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段培养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理工学院与宜兴中专、武进中专合作项目为例
2022-02-07白凤娥
□王 尧 白凤娥 罗 烨
以中高校双向促进、完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及专业的建设质量,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联合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截至2020年,江苏理工学院与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武进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职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本科段)2016级学生已顺利毕业。笔者有幸成为该项目主干课程负责教师之一,同时承担该专业本科阶段班主任工作,因此更了解目前“3+4”人才培养模式中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并由此展开了分析和调研,挖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学生特点提出解决对策,以更好地推动该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基本情况
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和武进中等专业学校2所学校2016年成功转入本科学习的学生是85人,并拆分后编班为16计4ZD(41人)和16计5ZD(44人),目前同学们已经毕业,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完全能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同学们变得更加团结友爱,每个同学也在这个集体中经过自身的努力成长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在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能够合理安排时间。
在学习上,同学能够适应大学特有的学习模式。有部分同学自行组成学习团队,结伴上图书馆,共同探讨学习问题、相互鼓励、交流学习心得。成绩优异的同学与落后生结成一对一辅导组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挂科严重的同学,面临毕业危机,也能及时意识到严重后果,在大三与大四期间学习态度逐步端正,积极主动找老师答疑。
大四实训期间有8名同学选择校外实训,大部分同学留在校内参加学校不同方向的项目学习。经过大四同学们的发愤图强,毕业设计两班同学都顺利通过,并且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优秀,尤其答辩在环节中表现突出,得到了指导教师们的一致肯定。就业率两班同学在毕业离校时也高达95%以上,远超统招班;更有3位同学考取研究生,2位同学参加学校蒙莫斯项目赴美读研。
二、学生特点总结
以2016级“3+4”分段培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宜兴和常州,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出自这些家庭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且我行我素,在行动方面不受约束,各方面素质良莠不齐。经过调研及四年的班主任工作,可将同学们大体分为被动学习型和主动学习型。前一类型同学在进入大学前没得到正确引导,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目标,被动地接受所学内容从而导致知识掌握不够透彻,当遇到学习困难很容易便放弃钻研,久而久之出现对学习消极对待、打不起精神的状态。后一种类型学生体现出很好的动手能力,有明确的专业喜好,但尽管是主动学习,转段后大学授课内容偏向学术性,此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成绩滑坡现象。其特点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有些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律意识和自制力,缺乏对学习生活的规划及明确的目标,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极容易出现随波逐流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终日无所事事。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不愿意进行课上互动,听课效率低且十分不认真,有超过70%的学生难以主动融入课堂互动,很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出现心不在焉和作业马虎的现象。
(三)思想活跃度较高,且能积极参加活动。虽然这些学生存在一定问题,但对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不仅参与度高,而且思想活跃能够出的主意也多。因此这些学生更加关注各类活动和体育赛事。因此在实施“3+4”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学生及其特点视为切入点,以此逐步推广该模式。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2016级“3+4”学生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缺乏积极勤奋学习和必要的自控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行为,但对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对生活充满热情。
三、实施方案及效果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通过对“3+4”分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有些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一定误区。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强化思政课和理论课的内容,同时可以将其内容贯穿到每门课程并渗透到对学生的日常教学中。
(二)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培育。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学院专门召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专业介绍会,邀请本专业教师参加,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实力,及计算机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对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前景及专业课程体系等形成系统认识。
(三)加强专业指导。为帮助“3+4”学生能完成中职到本科的顺利过渡,学院为此加强了专业指导。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使“3+4”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引导他们展望未来,长远规划个人的发展。学校要制定完善的规划,为“3+4”学生组织注入报告讲座、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各类课外活动,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和认知范围,同时使其能够清晰了解到各行业及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开展各类活动过程中必须要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时刻反思,以求不断改进。
(五)融入情感教育。学校对学生除了加强制度管理外,还采取了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对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建设的稳步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引导和尊重学生,给予其必要的人文关怀,掌握其思想动态,使其能够积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从实际情况来看“3+4”学生情感稳定性不足,因此要采取差异化的情感教育举措,比如要充分肯定先进学生,并鼓励其积极奋进,时刻提醒后进学生,敦促其改进;对自尊心较强和较敏感的学生要以温和委婉的情感教育为主,对自控力弱且顽皮的学生则要强化督促管理。
(六)借助新媒体进行教学。学校要通过开展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并强化其情感体验。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给予必要指导,并借助微信、QQ等新媒体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以此传递正能量情感体验,全面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实现健康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夯实基础,进一步奠定理论基础。“3+4”分段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远不如普通高中,然而大学基础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如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若不能理解和掌握其相关知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将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必须高度重视“3+4”分段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除了在中职阶段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深度,应调整“3+4”分段培养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反复强化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设计等主要基础学科中的关键知识点,编写“3+4”培养模式下的学科课程大纲,使学生理论知识能满足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
(二)发挥学生优势,改革原有培养模式。因转段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他们而言,基础理论课偏难,学生对知识难以消化和吸收。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一部分专业课程,并且培养了学生较好的动手能力,因此对专业课的掌握情况整体较好。结合“3+4”学生的特点应调整“3+4”分段培养方案,扬长避短。任课教师也应考虑“3+4”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3+4”转段学生的教材,适当增加基础理论课课时量,课程实训等环节应考虑学生在职业学校的训练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应用,以充分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修正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管理方法。“3+4”本科段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相同,但对“3+4”学生而言并不完全合适。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及自学能力都较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与教师的交流沟通较少,虽然学生有大量自由时间,但他们往往课后频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能自觉学习的同学凤毛麟角,更不会对上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所以本科院校应改变学生管理思路,为“3+4”班级配备本科导师和辅导员及导生,从入学开始便开展一系列入学教育活动,全方位地规范学生生活作息时间,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纪律规定,使学生形成晨读和晚自习的习惯。共同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明确学习目标。任课教师也应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按照“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对标导向、实践导向、卓业导向、分型培养导向、学生中心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应采用小班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教学内容应增加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重构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四)根据实际情况,改进考核模式。“3+4”转段学生成绩不甚理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有的考核模式。转段标准仅通过入学试卷为考核最终成绩是不够的。本科院校应该介入“3+4”分段培养中专段的日常考核环节,考察可以介入中职阶段核心课程的听课、阶段考试出题、监考、阅卷、随机抽查试卷,参与实践训练考核等环节。对不合格的学生给以警告,若转段考核不合格则取消其升入本科段的资格。使每一位转入本科段的学生都能达到理论及实践要求。
升入本科段后,本科课程考核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各门课程的考试方法,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N+1”考核方式)为主,构建“以质论教”的教学评价体系,其中N可以是课堂作业、平时作业、课堂检测,平时检测、实践检测、期中检测、期末考试等各个环节层层考核,以最终达到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
“3+4”分段培养模式还处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中职和高校在合作的基础上应各自发挥自身办学模式的优势,开创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