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2-08吕慧君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高校学生政治

吕慧君,陈 丹

(1.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与监测评估院,呼和浩特 010000;2.山西老年大学,太原 030001)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与之前的“社会管理”概念相比,社会治理更注重以人为本。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15,同时也指出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2〕12,而想要广泛凝聚精神力量,势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广大受教育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因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治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治理能否充满生机活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地激发人的能动性。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提升人的思想和觉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社会治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人们的广泛参与,而高校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未来国家的重要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社会参与度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凝聚思想

凝聚思想才能稳定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只有凝聚思想,才能步调一致,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呈现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格局,高校学生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些诱惑极易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广大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这种不良影响将严重阻碍社会的有序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能够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凝聚思想,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规范行为

规范行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行为是人思想的外化,规范的行为才能增强社会参与的理性。不理性的、非常态化的社会参与,极易让社会陷入不稳定甚至混乱的状态。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人们的广泛参与,而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担,必须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高校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大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这些教育有助于高校学生提高规范行为的意识,从而增强社会参与的理性,提高其行为的自我调控意识及能力,进而实现规范行为的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激发活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的活力,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激发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道德觉悟和政治热情。在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因为高校学生本身就年轻有活力,而且他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即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社会治理目标,采取说理、动情、示范、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激励方式,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磨砺意志、迸发活力,通过高校学生这个“点”辐射带动人民群众整体这个“面”,进而激发人民群众整体活力,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目标。

二、社会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到,近年来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正确引导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联系不紧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进而导致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受限。具体而言,一是教材更新相对滞后。尽管国家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更新,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更新速度仍然较为滞后,继2018年版教材修订之后,直至2021年才又启动了教材修订工作。在此期间,相关理论和社会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教材的相关内容却没有及时更新。二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仍是“灌输”。“灌输”方式虽然能够快速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快速知晓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公序良俗的,能让学生“明白”和“知道”。但是,大量采用“灌输”的方式很难真正入脑入心,离学生内心真正的“信服”还有一段距离。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较少。一方面,高校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涉及面比较窄,一般集中在家庭或学校周边的社区;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活动类型比较少,往往只是参与一些公益劳动或者志愿服务,而很少参与社区监督、政策建言等。换言之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大学生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大众活动,真正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并不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效果不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可操作性方面,换言之就是指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产生积极效应。尽管国家和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效果还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特点很容易导致师生忽视思政相关课程,而更加关注其他课程。因为相比较而言,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性知识的速度比较快,而且效果显著。比如,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编程知识,就可以立即将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制作或优化一些程序以实现某些目标。而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其影响或者效果并不能立刻呈现,而是一种“日久见人心”的显现过程,其服务社会的效果也显得不那么明显。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受到现实的冲击。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的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通过互通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但是,其不利影响也日益凸显,如一些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容易使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影响,甚至引导他们作出错误的选择。同时,高校学生是具有独立和个人思维的个体。当他们从学校毕业,踏入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时,极易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而发生思想动摇。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难以实现量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是以理论学习教育的方式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理解、消化这些理论,真正吸收所学知识,并外化到行动实践中。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大学生虽然进行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难以直接评价教育的结果,难以确认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能够真正付诸实践,也难以评价学生是否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不充分

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都需要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其中。高校学生需要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在实践中高校学生仍然存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冲突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当今的高校学生个性和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部分高校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和集体价值区分开来,甚至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该放在首位,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可以由其他人去实现。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融合,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等教育阶段是构建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年纪尚轻、阅历尚浅,极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利己主义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遇到需要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进行权衡的情况时,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个人利益的实现,缺乏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甚至有些高校学生迷失了方向,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造成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分离。

三、社会治理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需要多措并举,抑制消极因素,利用积极因素,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紧跟社会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基本原理,也离不开以教材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在高校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1.社会热点事例“走进”课堂。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更新较慢,但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在课堂中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将社会热点问题有机融入课堂,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社会实际,以社会治理的需要为导向,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内容更“接地气”,对高校学生更有吸引力。

