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的灵动性探索
2022-02-08■杨晖
■ 杨 晖
古筝演奏戏曲音乐,更需要注重演奏的灵动性,若肢体动作、姿势姿态、神情神态呆板僵化,音响效果平淡无奇,将无法体现戏曲音乐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造诣,也将使古筝演奏流于形式,情感空泛。为此如何增强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的灵动性已经成为摆在演奏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古筝演奏技法应用、演奏姿势、神态表情三个方面探究提升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灵动性的方法。
一、指法翩跹,婉转悠扬
戏曲音乐内古筝演奏的灵动性体现在其指法翩跹上[1]。如“大勾搭”中的提弹技法在演奏时拇中二指所有关节向内,形成圆弧形,拇指第一关节、食指第二关节向手心发力拨弦,拨弦前手指呈大圆,拨弦后手指呈小圆,若两指顺次拨弦,则大小圆交替,二指动作和谐相辅。如扇面展开的双指动作带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尤其是在快速摇指时似乎可以看到手指尖盛开了一朵音乐之花,意境极佳。不仅如此,在提弹技法应用中,肩部及指尖由最初的放松到蓄力一弹,全身的气息在一瞬间倾泻而出,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指尖弹拨出的音乐与演奏者的动作、力度相辅相成,饱满而明快的音响效果、真挚且厚重的情感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与听觉审美体验,筝音婉转悠扬,更体现出戏曲音乐的深刻内涵与别样的审美情趣。
二、姿态恰当,美轮美奂
戏曲音乐与古筝皆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戏剧与古筝演奏共同铸就了戏曲音乐的审美空间,与舞台布景、舞蹈演员的动作等相得益彰、交织融合,既有情节的发展与变化,又包含着情感与情绪的层层递进,进而将戏曲音乐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戏曲音乐“形外生境,象外生情”的意蕴。
古筝演奏中,演奏者的姿态具有打造非语言符号、辅助情感表达的作用,更加凸显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的灵动性。而古筝演奏的姿态“不多不少,妙在恰当”,以姿态为画龙点睛之笔为宜,重在姿势的流畅与生动,一指一动皆为表情,一颦一笑皆不媚俗,以“高山流水”之姿与受众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知音寻觅”之态酣畅淋漓地表达情感。若在演奏中束手束脚,或追求炫技,便会导致戏曲作品中古筝演奏徒有形式,而缺乏古筝之气节与意志[2]。
三、神态自如,百感归原
戏曲音乐内涵深刻,精神境界较高,以古筝演奏戏曲音乐虽然能够借助古筝之古典音色略表戏曲音乐之韵味,但却无法抵达其精髓。古筝作为一种弹拨乐器,以力度的控制为核心的技法,也是古筝演奏灵动性的来源。如何依托戏曲音乐的旋律及曲式结构,遵循戏曲音乐的精神内核把握好弹拨的力度,使古筝演奏层次分明,是保持其灵动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戏曲音乐的古筝演奏中,需做到神态自如、先内而外、情动声扬,唯有抓住戏曲音乐的神韵,在演奏中全神贯注,才能够达成百感归原的状态。在演奏中自然灵活控制肩、腕、指的力度,或是含蓄气息使音响效果低回婉转,或是通过气息与力度的瞬间爆发“引吭高歌”。
四、把握音色,生动演绎
