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新闻的特征及其创新路径
2022-02-08张荣
张 荣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改变了新闻文本的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沉浸式新闻给受众带来了声音、场景、感受、情绪上的独特体验。沉浸式新闻重构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传播及呈现模式,以受众的真实体验感强化了新闻事件对受众的影响,进而增强了新闻传播效果。支撑沉浸式新闻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又赋予了沉浸式新闻独特的传播特征,给新闻传播生态带来了一定影响。随着沉浸式新闻的发展,其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引发了广泛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沉浸式新闻,使其正面效应充分发挥,是媒体从业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
1 沉浸式新闻的特征
沉浸式新闻通过VR和AR给受众创造出了一个能够进入并参与其中的传播空间,且以新闻当事人为第一叙事视角,以独特的声效设计和场景给受众带来独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从心理层面提高新闻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力[1]。沉浸式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新样态,其在逐渐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临场性”和“沉浸性”两个突出特征。所谓临场性,即沉浸式新闻能够利用虚拟技术将受众带入新闻场景中,让其仿佛身临其境,使其产生现场感。临场和沉浸具有共生性,沉浸后方有临境感,可以突破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使受众产生共情。在传统新闻的生产中,受众只是旁观者,而在沉浸式新闻中,受众则变成了体验者、制造者和参与者。沉浸性强调的是新闻信息对受众的包裹,而临场性强调的则是同包裹程度相关的交互性的多感知体验。沉浸程度与临场感呈正比关系,沉浸程度高越高,临场感就强。当前,沉浸式新闻带给受众的临场式和沉浸式体验,主要是通过全景视频拍摄、三维(3-dimension,3D)引擎及AR应用图片等来实现。媒体在传播新闻时应用VR技术,就能带领受众进入虚拟场景,受众直接观看全景视频或佩戴VR镜进行观看时,其能多感官感知到场景的变化。在应用AR技术时,受众若想对信息进行深层了解,只需扫描二维码来识别音视频、图片及文字等,而一段视频、文字或一张图片,都能打开海量的多层次、多样式信息。这种通过建构多元场景对新闻事件进行还原的方式,可以给受众带来多种知觉和视觉上的体验[2]。
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进化趋势是对真实世界的不断复制,且随着复制程度的日益提高,一些媒介会与真实传播环境达成某种一致。从媒介发展史也可以看出,其整个发展历程就是持续利用技术还原现实,在技术驱动下不断延伸人的自主性的过程。在传统新闻传播中,作为新闻事件目击者和旁观者的受众一直处在被动地位,属于新闻和媒体的外在性表现。受众并非亲历者,面对的也只是媒体所提供的虚拟环境,这种传播方式仍会抑制和淹没受众的自主性。沉浸式新闻利用VR和AR技术从第一视角展开叙事,融合了虚拟环境,将受众带进场景现场,浸入新闻故事,进而同新闻叙事展开互动,不断增强其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从保罗·莱文森的理论来看,若说移动互联网将人从空间解放出来,提高了人复制真实世界的能力,提升了复制程度,那么VR和AR技术就是人感官的延伸,这种多感官的延伸可以将人类复制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愿景上升到新境界、新层面[3]。从此方面看,由于深度沉浸催生了临场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打破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使新闻叙事空间和网络空间得以深度融合,这必定会推动社会、现实、网络三个空间的融合,给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都带来新影响。
2 沉浸式新闻给传播业带来的影响
2.1 增加了新闻报道深度
