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论“三农”工作》贯穿的六种担当

2022-02-08王厚明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农城乡总书记

莫 佳,王厚明

(1.嘉兴市南洋职业技术学院;2.嘉兴市国资委,浙江 嘉兴 34100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这些文稿中,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既有总体部署,也有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贯彻《论“三农”工作》,就要领悟品味习近平总书记抓好“三农”工作的政治眼光、历史视野、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读懂其中贯穿的六种担当,切实恪守初心、敬业笃行、砥砺为民。

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政治担当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利益着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党的事业的根本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论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对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国家粮食安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新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在《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重农固本的战略眼光和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政治担当。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扛起政治责任,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要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的历史担当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历史承诺,也是坚定不移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三农”工作》中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不同阶段脱贫攻坚的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减贫奇迹。面对脱贫攻坚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为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之后不再返贫,中央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对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习近平总书记对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发展扶贫产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方面提出要求,诠释了确保全面小康“底色”不变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出,要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这一系列的重要决策指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使命担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是有鲜明目标导向的,是党的使命决定的,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文章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三农”大舞台,乡村大有为。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更多的优秀干部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成长的广阔舞台。要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创造条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实践担当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文中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从国情出发,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推动城乡经济循环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2013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有关内容的节录。他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五、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的战略担当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等文章中集中进行了阐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展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扩种大豆和油料,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才能从制度机制和战略上有效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六、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价值担当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多维度论述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中提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深入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要建立健全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的制度保障;要通过增强农民工务工技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让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红火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口的美丽画卷。”为此,要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社会安定有序是农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中指出,要结合新的形势推广“枫桥经验”,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担当,就要体现在为民造福、为民谋利、为民奉献上。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以实际可行的举措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天下之大业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三农城乡总书记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