在戏曲音乐中古筝出现频率较高,凸显古筝的音色可增强演奏的灵动性。古筝的基本音色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控制分段振动及整体振动就能产生具有差异性的音色,通过音色变化凸显古筝戏曲演奏的灵动性。古筝的灵动性与戏曲音乐氛围、中心思想等方面呈现的效果相关,可以说音色为戏曲音乐艺术创作服务,音色的变化赋予乐曲生机,有效扩宽古筝的艺术情感传递渠道,把握音色是古筝灵动演绎的关键。影响古筝音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客观因素。古筝振动发声决定其基本音色,琴弦在岳山上固定,岳山负责支撑琴弦,一根琴弦振动将影响到其他的琴弦,为使琴弦之间免受振动干扰要保障岳山稳定且有一定的硬度,使琴弦单个振动所发出的声音较为清脆。琴弦材质影响音色,当前尼龙弦、金属弦、丝弦较为常见,不同材质会发出不同声音,演奏者应根据戏曲音乐艺术演绎需求合理选择古筝琴弦。二是主观因素。演奏者艺术造诣对戏曲音乐演奏所发出的音色带来极大影响,需根据演奏明确发力位置,同时要结合乐曲情感灵活控制发力,要知道发力并无标准,只要戏曲音乐表演整体和谐就说明力度控制得当,不同地域、流派、曲牌对演奏方式及音色有不同的要求,演奏者需在古筝文化指引下发出动人的音色,继而提高戏曲音乐演奏的灵动性。例如,在演奏《西域随想》时,需根据本曲奔放、热烈、华丽的曲调特点控制音色,使古筝能完美演绎西域风情,突出现代筝曲创作特点,在节奏感、音准的把控下保障演奏一气呵成。使用义甲演奏本曲,将胶布、指尖三分之一处视为触弦点,为的是发出和谐柔美的音色,在演奏不同段落时要改变触弦点。《西域随想》行板第一部分开头一段新疆音乐特色鲜明,演奏者需两手独立,左手伴奏音型要展现出刚硬的音色,右手旋律音要展现出热情婉约的音色,左手触弦点在基本触弦点靠下的位置,琴弦与义甲接触面积较大发出浓厚的音色,在演奏时模仿手鼓,并用到切分节奏,右手触弦点在基础触弦点靠上的位置,琴弦与义甲接触面积较小发出轻盈欢快的音色,营造女子高昂歌唱的意境,继而凸显古筝演奏的灵动性。虽然《西域随想》并非戏曲,但在演奏灵动性的追求上异曲同工,诸多技法相融相通,可通过技法的调控发出优美的音色,达到增强戏曲音乐演奏灵动性的目的。
五、基于美学,灵动诠释
用古筝演奏戏曲音乐需要演奏者具有极强的审美能力,能将戏曲风格、情感、音乐内容等方面联系起来并用古筝技艺予以诠释,使美学理念成为戏曲音乐灵动性演奏的基础,为利用古筝艺术语言塑造音乐形象给予支持。在演奏戏曲时变化音色出现频率较高,演奏者需把握好筝码与左手的距离,一般来讲筝码与左手滑音位置相距15~20厘米,此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保障码子高低、铜弦松紧、乐曲演绎需求一致,右手弹弦点距离前梁约为2~3厘米,若戏曲音乐情绪发生变化则要有选择性地调整手指与岳山的距离。通常情况下靠近岳山会弹出响亮且刚毅的音色,距离中央越近弹出的乐曲越柔和。在戏曲音乐中滑音处理需双手配合紧密,其中回滑音、下滑音的演奏需要左手运动轨迹并非直线,要求手指运动有一些弧度,其目的是演奏出完整且灵动的经过音,尤其在诠释速度缓慢的滑音时能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基于此,演奏者要根据戏曲音乐演奏需要来渗透美学理念,以音色、节奏、旋律等方面和谐统一及演奏技法、乐曲内涵一致为导向完成灵活演奏戏曲音乐的任务。
古筝是中国古典器乐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大有大众化发展之势,主要原因在于其音色委婉动听且富有神韵,演奏姿态落落大方且端庄含蓄,表情达意细腻丰富且层次分明。尤其是在演奏戏曲音乐中,音乐的深刻内涵、真挚情感、人文精神与古筝特有的音色与魅力产生共鸣,为人们营造出古色古香、诗意盎然的审美空间。戏曲音乐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发展及创新需要各类乐器的加持。在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个性的音色、美轮美奂的姿势以及轻松自如的神态赋予戏曲音乐灵动性,对于推动戏曲音乐的发展大有裨益。
注释:
[1]刘梦西,刘梦迪:《古筝表演艺术中的音乐表现力探究》,《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2]杨琪:《当代古筝演奏方法的传承与发展》,《艺术品鉴》,2021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