沉浸式新闻是一种传播新形态,其出现给增加传统新闻报道深度拓展了新的渠道。从选择题材上看,沉浸式新闻的选题侧重于具有较强现场感的题材,如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突发事件、体育、军事及生态自然等方面,这些题材是深度报道的重点领域。从叙事模式看,沉浸式新闻将优化受众体验作为目标,从第一叙事视角出发来引领受众,使其更好地参与新闻事件的呈现和调查过程,进而增加报道的深度。同时,在创新沉浸式新闻的内容时,云端数据库则为深度报道提供了新路径,因为创作者可以借助云端数据库来实现宏大叙事场景的建构。VR技术对细节的呈现和AR技术对信息的叠加,都能够使受众更加直观地接收信息,这是深度报道可视化的重要路径。
然而,创新深度报道内容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从AR和VR技术上进行突破。以VR来说,技术设备决定“侵入”的程度和高度,而头戴式显示设备(简称“头显”)的高成本使很多受众无法对VR建构的场景进行深度体验;若采用非头显的接入方式,以平面设备直接连接VR产品,则受众的体验效果会明显降低。但是,增加新闻深度仍是可以利用AR技术来实现的,在云端数据库库存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AR信息叠加打开方式,可以立体化、多维度、多层次、多媒体化地呈现深度调查内容,受众通过扫码或应用感应器即可精准进入下一个场景,能够深度观察到新闻调查的整个过程和事件的前因后果。
目前,在新闻深度报道中,VR和AR技术所发挥的创新作用已被国内外媒体所关注,其丰富了新闻呈现的方式,如AR动态图片、新闻游戏及VR纪录片等。但是,国外沉浸式新闻的深度报道多为自然灾害,国内一些的重大会议题材也可以应用VR进行深度报道,且能以可视化和场景展现的方式呈现,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从呈现方式上,国内沉浸式新闻的发展空间都很大。
2.2 促进了媒介跨界融合
实现媒介的跨界融合离不开技术的驱动,沉浸式新闻作为新闻传播的新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介的跨界融合。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的发展已成为驱动新闻融合发展和创新的关键,但在体制的制约下,传统新闻传播生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呈半封闭之态[4]。然而,在网络新闻发展中,新型数字化产业在创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模式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外,数字化的媒体创新均发生在新闻机构之外的领域,亚马逊、脸书、苹果、谷歌等高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新闻发展的未来。我国有腾讯、阿里巴巴及百度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且推动着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变革,如QQ、微信及微博等都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然而,沉浸式新闻并非只是对VR和AR技术简单应用,而是将这两种技术嵌入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与新闻生产和传播深度融合。谷歌与纽约时报社合作打造了纸板眼镜,Huffpost RYOT与国际著名时尚杂志ELLE联合生产了AR视频,这些都是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变革和跨界融合的体现。我国沉浸式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也迈向了跨界融合,如成都商报社与Metaio公司合作推出了增强现实产品“悠哉”,新华社与兰亭数据、酷井网合作推出了VR全景视频报道,这些均是新技术的驱动,VR、AR及5G技术的融合应用必然会推动媒介的深度跨界融合。
3 沉浸式新闻的创新路径
3.1 利用云端数据库创新新闻内容
沉浸式新闻创新了新闻内容呈现方式,无论是VR还是AR,其都可以打造出新闻传播多层面、有深度的信息空间,此空间即为场景,在大量数据信息的填充下完成了内容创新。也就是说,VR和AR技术推动着新闻叙事由宏大语境转换到云端数据库,相比于传统新闻,沉浸式新闻场景为全面现场,沉浸式新闻内容的创新也是深度的叠加和细节的复现。
沉浸式新闻应用VR技术呈现是场景细节的再现,多种细节的组合可以丰富新闻场景空间,对内容进行360度全景式呈现,给受众展现所有细节,优化受众感官体验。例如,沉浸式新闻《山村里的幼儿园》通过多方位地展现山村生活场景,给受众带来了苍凉、古朴的感知体验,从而对此场景中的人与事产生了共情。沉浸式新闻多在宏大语境下全景展现细节,让受众浸入新闻中,使其在无限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新闻场域和事实。同时,应用信息叠加技术可以给受众呈现全景式新闻。在应用AR技术时,受众接收新闻时可以佩戴设备,也可点击相应的图片开关,此开关就如同超链接,能够让受众深度搜索他们想了解的任何信息。这不同于早期的互联网超级链接,AR的不断扩容会唤起叠加于深处的背景性数据和视频材料。所以,AR开关连接的是云端数据库,AR支持下的新闻是聚合信息,并非简单地传递信息。无论是虚拟场景、现实场景的融合,还是云端数据库,沉浸式新闻叙事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新闻的浅层次、平面化的叙事模式,以云端数据库建构现实场景和立体空间,从内容创新层面给新闻开拓场域和深度报道空间等提供了技术。
