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新闻传播综合性人才培养路径
2022-02-08吉卓珊
吉卓珊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1 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互联网时代到来,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被颠覆
1993年9月,美国宣布启动“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这一新的高科技行动计划,以因特网为基础,建设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以便让人们更为快捷地享用海量的公共信息,自此以后,全球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迅速,而互联网正是它们迅猛发展的助推器,新闻传播的传统壁垒也被打破。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和技术不断更新,一方面为新闻传播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需要人们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被信息“洪水”所淹没。
1.2 人才培养体系面临转型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开创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新媒体以其不可阻挡的速度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同时,新媒体对社会的改变,使得传统媒体逐渐趋于弱势,迫使传统媒体从文化、组织等方面进行重塑与融合,此外,相关部门对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急需进一步重整优化,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1]。2018年,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建设和教学方法,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因此,相关部门应努力培养出一批爱国、专业、高素质、有格局、有内涵的复合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2 当前人才培养的困境
2.1 缺少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但高校对新闻与传播学的教学仍停滞不前,教学体系较为保守,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缺少核心竞争力。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相关专业的教科书和案例较为落后,未能赶上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进程;第二,一些高校虽然意识到教学体系的落后,并且开设了网络新媒体、媒体融合及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全媒体课程,但由于资金、场地、师资的限制,其相关课程专业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一些高校只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专业的基础课程较为轻视,使得学生的专业根基不牢固,这也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2.2 无形壁垒使得教育模式僵化
目前,大学主要采取分科制度,有助于学科的稳定发展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有助于该专业人才纵向进行科研学习,但随着近年来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持续增加,分科教学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单一化的人才培养使其产生许多知识盲角,不能全面掌握现在行业的发展特征[2]。因此,高校首先需要进行学科的内部融通,也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汇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学科融合培养,突破学科分化的壁垒。例如,2014年秋季,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本科生中进行了实验教学,建立了将计算机与英语、音乐相融合的联合学科专业。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还不断推出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专业,期望能培养出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文学者,以及研究人文学科后有更强创新适应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学者。联合学科计划负责人尼古拉斯·詹金斯认为计算机学是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而人文学科研究的问题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斯坦福大学推出的学科联合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知识[3]。因此,我国高校要借鉴“他山之石”,打破目前教育学科分化较为严重的僵局,在低年级教学中尽量较少进行专业细分教学,同时要横向拓宽学生专业面,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其他领域知识。虽然国内突破壁垒学科、融合教学的高校仍为少数,但学科融合应是大势所趋,各高校应加快突破传统壁垒,普及融合教学,培养综合性人才[4]。
3 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3.1 夯实理论基础
新闻传播学科具有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需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该学科的人才教育对我国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对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进行改革,要最大化利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资源优势,积极改革当前教育体系,同时要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以创新出一批高质量、有内涵的研究成果为目标,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快速建设,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奠定思想基石[5]。
按照培养计划,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时代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首先,各大高校都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教材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应鼓励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人才。其次,院校应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设计进行科学优化,使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融会贯通,在课堂中以论述的形式进行考核,将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作为重点。再次,课程设计应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放在低年级学生课堂,确保学生形成职业素养和掌握学科的理论基础,并要求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此基础上,院校可优化培养内容,结合案例分析,开设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研究讨论并进行成果分享,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总之,高校应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学科基础,并真正将其贯穿于教学改革全过程,构建以思想政治为基础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夯实理论基础[6]。
3.2 媒体融合与技术融合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科培养应打破以往的狭小格局,让学生在媒体融合和技术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首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融合。传统媒体对于内容把关更加专业,而新媒体对于市场的洞察更敏锐,二者可发挥着各自的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促进整个新闻传播业实现可持续发展[7]。
其次是技术融合。目前较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以文科为主,但是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不少主流媒体、新兴媒体都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增 强 现 实(Augmented Reality,AR)、5G、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新闻传播业呈现出多语境特征,融合了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知识,给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8]。另外,以往的单一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起整个行业的发展,高校必须通过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为新闻传播业的人才市场注入活力。
再次,在新媒体视角下,教育目标在于培养综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对新兴技术有所认识并了解其逻辑和价值,而且要对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新闻采写编、传播的流程中,能够借助技术提高新闻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挖掘出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空间来推动行业发展[9]。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对技术的好奇心与观察力,使他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思维解决专业问题,课堂上可进行分组课题讨论,教师可运用互联网思维模拟运作项目,以行业最新成果为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生产、分发、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关键点。同时,院校可建立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建设跨学科实验室,让学生沉浸式学习理论并模拟实验。但值得注意的是,院校不能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不能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以辩证思维进行人才培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3.3 学术与实践平衡
新闻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界和业界就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和课程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新媒体语境下,学术与实践同等重要的关系更为突显。随着新闻传播业不断融合发展、数字化不断推进,高校新闻传播业的教育方式应兼顾学术与实践,传统的新闻传播院校以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为重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对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高校的教学较为固化,不能及时变通,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可能不适合当下新闻传播行业的运作模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快速适应不断迭代更新的行业环境[10]。这就需要业界为高校的学术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从而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但高校也要注重学术与实践之间的平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增加实践活动教学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要加强学术理论知识,这样,新闻传播人才在快速适应岗位、投入行业内部的同时,也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和学术水平,能够较短时间内融入整个行业,促使行业发展更具有稳定性[11]。
3.4 校企合作,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引力场
判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高校输出的人才是否符合行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主流媒体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新媒体人才出现缺口,媒体行业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特别是媒体领军人才。对此,高校应开设符合当下媒体融合趋势的实用课程,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兼顾实践。
《意见》提出要创建高等院校与新闻单位的互聘机制,开创教育新领域,促进学界和业界进行资源、人员的优势互补,从而建立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12],因此,高等院校和新闻单位要优化、完善工作方式,使聘请的教师各施所长,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与企业进行合作,使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可以入职企业。一方面,业界回归高校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可以解决教学模式固化、缺失实践教学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的高质量综合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入职企业可以带动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新闻传播人才引力场[13]。
另外,校企合作互聘可以聘请有经验、有能力的业内专家走进校园授课,同时让业内专家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指导、校内外实训实习培养建设等工作,使得行业和高校的人才得以深度交流合作,最终建立富有活力、创造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在课程教学环节中,高校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引导学生深度了解行业的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对行业的认同感。并且,高校应依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进行训练,让学生从事业内岗位,由初步的协助完成企业项目,到独立完成项目对接。同时,高校应建设教学案例库,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动态跟踪,定期考察教学成果总结经验,若发现教学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并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4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仍面临着难以满足行业高质量人才需求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单一的传统型新闻传播人才已经在行业中屡屡受阻,综合性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源动力,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教育模式。因此,高校应从理论基础、学科融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并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校与行业的紧密度,使高校与行业之间动态结合,从而促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