中西对比,大量举证

黄天鹏在本书的写作中善于将中国与西方的情况作对比,以一种更为全面、完整的视角去看待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各部分的论述中,他企图在中西比较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在讲官报滥觞的时候,他就谈及欧洲情形:“欧洲情形,亦正类是:当罗马凯撒大帝之世务工战绩,并耀一世之时,乃刊行。”也曾多次将中国报业与日本报业作对比,他认为两方出现报纸的时间都差不多,但发展有别,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在第四章中专门有一节讲国际报业之影响,他将中国报业的发展放在国际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视角更为宽广和宏大。在本书中,他也善于使用实例去支持其观点。比如在他强调新闻事业公共性的时候就举了《每日新报》的例子,以实例来说明“新闻纸者人类公共之机关者。”在预测我国新闻业发展的时候,他就举了《申报》的例子,他认为申报之发展可以证明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所以对该馆各方面情况作了详细的附述。

(四)夹叙夹议,针砭时弊

这本书不仅是理论阐释和历史发展的记录,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黄天鹏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现实的具体情况,对新闻理论以及新闻历史发展做出评价,融入他自己的思考,帮助读者对其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论及当时的新闻教育时他就对燕京大学的新闻系做出评价:“燕京大学之新闻学系为较为规模之组织。”在谈及新闻事业现状的时候,他结合当时的具体形势,做出原因的客观阐释和评价。在他讲新闻事业发展趋势的那一节,他认为我国新闻事业势头很猛,新闻业的发展充满希望,同时阐述了原因,即国人对新闻事业的关注以及研究的兴趣、新闻界自身的努力和改革,各报纸都各有所长,重视人才、经营、内容等。“新闻事业,日渐发达,但仅有形势,精神上则极枯燥,政治之中心,因在斯地,而舆论之中心,却在北方。有识之士,均云昔日舆论之中心在京沪,而今日舆论之中心在天津,诚的论也。”黄天鹏善于对现实情况做真实的阐述,善于用批判性眼光看待问题,敢说敢做,一针见血。这也是他“为了学术而学术”精神的体现。在这本书中,他也大量引用国外学者的观点和言语,并结合实际对他们的言论进行评价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谈及新闻商品化的时候,也是先摆国外的论调,再结合实际谈自己对于新闻事业之正鹄的看法。黄天鹏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风格让本书又多了几分可读性,也可见其新闻史研究的通透和深刻,同时也为我们看待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结语

“任何一个学科要想发展,都不能割断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对于新闻学而言也是如此,而黄天鹏是第一个将这种观念贯彻到实践中的人。他对新闻史的重视展现了他强烈的学科历史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难得可贵的,这种学科史观提高了我国新闻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学术化水平,也促进了新闻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而《中国新闻事业》作为一本通识型的新闻史著作,以其充盈的史料和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全面图景,同时黄天鹏以他独到的见解和成熟的眼光为我们看待新闻事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本书中,黄天鹏总结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对现状的阐述,对新闻事业的未来做出预测和推断,继往开来,展现了其出色的先见观念。新闻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学术领导力的学者的推动下不断向前的。正如黄天鹏所言,新闻事业之发展趋势应“凭既往之历程,着鞭努力前进,亦必呈猛进之钜观也。”■

猜你喜欢

新闻史新闻事业新闻业
如何提高《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试论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批判与范式建构
再论新闻史的哲学意蕴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