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逻辑要义和实践路径

2022-02-08林志香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协同社区

林志香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 350108)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1〕。这一重要论述突出了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落实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多主体的协同创新治理是这一过程所不可或缺的,其中高校与社区由于其天然的互生关系,协同创新治理势必成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并根据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同生关系来提升各自的治理水平,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并且十分有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学理依据与同生关系

(一)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学理依据

1.顶层设计的政策必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协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校与社区的协同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和其他领域协同治理一样占据重要地位。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是社区创新治理的表现形式,也为高校培养人才、创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人才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与环境。

2.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必然。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且联系都具有多样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高校与社区治理在多个层面有密切关联,二者协同治理的过程是分别为寻求其他社会组织的共同管理、共同治理与共同配置的过程。同时,社区和高校双方之间的治理诉求存在共性和个性:实现稳定发展、防范抵御风险是社区与高校的共同诉求;社区的发展追求倾向和谐稳定、治理有序,实现和维护社区公共价值,增加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而高校的价值偏好是通过参与社区治理,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高校教育的改善和毕业生质量的提高,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实际是两个治理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过程,最优结果就是双治理主体通过多次互动与协同达成平等、共享、双赢的伙伴关系,推动高校与社区治理走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协同创新治理要求治理双方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参与对方治理的各个领域,主体间积极沟通,最终实现共同目标。因此,高校与社区的协同创新治理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高校与社区在协同治理新形势下的同生关系

高校与社区的协同创新治理在学理上具有可行性,在实践中毋庸置疑切实可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基层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由于社区与高校双方在各方面具有共生的关系,构建协同创新治理必将成为满足各治理主体需求的最佳选择。首先,高校为社区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高校资源丰富,可以为社区治理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高校也是科学研究的场所,包括理论资源、创新能力、教育资源、科研机构、人才队伍、体育场地等,这些都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在这一资源上投入了大量的能源、物力和财力。丰富的知识资源、强大的人才优势、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前沿思潮,使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实现有了协同治理的利益基础和创新治理的科学根据。其次,社区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场所,为大学生融入社会搭建了桥梁。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个小社会,比如,社区中必然存在的邻里矛盾、基层管理、养老问题、突发情况等问题是现今社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此,高校常把社区作为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教育桥梁和教育场景。在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数据调研中,福建省90%以上的高校在实践教学、党建联合、志愿服务等不同领域都与社区开展了合作。一定意义上,高校离不开社区的教育场域,社区也需要高校的资源,这是双方协同创新治理的现实基础。因此,双方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协同创新治理的必要性。正确认识高校和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依据,才能从现实中审视分析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的现实审视与新要求

城市化、信息化、大数据化等新趋势、新平台和新技术,给高校和社区协同治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的现实审视:治理环境复杂多变,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城市化、信息化和新技术的大变革给高校和社区协同治理带来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同治理的对象数量膨胀和协同治理理念革新的滞后。现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挑战。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结构和治理空间被快速重组并不断扩大,协同治理风险边界外扩,加大了协同治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二是协同治理中的思潮和舆论信息传播的速度,超出了传统协同治理的控制范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革新的加速,给协同治理带来巨大变革。传统协同治理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反应是被动因循,对新的变革缺乏及时有效的消化和回应,治理双方的风险都有可能外溢成为整体性风险。三是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制度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面临矛盾交织叠加、利益需求多样细化、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协同治理缺乏适应形势需求的顶层设计,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能随机应变的协同创新治理机制,影响了协同创新治理的实现。

(二)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新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体现服务人民的宗旨

新时代社区与高校协同治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对协同创新治理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两个核心要求。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暴露出来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和困境,协同治理中的党组织共建、共治和共商更加迫切。党始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决定了高校与社区的基层党建应该深入师生和社区协同治理实践并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党建把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生命力。新时代,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凝聚高校与社区协同合力;二是坚持互利共赢,激发共商共建的创新动力。新时代的协同治理是以双赢共享为基础,以机制共建为关键,以资源和技术支持为保障,通过党组织的共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实习见习、实践教学活动等,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推动师生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实现协同创新治理效能最大化。

三、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基层〔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社区与高校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从机制构建协同到资源平台共享、从大数据技术协同到外部环境营造等方面,将协同创新治理融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

