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022-02-07高祎擎
□高祎擎
一、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教师结构有待优化。一是扩招后就业指导课程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合理,既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相关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大部分就业指导教师都是从各二级学院或者其他职能部门抽调的教师,他们不仅专业素养不强,并且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二是就业指导课程投入的经费不足,一些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他们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也不具备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资质,他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明显是不佳的。
(二)教授方法比较单一。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部分,他们和普通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起接受职业教育,受认知、行为、年龄、经历、生源类型等的影响,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不能够兼顾每一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缺少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元素[1]。部分教师对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重视,甚至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不够。当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服务还和扩招前一样,只重视职业规划、就业技能等,对大学生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够全面和深刻。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堂上只是强调就业心理、职业信用等,对课程思政融入的还是不够。部分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就业观和择业观扭曲,就业意识淡薄,形成了功利就业、高新就业、娱乐就业的观念,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契合性
(一)教育目标的契合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意在加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的人格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教育部明确表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要使得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相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的同时符合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出一份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尽相同,都是意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快速成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教育主体的契合性。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价值观方面的树立,这些都是当前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大多都是由高校辅导员所担任的,由此可见在教育主体上是一致的。高校辅导员一般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和价值导向,能够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能。
(三)教育内容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培养其正确的三观,使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帮助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建设。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择业,使得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帮助社会国家共同发展,因此两者在教学目的上具有相同的地方。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思想引导,培养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
(四)教育方法的契合性。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德育教育,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德育教育。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解决了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有解决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帮助大学生解决,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由此看来,两者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观念。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课程思政的观念。思想政治理念是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求职中能够更好地增加求职竞争力,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能够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岗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不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在课堂授课中融入价值观的输出和引导。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不主张西方以片面突出个人本位的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要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放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要求大学生要有远大的报复,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建设师资队伍。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当前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很大一部分是由高校的行政人员来进行讲授,由于主观因素限制,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较弱,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高校要将相关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高校要提供教学资源,为任课教师提供更加便利的交流学习平台,高校应当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加多元的培训机会和培训内容,以此来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能力[2]。高校辅导员要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坚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做到在日常实际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三)融入思政元素。
1.以人的全面发展观夯实职业规划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强调要加强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充分发掘人的全部潜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进程,当今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最重要的途径,这些课程要在人全面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大学生可以根据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自身实际以及自身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精准就业。
2.以理想信念教育指引择业观教育。高校应当加强推进社会主义教学体系,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职业生涯的总开关。当今社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很大程度上只考虑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完全忽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源自于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高校应当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要在实践中去创造价值,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深入到基层单位中去,在基层之中加强历练,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素养,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专业前景,让大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去。帮助大学生树立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在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先制定阶段性可操作性的目标,目标越小,越容易达到,使大学生远大的报复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础,并且实习期间的大学生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把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引导到大学生当中去。当前大学生是非常缺少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的,在高校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的整体素养。
4.把责任感融入到职业精神教育中去。职业精神是个人职业实践发展中在职业行动上的具体体现,职业精神是社会精神的集中体现。责任感是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态度,责任感是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要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大学生在今后的求职中能够把社会国家放在第一位,为社会建设出一份力。
(四)促进载体的融合。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入思想政治元素,可以从教学元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加强引导到大学生日常实践当中去。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集体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强调实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作用强调情景模拟、论坛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观和实地考察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可以联合相关企业,通过让大学生到各行各业实地参观和实践,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且这种实践活动不应当紧紧针对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应当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当前网络环境发达并且便利,高校要利用网络这一特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上的丰富。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利用网络获得更多行业趋势和企业咨询,帮助大学生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就业信息[3]。但是网络环境仍然具有其缺陷性,大学生面对当前网络环境应当如何选择,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并且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大学生无法抵御负面的不良信息,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要增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