从沉浸式新闻的叙事角度看,沉浸式新闻多用第一人称展开叙事,这也是沉浸式新闻输出与进入的方式,创新了新闻的接收模式。沉浸技术主要是控制受众视觉传输,使其以主观视角浸入虚拟场景,对新闻对象进行全景化感知,实现沉浸式体验。不过,受众只有扫描二维码或穿戴相关设备,才能实现多层次的感知体验,了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体验曾经或当下的场景。新闻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使受众获得体验后产生共情,打破时空界限,这也是对新闻事件边体验、边创造、边接收的体现,而其本质是全知视角的叙事模式。
在传统新闻中,还原新闻场景需要客观描述事件等,受众并未浸入新闻现场,只是通过编辑和记者获取对新闻事件的判断与认识,这种认知和信息的获取是单向的、被动的,场景认知也呈碎片化。但在沉浸式新闻中,还原新闻场景只需借助VR和AR技术便可打造出虚拟现实场景,给受众提供多感官体验。
3.2 构建虚拟场景创新新闻呈现模式
在技术驱动下,新闻传播样态不断创新,特别是新闻的呈现形式。在沉浸式新闻中,制作者使用VR技术和AR技术能够详细地对新闻现场进行记录,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在技术终端形成虚拟的现实场景,进而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不过,受众要获得临场感,则需要佩戴头显或点击AR开关,如此就能唤起多视角、多层次的深度信息,从而实现与新闻场景的互动。所以,此新闻方式的创新首先是创造了新闻场景。
在传统新闻中,受众并未真正参与其中,仅是通过编辑和记者来获取对新闻故事的判断和认识,且这种获得是单向和被动的,其对新闻场景的认识亦呈碎片化[5]。在沉浸式新闻中,还原新闻场景则是通过VR技术和AR技术来实现,以此技术打造虚拟的现实环境可以给受众提供多感官体验。例如,应用全景视频技术可以打造全方位场景视频,将人体多重生物感知系统、虚拟现实系统进行融合,受众进入此新闻空间后能够全方位运动自己的身体,感知体验沉浸式新闻场景,对新闻画面进行360度观看,此360度的全景视频即为沉浸式新闻的新闻场景。此场景不单是摹写客观现实,受众的新闻认知和获得的信息,大多是在重组感知后得到的场景体验。
在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和新浪新闻都大量应用了此种沉浸式技术,特别是新浪新闻,其通过全景图片制作的超文本5.0(HTML5.0,H5)作品,向受众全方位地呈现了“两会”现场的各种场景,在虚拟人物的加入下,受众能够以群众、总理、外宾、代表、省长,甚至黑衣人等视角多维度地感知和体验人民大会堂这一“政治空间”。在突发性重大灾害性事件报道中,沉浸式新闻通过建构虚拟场景产生的代入感,能够使受众打破时空限制,产生临场感。例如,新华社在2015年制作的关于深圳滑坡救援现场的VR新闻便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受众代入场景现场,近距离地观看山体滑坡带来的灾害。植被被破坏、道路被堵塞、房倒屋塌等细节的呈现给受众带来了直观印象,受众也能够从救援人员的救援行动中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在此过程中,受众能够自由选择场景,可切换体验,且在切换中找寻自己的关注点和意向信息。
当然,沉浸式新闻的创新,还需要沉浸式形态更加丰富,以及相关人员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强新闻内容的运营。同时,媒体人员要通过媒体融合全面推动沉浸式新闻报道,不断丰富和积累新技术运用经验,在沉浸式新闻报道中增加功能设计和体验式内容,如更多地采用互动手段促进体验报道的网络传播,借助线下线上活动的组织和话题的设置来推动网络传播,并不断创新技术,运用沉浸式技术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此外,媒体人员还应优化体验入口,使更多受众能够获得沉浸式新闻带来的独特感官体验。
总之,沉浸式新闻的出现,丰富了传统新闻呈现模式,创新了新闻内容,呈现了新闻传播新形态,其通过画面与多场景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媒介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跨界融合传播。但是,沉浸式新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其未来发展可期,但也要克服其存在的不足,以便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