(一)建立健全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相关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3〕101。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机制包括运行机制、沟通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等。首先,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能使协同创新治理更加高效顺畅运行,不因管理者的变更而改变、消失或者减弱。因为协同治理工作是一项多元参与、多领域融合和交叉的工作,任何参与者都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发挥综合效应。高校通过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如集体学习、参观座谈、扶贫帮困、公益服务等)更好地深入基层,听取群众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与此同时,高校党支部发挥强大凝聚力,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增强群众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为社区治理提供人才基础,进一步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其次,沟通机制要求社区与高校要有良好的沟通协商文化、相对健全的沟通制度以及及时反馈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中,可以有效挖掘和使用新技术。区块链技术、5G技术、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广泛使用为高校师生、社区居民共同参加治理提供了平台,有利于群众智力集中,缓解治理中的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有效地表达协同治理双方诉求,有助于明确服务需求和治理目标。高校与社区的有效沟通可以增强协同治理的决策影响力,深化治理双方的公共参与度,有效化解利益需求和矛盾,实现协同治理的创新。最后,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在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对制定规则、提供服务、维护协作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估,以防双方在运用资源和权力将协同结果引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破坏协同治理秩序。

协同创新治理机制的四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沟通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都是为运行机制服务的,沟通机制是方式方法和手段,评估机制是助推力,保障机制为运行机制提供资金保障和队伍保障,运行机制则是其他三个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个机制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牵制。

(二)拓宽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资源链接

高校的资源极其丰富,最突出的是智力资源和文献资源。高校拥有大批的各领域前沿学者,其中有大批各专业的青年学子。这部分人才在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健康服务、教育咨询、政策指导、安全咨询等各方面,都可以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是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的一支有生力量。另外,高校的其他综合资源,包括电子资源、实体图书馆、其他各种实训室、运动场所、训练所等为科研项目、技术难题、民生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高校资源以其特有的理论引领力、活动工具力、实践纽带力、行为规范力,在有效维持治理运行运转、推动治理发展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资源保障能力。所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将极大促进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步伐,也是双方提供共同发展、协同治理的有力保障。而社区提供的就业平台、创业机会、空间功能成为高校大学生走入社会、职场的练兵场。21世纪的高校学生更多的是“网络原住民”,他们在网络交往、网络交流沟通方面游刃有余,但是在实践服务、实体空间等活动方面,缺乏实践经验。社区与高校开展协同共治,一方面,通过不断下沉社区各种资源、大力链接社区内外资源,可以有效整合社区自身资源,让环境育人、体验育人在培养高素质实践人才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有系统、有计划、有内涵地运用和发挥社区资源的全域化配置、全效化功能,实现社区第二课堂育人功效,从而产生推动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中的强劲教育动力。

(三)改进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硬件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以来,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蓬勃发展。但是为了能更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形成多种协同创新治理的方式。

大数据技术协同治理的工作方式是协同治理的硬件支撑,要从技术层面建立起协同治理的网络平台。大数据重大的技术个性,是推动社区治理的一大利器,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治理社区,可以使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如虎添翼。大数据技术把零碎、海量掺杂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每个使用者的头脑中,对传统意义上的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而高校对大数据的运用技术相对成熟,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因此,运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打破双治理主体的信息技术壁垒,还能够将高校与社区的业务连接起来,突破传统的社区或者高校管辖边界,在大数据技术串联的基础上,建立融合、共享、服务导向的公共数据工作方式。例如,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通过微信群和QQ群等交友平台、抖音等微视频进行广泛动员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治理主体能够在虚拟世界中与居民、师生交流,倾听群众的呼声,集民意、纳民智,优化服务方式,促进协同创新治理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协同创新治理之中,是提升协同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要勇于开拓协同治理技术赋能的路径。

(四)改善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外部环境

改善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外部环境,可以为协同创新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动力保障。首先,确立起协同创新治理、共享治理的价值理念。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需要摒除传统陈旧的权力等级观念,强调平等、协商和共享的对等关系,主体双方要秉承网络的多元互动、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理念有利于治理主体乃至整个社会中形成共同的认知,为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提供文化基础,奠定效能提升的基础。其次,营造相互信任、共同治理的氛围。高校与社区要重点营造共识性氛围,包括共同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工作氛围、健康的人文关怀氛围等。积极健康氛围形成的共识为建立权威、凝聚力量协同治理的提供前提,有效提升了治理的凝聚力、组织力和号召力。最后,健全治理的法规保障。法治时代,高校与社区协同治理形成团结力量的最大后盾就是法律规章制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充分凸显法治的要求和战略地位。这一要求为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理念及其治理方式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提供有效的纲领性法律保障。

总之,虽然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还比较粗浅,但是已经成为双方协同创新治理的基本共识。为了实现高校与社区协同创新治理的良性运转,既要在学术探讨中不断完善相关治理理论,也需要在高校和社区双主体间构建提供可供使用的指导方略。

猜你喜欢

协同社区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社区大作战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