2.多种教学方式“点燃”课堂。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超前思维和极强的自我个性,面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免会觉得无趣乏味,只有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师生互动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立足学习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适当采用模拟课堂、翻转课堂、网络交互平台、小组辩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变得充满活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社会的互动性。可以积极开展社会教学,让行业代表、劳模工匠、时代楷模、学术专家等校外人才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3.更多社会实践“拓展”课堂。一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更多的模拟场景活动。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设“模拟法庭”,让不同的学生轮流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参与到法律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懂法、守法,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拓宽学生参与的途径。比如,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对相关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开展一些实践课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革命遗址、观看红色电影、组织红色演讲、开展相关知识竞赛等,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学习热情、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服务社会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润物细无声”,也需要在实践中凸显“获得感”。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可以从教育理念、媒体资源、教育评价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进入新时代,为了适应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定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引导高校主要领导及管理人员亲自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带头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校园文化建设、职称评审政策倾斜等方式,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并将该理念融入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切实为国家与区域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智力支持及技术支撑,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2.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打造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实效性。一是充分运用社交软件或者社交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用校园网、贴吧、论坛、微信、校园微博、校园公众号等方式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及时高效传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近年来,网络课堂逐渐兴起,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体验课堂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与学校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其授课时间更灵活、授课内容更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一方面,高校要想方设法提高思政课网络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以微课、慕课等方式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相配合,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在加强思政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课程思政”,在其他专业课程的网络课堂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和主流媒体形成良性互动。主流媒体要发挥其正面舆论引导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时刻关注主流媒体的动态,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3.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社会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科学设定非常关键,其具有极强的导向与调节作用,会为下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指明方向。在实际工作中,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社会导向,有助于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评价的反馈有助于查找不足并不断改进,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效能。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社会导向需要多方协作,一方面,学校应切实关注社会发展,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社会导向,不断建立并完善更加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承担起第三方的监督责任,主动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引导广大高校更加努力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1.把握成长关键期,适时给予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观上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即教育对象在成长发展的整体历程中客观呈现出的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被动性、动荡性与稳定性、危机与转机等矛盾性心理特征的转折阶段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奠基时期〔3〕。第一个关键期,是新生入学之时。高校相比中小学而言,有着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学生可支配的时间也相对较多,高校校园更像是“半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从学生一入校园就开始引导其树立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理念,如可以采取新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新老生互助组等多种方式,及时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二个关键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两难问题或纠结问题之时。当高校学生在面临选择考什么证、选修哪几门课程、是否选择第二学位等问题时,有时会有些纠结和疑惑,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时给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喜好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大趋势,选择学习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格局相适应的课程或内容,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第三个关键期,是高校学生毕业之时。不少毕业生在这一时期陷入焦虑的状态,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抉择中产生冲突,以致不少地方毕业生择业就业时出现了“结构性就业难”现象,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边是西部、偏远、农村等地“招不来人”“留不住人”。高校应把握这个关键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与教育辅导中,充分引导和教育学生不要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让学生明白只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治理的目标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树立典型和榜样,发挥示范作用。借助先进典型、榜样力量的教育,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变得更为形象,可以把模糊的概念变得更为贴近现实。让先进典型示范带路,发挥榜样的作用,历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先进典型如同灯塔,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先进的榜样都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治理的目标统一起来,需要深入挖掘先进典型、榜样的事迹并大力弘扬。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力弘扬主流媒体宣传的典型先进人物精神。主流媒体中宣传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在全国的影响非常大,极富精神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宣传的力度,如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观看《榜样》《感动中国》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学习这些在投身社会主义发展和祖国建设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通过校园宣传栏、展板、校园情景剧、座谈会等方式不断地加以宣传,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持续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力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表率和引领作用。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或者智力的“最近发展区”〔4〕。通俗而言,可以用“跳一跳摘果子”来形容,如果作为“果子”的榜样事迹都是非常宏伟的,普通学生再“跳一跳”、再努力都无法做到,学生就极易丧失信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宏大”与“细微”相结合,大力倡导追求卓越、在平凡中成就非凡的价值取向,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人和事,用好先进典型,发挥“以小带动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培养具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才的参与。只有多措并举,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社会治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

猜你喜欢

理论课高校学生政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