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之转变

2022-02-08李朝懿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3期
关键词:选题可视化社交

李朝懿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推送因社交传播的便利性、内容的多样性成为用户重要的信息来源。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让千千万万的自媒体有了生长的土壤,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供过于求时,“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呼声越来越高,用户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海量数据反而触发了用户的信息焦虑,数据筛选和整合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大数据也成为新闻编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这样的环境下,重视新闻的社交传播、用户体验和数据技术成为新闻编辑工作的重点。

1 自媒体时代

“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早在1995年,尼葛洛庞帝就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了数字化生存中每一个“我”的重要性。之后,自媒体概念鼻祖丹·吉尔默在一篇博文中宣示“媒体3.0”的到来,他如此描绘媒体的变迁:媒体1.0——传统媒体,媒体2.0——新媒体,媒体3.0——自媒体。丹·吉尔默于《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一文中称,由于博客等新生事物的诞生,许多受众参与了新闻生产,未来,自媒体将成为主流。2003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发布自媒体研究报告,认为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关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与获取新闻的途径,核心是人们对信息的自主生产和分享[1]。

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需对自媒体的传播逻辑有所了解,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于“弱连接”和“圈子化”。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提出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意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人们即可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体现了自媒体人际传播的弱关系特征,通过这样的“弱连接”,能够形成一张偌大的人际网络,为自媒体的社交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撑。“圈子化”恰恰与“弱连接”相反,强调“强连接”。在150法则中,150是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聚会上,人们不会感到尴尬的最大人数值。该法则体现了自媒体人际传播的强关系特征,这是自媒体人际传播最频繁的“圈子”,是关系密切的、需要更多时间维系的人际关系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级新闻往往先从强调弱关系的微博上引爆,然后在强关系的微信中得到转发分享,从而在自媒体社交网络上实现裂变式传播[2]。自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发生变化,新闻编辑的工作也随之变化。

2 新闻编辑理念:社交化思维

当下,移动互联网正重塑着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明显的新闻分享偏好,此种社交偏向推动了媒体实践领域“社交新闻”观念的出现[3]。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消费新闻的“社交驱动性”日益突显,新时代新闻编辑需利用好社交传播的特点,树立社交化思维,设法激发用户的社交分享欲望以提升新闻传播力。

2.1 适量增加软新闻,软化硬新闻

传统媒体平台严肃新闻、硬新闻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移动新媒体平台则更青睐于人情味、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软新闻。新闻编辑应考虑读者分享的意愿程度,于新媒体端提供与读者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类信息,注重信息的应用性、实用性,与医疗健康等话题相关的信息能覆盖更多的读者群,多分发此类新闻有助于信息的社交转发、分享,提高媒体的传播力。除了多分发软新闻外,也应注意将硬新闻软化,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人情味。新闻表达需更接地气,要努力创新新闻产品的形态和表达方式,将一些难理解的专业术语转换成简单明了的大白话,杜绝晦涩难懂的生词,用唠家常的方式把新闻信息传递出去。读者只有完全理解并认同了新闻信息,才会有进一步的转发分享行为。有学者做过一个微信场域中移动新闻的信息特征及其表达方式对用户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较之新闻信息的接近性,显著性和重要性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转发行为;较之党政宣传主题、硬新闻,生活服务信息、软新闻具有更强的传播力;较之负面消息,用户更愿意分享正面消息[3]。这对移动端新闻分发有一定的启示。

2.2 洞悉米姆因素,引发话题讨论

为了更好地在社交网络上传播新闻信息,新闻编辑还需要洞悉社交传播的米姆因素,设置能引起广泛讨论的公共议题,触发用户转发、评论,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米姆是网络信息里的诱导性和刺激性元素,意指人类的文化基因可以像病毒那样复制、扩散和传播,也会衍生和变异,有助于社交网络上新闻信息的情感化传播与内容的病毒式传播。有学者提出,在数字媒体时代,米姆正发展成为媒体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在公共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米姆传播体现了用户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带动群体用户的“议题共振”[4]。

