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礼仪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2-07陶一怡
□陶一怡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我国人民对礼仪的追求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他们都在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着“以礼治国”的国策。认为“礼”不仅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还可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认为“礼”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约定俗成且尊崇的一种法则。“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国之命在礼”,“国无礼则不争”。另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把成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可以说,礼仪文化深深根植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层和层面,对我国整个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礼仪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能被人忽略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展开,目的就是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内俢和外修两个方面。
其中,内修指的是内在的道德品质和涵养,是一个人思想改造的关键,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沉淀,通过不断的锤炼修为心境才可以逐步形成。礼仪教育中所包含的许多思想、规范、准则对一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从具体内容上讲,内修就是引导每个个体自觉遵循社会道德标准,了解、理解、认同并学习社会道德标准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从而时时刻刻用它来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
外修通常指个人表现出的行为举止、言语表情等。据此可以说人生道德的外修主要是通过各种礼仪规范加以约束和表达。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由内在映射在外才会形神兼备,才不至于空洞且虚有其表。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对个人的言行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思想。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个人外在的礼仪行为表现常常成为衡量个体道德的首要标尺之一,一个顾全礼仪行为的人常常被看做是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而与此相反一个不注重礼仪的人会被认为是没有道德素养的人。
由上可知,古人对自身道德的培养通常是用“内外兼修”的方式进行,内俢是基础,外修是延伸,也就是说,人们在关注自己外在行为表现符合礼仪标准的同时,也重视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都在尽力让自己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通过内外兼修来让自身修养得到全面提升。笔者以为,在今天开展礼仪教育也必须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养。
二、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作用
中国礼仪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滋养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使得中华各族人民养成了一贯崇尚善良博爱、追求伟大人格、向往和平和谐的性格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礼仪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社会生活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有助于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在中国传统礼仪学说中,对礼仪的作用有过这样的描述:“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仪可以教化人,使人不同于禽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先贤们认为,礼仪不仅可以使人懂得道德仁义,还可以教化社会风气,能让人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确定尊卑关系,同时,也可以指引人们求学做官,指导各种祭祀活动等。
(二)礼仪教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史记·礼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书中认为,礼仪是因为尊敬和崇拜而产生的,它的存在可以让人抑制自己心中的欲望,从而可以防止战祸与相争。也就是说礼仪具有使社会“和谐”的作用。综上,可以看到,礼仪教育不但可以使个人向真、善、美、智、仁、义的方向发展,此外还有益于创造整个社会的和美、和睦、和谐氛围。
(三)礼仪教育有助于个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有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工作岗位的作用。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顺利就业,在就业后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工作。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学校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及酒店和餐饮服务行业的基础知识,接受酒店的前台、餐厅、客房、会展等多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技能训练,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培养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商务运营、专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互联网经济和商务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和团队合作素质,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这两个专业对学生在外表形象、沟通能力、自我垂范、个人素质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特定相关礼仪要求。
根据以上专业特点,学校开设了《酒店服务礼仪》和《商务礼仪》等课程,专门讲授职业形象礼仪、宴请礼仪、交谈礼仪、电话沟通礼仪、商务拜访与接待礼仪、商务见面礼仪等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作为本专业很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去了解和学习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要求必须掌握的一些礼仪规范,以及该注意的事项。例如通过学习,学生就会了解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根据自身条件和场合要求准确着装。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仪容举止,中式、西式宴请时分别要注意的事项,签约、剪彩等仪式活动的礼仪要求,接待、拜访、会面等礼仪的要求等。这些礼仪教育内容都有助于学生在今后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问题和策略
(一)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问题。因为高职院校教育本身关注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以保障就业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礼仪教育时更多地只是关注职业礼仪教育,而忽视了礼仪教育最初始的目的,即学校学生高尚人格道德的养成。这样导致在一些高职学生身上出现了不诚实、不文明等素质低下的行为。
然而,内在的道德修养才是一个人思想改造的关键,也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而职业礼仪教育是礼仪教育中外修表现的一部分。如果学校礼仪教育仅关注这外延的部分,势必会导致学生只是学到了礼仪的形式,而并没有从内心真正地认同、接收礼仪文化所提倡的人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学生毕业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如何接待顾客、如何握手、如何行不同的礼,同时又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素质低下的行为举止。
事实证明,职业院校的这种礼仪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无法使让学生真正养成优良的品质、高尚的人格。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与专业相关的服务礼仪、商务礼仪、形体训练、化妆技巧等外在的行为训练,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在修养的提高。这样才可以在将来提高学生持续性的职业竞争力,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策略。鉴于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就要综合提升职业素养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着力点设计礼仪教育课程内容。也就是要在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目的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可以与思政课相结合。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可以把道德、法律的相关内容和礼仪教育相结合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礼仪以一种外显的方式,让无形、抽象的道德变得具体,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定是个谦谦有礼的人,而一个真正讲礼仪的人也必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与礼仪的关系:二者都具有规范社会秩序、调节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作用,但二者发挥作用的大小、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却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思政课的这种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认同、重视礼仪的作用,并最终外化于行。当然在这基础上也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职业礼仪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让高职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真正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
2.开设专门的经典礼仪学习课程。中华传统经典著作中对人们应该遵循、追求的礼仪规范做了很深刻的说明。开设相关课程可以让学生从中国先贤的智慧中深入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例如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有这些记载:“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人入而不自得焉。”“君子慎独也。”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中也讲:“博闻强识而让,教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谋以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让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经典,通过诵读、理解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礼仪文化并有意识的表现于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3.利用其他辅助手段开展高职生的礼仪教育。可以依靠新时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多种多样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各种重大典礼来营造有效的礼仪氛围来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四、结语
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礼仪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展开礼仪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还可以使学生向真、善、美、智、仁、义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创造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因而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