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现状及对策
2022-02-08祁昕
祁 昕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综合保障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推进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是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科技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1]。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部门分割、单位独占,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服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2]。同时,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多项文件里,把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上升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
1 国内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工作开展的现状及特色
1.1 共享网络层级构建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紧密
目前,与区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多级共享网络平台正逐步推进和建立。《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携手港澳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3]。上海市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有关部署,推动建设和完善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协同机制。京津冀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创新机制、理顺身份、协调需求,为加快推进三地科技资源汇聚、科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科技服务示范应用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开放川渝两地大型仪器设备14 090台(套),实现了两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一键登录、仪器设备共享等功能,打通川渝地区科研仪器资源开放互动的渠道。
1.2 紧扣地方产业链,注重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除国家产业基地布局外,一些兄弟省市根据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资源与需求有效对接的共享平台。贵州省发布《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统筹谋划先进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动航空、航天、汽车、工程及矿山机械、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鼓励全省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将本单位不涉密的大型科研仪器纳入有关省级公共在线服务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房山工作站建设的“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服务试点”为石化新材料基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全方位科技服务,为石化新材料产业和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转型提供高端科技支撑。南京江北新区围绕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两大主导产业方向,分别组建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共享仪器设备逾万台,充分挖掘和发挥仪器应用价值和服务效能。
1.3 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激励
为推动科技资源发挥其在供需之间共享的最大效用,国内重视同时扩大供需双方市场,加强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激励[4]。截至2021年10月,科技创新券已在我国31个省份开展实施或试行推广;双向补贴机制实施范围逐渐扩大,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等均利用双向补贴机制提高了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度。《江西省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双向支持试行办法》将高校、科研院所纳入用户使用补贴对象,在规定补贴范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双向积极性,最大化共享效用。浙江省开创了大型科研仪器与科技保险合作的新模式,借助保险杠杆作用为113台大型科研仪器签约投保,降低科研仪器供给方在开展开放共享工作中发生损毁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创造良好的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机制提供风险保障。
1.4 多渠道引入市场创新机制
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共享主体多渠道引入市场创新机制,多元化建立合作模式与共享体系。北京市、上海市根据相关政策探索仪器设备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上海市对上海研发服务平台进行了平台市场化,建设了第三方在线服务平台(牵翼网);北京科技大学[5]成立专业服务机构——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负责科研仪器设施的对外运营服务,全面托管学校实验检测资源和资质建设工作,承接校外分析检测业务,实现专事专人专责,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重庆市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并基于O2O模式,模拟电商平台服务流程实现了平台在检测服务、绩效评估、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需求[6]。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为扩大客户源,与一些二级运营服务站签署协议,为基地13家成员单位提供企业需求资源,与基地共同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对于二级运营服务站推荐达成的服务项目,二级运营服务站可提取10%管理费中的七成[7]。