米姆因素对于新闻编辑的启发首先体现在选题上。新闻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需留意互联网上具有米姆因素的线索,进行进一步的挖掘,选择能激发用户主动性、参与性的议题,找到非报道不可的新闻选题。“好故事的地基是好的选题”,前《南方周末》《GQ智族》特稿记者雷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好的选题基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故事、题材,是人们认知和理解的总和,是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对社会发出声音的核心。他认为,好的选题甚至占到了内容创作的70%,因为它决定了内容创作最终的天花板,记者必须要找到自己非表达不可的选题,然后沿着选题的指引把它写出来。选题的本质是创作者阅历、趣味和好奇心的凝结,能体现创作者对于自己生活和周遭世界的一切认识的总和,一个好的公共选题应该是标本一样的存在,定位这个时代的变化。2020年9月8日,《人物》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调查报道刷爆网络,文章讲述了外卖骑手的故事,《人物》团队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对外卖系统进行详尽解剖,试图回答制造了巨大价值的外卖行业,为什么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引起人们对于算法的反思。文章选题切中社会痛点,选择将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外卖骑手作为关注对象,激发用户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刺激转发分享的行为,实现裂变式传播,从而带动议题共振,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社交网络上的新闻标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打开率,在标题中使用网络热词、注入明确的观点和情绪、设置悬念等,都可引起用户点开看的欲望,有效提高文章打开率。“央视新闻”等微信公众号取标题的技巧值得借鉴,例如:《全网心疼的对比照,更新了!》推文报道的人物是派出所民警姚森林在出警英勇救火时被烧伤,文章以他救火被烧伤前后的对比照展开报道;《余额半个月,突然又有些舍不得了……》,是一篇在2021年即将结束时重温共同记忆的推文;《来了,您呐!》是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原创黏土动画……上述标题体现了新闻编辑对网络米姆因素的洞悉,抓住了网络热点和情绪,引起人们点击观看的兴趣。与此同时,新闻编辑需警惕米姆传播带来的新闻信息娱乐化、严肃观点话题化的倾向,警惕“标题党”现象。在新闻编辑实践中,设计推文标题占据编辑工作的较大比重,设计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实属不易,而守住新闻底线,才能设计出既与新闻内容相符,又兼具新意、创意的标题。

3 新闻编辑定位:信息产品经理

互联网2.0时代,因技术赋权,用户大量创作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将传播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通过网络技术,人们往往在与其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取彼此想要的信息,而不一定要通过传统渠道。自媒体的崛起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在万众皆媒的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也从传统的“信息把关人”转变成“信息产品经理”,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

3.1 创新新闻表达,优化用户体验

新闻编辑需要新媒体思维加持,在内容、表达和编排上做文章,最终还要落到用户体验上。用户体验产生于人机界面交互的过程当中,是人们对于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5]。新闻编辑要重视移动端的用户体验,要让新闻表达适配移动设备和场景,以轻量化、可视化、口语化提高页面友好度,把新闻中的术语转变成简单易读的网络用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一定是能敏感地捕捉网络热词的,并能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轻松诙谐的话语传播新闻信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又甜又飒!“00后”姑娘们入伍前VS入伍后》,将网络热词“甜”“飒”等用于新媒体端新闻标题,更显网络化、年轻化,吸引用户点击,提高新闻打开率,同时传播正能量,提升舆论引导力。

