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求视角下农业经济新问题研究
2022-02-08林国红
林国红
(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党群服务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511)
在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由数量需求转变为质量需求,更加追求农产品的多样性和营养健康。而受到国内外市场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导致生产成本发生变化,农业生产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趋向于种植市场价格高、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实现农产品战略平衡,要靠多部门联动调解、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
1 当前阶段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
我国农产品的需求由单一的农产品转变为农副产品、奶蛋类产品和羊绒、鹅绒等原材料的需求。这种变化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又能开发农副产品生产,延长产业链,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1.1 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量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与饮食健康。因此,对于高品质、绿色食品需求量不断上升,从而使得这些高品质食品上下游产业链的食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1.2 奶蛋类食品需求增长
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与健康,而作为高营养并且获取来源简单的奶蛋类食品需求量自然居高不下。但是,这类产品由于保存时间短、贮存条件高且受牲畜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供需关系、供需矛盾较为复杂。
1.3 副食产品的需求量增长
蔬菜、水果等副食产品作为均衡营养的重要元素,其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副产品受生长条件、储存条件、自然环境、运输成本等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滞销或者供不应求的极端状况。
1.4 纤维、鸭绒与羊绒等服装原材料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开始在穿住行方面也追求品质,这就带动了服装产业、房地产产业、交通产业等很多产业的发展。而高品质、手工、天然等品质代名词更是对服装原材料多样性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纤维、鸭绒、羊绒等原材料需求量大大增加。而这种副产品产量有限,且品质要求高,带动了价格上涨,也为农民增加了一项可观的收入来源。
2 农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原因
2.1 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收入主要受产量和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这种影响因素客观性强且资金集聚能力有限。根据调查显示,农业生产中水利设施落后、农田保护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普遍,问题严重,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缓慢,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遇到极端自然情况常常面临作物减产、减收等问题。尽管国家实行惠农补贴、政策扶持,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差异较大,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很不完善。
2.2 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市场意识较差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和低收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使得农村老龄化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受到年龄、学历限制,这些老龄劳动力对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方式接受程度有限,耕作意识还停留于过去人力为主、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导致现代化农业用具难以大规模应用。由于老龄化劳动力市场意识较差,难以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农产品种植多少、种植什么品种,多是根据去年市场价格选择,这样就造农产品种类赶不上市场的快速变化,促使出现某些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偏低,种植量较少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反而增加,市场价格上升的现象。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农业生产者认识有限、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规律,盲目追求市场而造成的。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乏力
从全国主要农业生产种植现状来看,农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模式,难以助力农业增收。以赤峰市农业生产为例,虽然农业现代化、大规模种植农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农产品种植结构、产业布局仍存在很大问题。例如:农业种植中粮饲比重不合理,没有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垂直农业发展较少,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突出。而对于农业增收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遇到瓶颈问题,使得精加工农产品比重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销售渠道如电商、新零售等规模有限也进一步限制了优质农产品外销,影响农业增收。
2.4 科学意识较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在农业生产方面,科技助农的作用被严重忽视。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受教育水平较低,对新兴科技接受程度低,导致农业科技转换率较低、科技成果推广缓慢。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研究与实际种植差距较大,农业研究多停留于理论、育种研究等阶段,真正将科研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较少,辐射范围有限,难以提供全面、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
2.5 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较高
在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也存在着流通渠道少,成本高等现象。目前,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农产品交易仍然以批发交易为主,价格较低,农民处于流通环节的最底端,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管理混乱,定价随意性较高,农产品交易收入低。借助互联网、电商、新零售等新平台,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渐增多,但是,一些农产品仅仅处于粗加工阶段,附加值低,同时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闭环,农民只能依靠售卖天然农产品获取利润,而为了压缩流通成本,中间商极力压缩价格,致使农民利益受损。
2.6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加强
为了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地区以环境为代价,农业生产中多依靠化肥、农药等提高产量,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业生产环境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不仅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土地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农作物生产乏力,严重违反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对土地资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如果不加以改善,只会使得环境资源趋紧,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新走向
农业生产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品种与种植量选择。但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总是根据以往农产品市场价格决定现阶段的农产品种植,导致生产经常落后于市场变化。农产品市场经常出现极端状况:现阶段某种农产品产量少、需求量大、价格高;紧接着农民就大量种植该种产品以求获得高收益,但是随着大量该种产品流入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跌幅较大,常出现卖不出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的积极性。这种循环怪圈,在农产品生产中并不少见。由此,农产品经常会出现滞销现象。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生产者准确把握市场规律,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通过农业生产调整,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生产地与消费地的高效对接。实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是农民,但是为了鼓励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多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各级政府仍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明确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产品作为替代性较低的必需品,供求弹性很低,其价格波动幅度也较低,尽管市场上有些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但是仍在市场规律范围内。农产品替代性较低,但是其内部相似农产品仍然存在“替代效应”。例如,在市场价格稳定的情况下,同类农产品的需求较为稳定、变化不大。但是,在某种产品价格上涨时,其需求量随之下降,而同类、可替代农产品需求会上涨。例如之前猪肉价格飙升,一度涨至30元左右,导致市场上猪肉需求量大幅下降,其相同功效的替代品如羊肉、牛肉等需求量上升。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在满足相同功效的前提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
3.2 优化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
我国粮食生产中对政府政策扶持的依赖性很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鼓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国家实行“价格补贴政策”,导致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农产品库存增多,农产品结构严重不平衡。而进行产品结构改革,使得农民种植农产品以国内外市场为主,不仅仅依靠某段时期内市场价格变化,同时应发挥地区优势、气候优势,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品质优势。生产结构方面则需要国家安全局把控,打造各种农产品最适宜生产地带,合理调整农产品地区生产结构。
3.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农民处于流通环节的底端,难以获得产品附加值。而以农产品种植为源头,发展农产品加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向精加工方向发展,生产各种市场需要的农副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依靠互联网、电商、新零售等平台,进行农副产品销售,开发农产品销售渠道,结合地区特色,形成农家乐、农业生态园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发展既延长了农村农业发展产业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生产具有市场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节省了流通成本,也能获得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快速健康发展。
3.4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在农业生产方面,重视科技支撑作用,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理念进行农业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秸秆、禽畜粪便利用率,采用休耕轮作、退耕还林还湖等方式,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在经营方式方面,鼓励农业承包、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变经营方式,融合三大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化、品牌化的农产品,为加工业、服务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原材料,保障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