1.5 数字化改革提升服务能级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省市和高校运用数字化思维、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塑开放共享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提升共享服务能级。浙江省正式发布关于物联网传感器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服务规范,为管理单位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引,推动形成覆盖全省各类大型科研仪器、统一标准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绍兴市推进大型科研仪器物联网搭建,通过市县联动,以免费服务的形式,为开放仪器设备的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初步构建全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物联网,并设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指办”数字化平台,开展创新券“无感直兑”,实现创新券免审兑付,大大缩短政策资金的兑付周期。西安交通大学从2014年开始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物联共享系统,通过科研经费项目查询接口、提交报销单接口、报销单状态查询接口和连接支付平台等实现与财务系统实时对接,使校内外用户都不用再跑财务报销,显著改善用户体验度[8]。
1.6 “科技+融媒体”集成创新服务
2016年4月22日,广东省科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签署《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同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16年10月20日,“南方双创汇”开通上线,平台集新闻报道、政策法规解读、要素对接交易、活动拓展延伸、各地市“双创”工作一站式集纳服务及经验成果学习与交流等六大服务功能为一体,以产学研政金和创新创业人群为服务对象,汇聚、整合广东省巨大社会科技资源,成功打造了“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了成果、专利、共享仪器设备、专家、科技文献和政策法规等数据库,形成了“一网一端一平台”的科创资源共享服务生态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互联网+研究机构+大众传媒”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和“一报一网一端两号”一站式全媒体宣传服务。通过“南方双创汇”平台,广东省科学院、易科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拥有的399台(套)大型仪器设备被有效地展示和运营,利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报纸、自媒体、网站等多渠道的宣传加大了广东省科学院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的知名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
2 内蒙古自治区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劣势和优势分析
2.1 共享制度体系亟待完善,整体共享氛围不浓
2015年,内蒙古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及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若干意见》,初步缓解了大型科研仪器及基础设施共享管理手段不足、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但围绕仪器开放共享的主体和科研活动的核心问题及必要环节的开放共享制度体系还未建立,开放共享补贴力度较低,补贴对象覆盖面窄、门槛高,评估结果未与申请财政资金新购、新建科研仪器与设施挂钩,也未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盟市未出台配套政策,省市联动乏力。截至2020年底,全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率不到20%,“内蒙古大型科研仪器与设施开放共享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共录入网员单位45家,仪器设备1 382台(套);入网仪器设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呼和浩特市入网仪器970台(套),占仪器总数的70.18%。
2.2 对接困难和交易壁垒明显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割的状况明显,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缺失,科技资源的封闭化和“信息孤岛”现象突出[10],对接困难和交易壁垒明显。①许多高校、科研院所没有建立能够提供开放科研仪器在线交互功能的平台,企事业单位的科技研发人员没有途径去查询所需的仪器设备;②“内蒙古大型科研仪器与设施开放共享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在供需匹配上采取静态的查询模式,这是一种单向的匹配,平台服务过程机械单一、缺乏互动,导致仪器拥有者与需求者中间出现断层,网络化、信息化绩效评估手段不足,后续服务支撑缺乏,管理、维护和绩效评估所需人工成本较高;③第三方协调解决机制不健全,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服务机构缺位,缺乏市场运作环节,能够参与用户与仪器负责人沟通协商、合同签订、送样测试、费用结算等流程的专业服务团队较少。
2.3 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数字经济发展与科技资源共享建设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科技资源共享建设提供驱动作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为科技资源共享提供支撑;产业数字化赋能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催生大量产业科技资源。目前,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建成5G基站9 199个,实现全区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域5G网络覆盖;全区获得IPv6地址的LTE终端比例超过98%,建成NB-IoT基站1.5万个;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20万台,综合装机率超过60%,在建规模200万台,服务器装机规模位居全国首位。超算平台增加至4家,高性能计算能力达到100 PFLOP/S。农业、乳业、工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建成内蒙古海芯华夏全国设施农业大数据运营平台、蒙牛乳业数字化工厂、华颂马铃薯单品种大数据平台等示范项目,建成智能工厂15个、智能车间36个,成立5G+无人矿卡联合实验室,建成一机万佳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其中,自治区“万企登云”公共服务平台已为1.3万户企业提供了5大领域76类服务212个云端产品[11]。此外,贵州省、宁夏(银川市)和江西(鹰潭市)等地区依靠数字经济实现弯道超车,为探索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机制和发展路径提供了前沿案例[12]。
2.4 融媒体服务支撑能力升级