3.2 革新产品样态,增强用户黏性

提高新闻品质还需把新闻当成信息产品来生产,将专业内容包装成对用户友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才能收获用户的正面反馈,增强用户黏性。在新闻实践中,可适当增加图文形式的内容,尝试条漫、H5等新媒体创新产品样式,从而优化用户体验。现下微信端的新闻推送开始重视图文形式,轻松诙谐的图片让内容显得形象生动,甚至以条漫形式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人物》杂志在作家萧红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了条漫作品《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以漫画加解说的形式还原作家萧红短暂而苦难的一生,给予用户沉浸式体验,共同感受人物悲欢,有效调动共情机制,赋予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一直深受广大网民喜爱,东京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推出H5产品《东京奥运会金牌大挑战》,通过用户互动操作模拟奥运项目比赛,并根据用户挑战结果颁发奖牌,让用户在获取奥运信息的同时,也体验到参与游戏互动的乐趣,提升了用户好感度,增强了用户黏性。有创意、有网感成为新闻编辑在自媒体时代的自我修养,一定程度上要求新闻编辑熟悉新媒体平台,掌握视频剪辑、图文设计、H5海报制作等新媒体技能,用创意产品赢得自媒体时代用户的青睐。

4 新闻编辑能力:数据新闻技能

《纽约时报》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决策将更加依赖于数据和分析,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6]。麦克卢汉的“技术即讯息”在每一次媒介技术更新的关口总显示出其理论价值,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影响了人们理解和思考信息的习惯。大数据时代对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需要掌握数据新闻报道相关技能。日本出版人鹫尾贤也在其《编辑力》一书中提出“编辑力”的概念,认为编辑力是在创意、策划和人际关系中体现出的非凡能力。将这一概念细化到新闻学领域,编辑力则是一种新闻思维与新闻表现的结合,是具体能力融合而成的业务素质。数据新闻目的在于将新闻思维和数据使用结合起来,将传统表现方式和数据可视化、网络互动结合起来,用最简洁、直观的数据新闻为受众诠释新闻、揭示意义[6]。

4.1 数据化生产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与数据有关,新闻编辑的能力要能跟上数据技术的更新,使用数据技术挖掘信息并向用户生动解释复杂的事实,帮助用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整合信息,理解世界。大数据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在内容上,数据新闻报道改变了新闻生产的传播方式,新闻编辑需灵活使用数据报道新闻,将信息化繁为简,利用数据讲述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展现清晰的动态关系和发展趋势;在形式上,新闻编辑应利用数据新闻的优势,帮助用户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整合信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节省时间,为用户提供轻松轻量、形象诙谐的阅读体验,用数据可视化图片减轻用户阅读负担。

4.2 可视化呈现

数据新闻的生产需经历三个阶段:搜索、加工、呈现。搜集和加工是前提和基础,数据新闻的呈现才是最终目的。数据新闻专业性较高,最后的可视化呈现尤为重要。在数据搜集阶段,新闻编辑需要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数据库、网络论坛与网络调查等数据搜索渠道;在数据加工阶段,在海量庞杂的信息中分离出有用数据,将分散、零碎的数据整合起来统计分析,深入挖掘原因和预测事情走向;在数据呈现阶段,注意将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数据新闻的成败,数据可视化涉及一定的技术,需要编辑熟练掌握可视化呈现的工具。新华社在新闻技术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媒体前沿,2020年国庆节期间,新华社推出机器人数据新闻《黄金周PLUS,商场“人气榜”竟是这些》,用8 000多个机器人在全国33个城市994家商场搜集数据,最终以视频、图表、词云等形式呈现数据结果,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新华社的数据新闻产品中,用户对数据一目了然,并且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减轻了数据新闻阅读负担。在新闻编辑实践中,数据可视化的环节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据可视化设计需要艺术创意让新闻呈现出色,将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才能让数据新闻大放异彩。

5 结语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自微博、微信等平台兴起以来,自媒体的力量便不容忽视,新的媒介生态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闻编辑工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从编辑理念的创新,到编辑定位的转变,再到编辑能力的重构,自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能力的要求更高,新闻编辑的门槛也更高。新闻编辑当正面迎接时代变化,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新闻编辑能力,不断适应自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使命要求。

猜你喜欢

选题可视化社交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思维可视化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社交距离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