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发展,要求科技信息服务主体间打破组织机构的壁垒,以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为目标共同创造价值[13]。包括传播技术、团队和平台在内的媒体资源对于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的作用不容小觑。近年来,内蒙古在融媒体服务支撑能力升级中取得显著成效:①与科技日报共同推进科技服务和资源整合。内蒙古充分发挥科技日报“一库两翼多平台”的融媒体优势,利用科技新闻传播子平台、科普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成果展示转化子平台等平台,推动内蒙古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把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其中[14]。②全国第一个省级融媒体工作室——内蒙古大青山工作室在内蒙古成立,利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机制平台化运行、集约化经营的管理模式,大青山工作室聚拢到更多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15]。③截至2020年10月16日,内蒙古12个盟市103个旗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达到建设要求。其中,鄂尔多斯东胜融媒体中心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并轨,两大工程“能融尽融”,通过机构重组、职能重建,建成基于东胜区大数据之上的智慧型融媒体中心,使全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16]。④“创新内蒙古”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拥有固定用户接近2万人,建成包括14个盟市科技部门的新媒体矩阵,科技传播团队具备无人机航拍、网络在线直播、虚拟演播室、H5微场景、MG动画、微视频等新媒体技术手段。
3 建议与参考
3.1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实现关联政策制定全覆盖
充分围绕仪器开放共享的主体和科研活动的核心问题和必要环节对自治区开放共享制度体系进行相关补充,进一步推动科研仪器开放共享。①统筹规划内蒙古科技资源配置、整合与共享发展战略,建立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构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②做好分工,厘清职责,补充面向全区、盟市以及不同层级共享主体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通过法律保障将各级政府可控的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等部门50万以上产权明晰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纳入共享平台,对接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③利用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结合共享过程中的多方主体,形成共享服务网络,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机制,开展市场化服务;④综合考虑预算、计划、采购、科研、创新、成果、资金管理等相关领域关联政策,尤其要解决服务收入、收费合规性认定、发票管理等“最后一公里”关键问题,遵循科研仪器协同综合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为全区范围内的协同管理和开放共享奠定政策基础[17];⑤充分利用现有创新券政策、双向补贴机制,将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纳入支持范围;⑥制度上细化执行准则,将大仪器平台共享与扶持中小企业结合,予以仪器平台一定的关联性优惠政策与奖励,强化监督共享的开放性。
3.2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试点建设技术联盟共享模式
产业技术联盟性质的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模式可初步解决因机构利益关系冲突、数据外泄、共享手续繁琐等所导致的部分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①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借助内蒙古“4+8+N”合作机制汇聚产业技术需求,凝练产业技术规划,推动产业内研究基地统筹互动;②根据内蒙古产业经济与资源分布特点,选择绿色食品、乳业、煤炭、电力、化工、新能源、农牧业等具备优势的特色产业,建设技术联盟共享模式试点,推动产业数据的开放和开发;③以重大任务为载体,融合各实验室、高校特色检测能力,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组织产业技术攻关,增强协同创新能力;④鼓励高校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与国内外同行之间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验,共享实验数据,逐步提升高校“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的分析服务能力;⑤联动盟市共同设计产业创新议题、互联互通产业创新要素,构建省(区)市联动创新网络,统筹科技创新服务资源。
3.3 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推进开放共享数字化改革
借鉴贵州在发展数字经济中的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内蒙古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改革。①利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和数据中心向西部发展的大趋势,尽快培养数据中心运维人才、改善网络性能、降低连接成本、提升行业服务水平;②充分发挥数据管理部门职能,以政务数据平台和数据类型的开发为数据产业发展的起点[12],打通各级政府及其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中型工业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③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升级“内蒙古科技创新大数据平台”,搭建分布式、多主体、信息互联互通的区域共享服务平台架构,在已有的共享服务平台基础上重点实现基础性、公益性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带动实物共享;④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管理全过程“留痕”,降低共享平台绩效考核和评估的人工成本;⑤在构建覆盖全区的数字经济智能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应用物联网技术辅助实施动态监管,对科研设施和仪器运行进行状态监测、定位监测、智能标签和实时图像采集,最终实现对共享情况的实时监管。
3.4 强调跨界融合,培育协同创新及开放共享生态
在引入市场机制、政策引导等措施提升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意识的同时,还需利用跨界融合趋势,培育协同创新及开放共享生态。①培育一个融通生态系统,将“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对接起来,横向强化跨界融合各类服务组织、纵向建立联动枢纽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和谐共生、协同共进,构建配置优化、运转高效的创新生态;②建立综合化、产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组织,重视与科技活动、产业活动有关的资讯服务的协同共生[18];③尝试以主流新媒体平台为核心,在各类创新主体间发挥中介、链接、融合作用,将开放共享等转化服务嵌入平台,集成科创资源,将新媒体流量逐步导入平台,制定平台入驻机构标准和入库资源标准,发挥传播渠道优势,形成平台建设和融媒推广的互动闭环;④以传播技术手段,集群科技期刊“媒体+”信息资源优势,联合知识型、智慧型、专业型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深度推进政产学研媒一体化;⑤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传播媒介,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利用路演、培训交流、专场讲解等方式加强对仪器设备的功能宣传,让企业更好地了解仪器设备的功能与能够解决的问题,做到让企业人员知道如何用及哪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