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应用

2022-02-07朱碧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信息工作

□朱碧玲 宋 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数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以及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表明,探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新方法和新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领域的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全新课题,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变革的重要转机,尤其是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出现大部分师生居家的情况,远程的教育给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们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可以超越空间与时间,不仅可以渗透于学习生活的日常,也可以拓展到家庭教育中去,从而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软实力。

一、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是创新工作方法,健全教育机制的需要。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要求,充分把握信息对称和事件预见性,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可以实现学生教育的管理性和拓展性。1997年4月日本成立了国立多媒体研究所,既有原始的邮寄服务,也有新技术的教学平台,打造了全方位的教学环境,也顾及了各个阶层的教学对象。因此,在中国,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展,形成特色型和规范型的教育模式。

(二)是坚持“以生为本”,抢占网络阵地的需要。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新闻舆论走向具有瞬时突发性,在此期间,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具有盲目模仿、心理脆弱等特点,表现为对辅导员和学校的不信任、推卸社会责任、违纪心理承受能力和危机意识教育培训不足等。大数据技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既具有内容的时效性,也具备持续性,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将技术运用在学生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全覆盖的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平台,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优化工作队伍的需要。中国高校学生众多,大数据技术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应用需要依赖良好的教育管理平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学生管理工作者难以把握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思想动态,学生也无法正确筛选网络信息,要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和引导权,就必须了解学生思想模式的转变,通过平台微小化,选择短小精简的内容和形式,可快速应对舆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同时,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缺少多媒体使用方面的技能培训,需要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组建工作室,形成系统的制度文件,实现点面结合。

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打造优秀的数据管理和分析队伍,加强理论研究。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信息,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1]高校大数据的运用离不开优秀的数据管理和分析队伍,包含合理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共同致力于学生管理和意识形态教育。同时,学生工作者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还要学习和掌握大数据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本领,集思想引领、学习指导、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网络操作为一体,注重网络信息的控制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遵从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主攻政治理论学习、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热点等,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理论离不开专业团队的研究,加强平台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教育管理队伍,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二)建立多方协作模式,构建综合管理机制。在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构建综合管理机制,从行政指令转变为多方沟通。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部分高校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学习成绩、身心健康、个性技能、就业方向等进行归档和分析;通过设置电子学生证,留存到校和离校记录、图书借阅信息、得奖信息等,方便后期工作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学生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现如今,微课形式仍然适合于内容复杂、形式单一的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践行“以生为本”的初心和“立德树人”的使命,聚焦防控过程中的思想引领、心理健康和专项辅导进行线上主题教育,传播力广,受益性优。同时,通过开发互动型的教学平台,引入社交性工具,通过教师经验和学生感受分享,结合评教相关信息和数据,发展混合式学习模式。

(三)构建社会、学校、新媒体、家庭、学生的“五位一体”教育机制。从学校层面来说,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辅导员职责中重要的一项,意识形态教育仍然可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勇敢应对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变”的挑战,也要积极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这“不变”的使命;鼓励学生付诸实践,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化“危机”为“教育契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及时发布学校的通知和有关要求,及时报道学校抗击新冠肺炎的有关情况和动态,及时回应学生的重大关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要积极构建班级、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党团支部等在线交流平台,多层面地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不断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知识和战胜的坚定信心。从社会层面来说,充分利用校友和院友资源,建立校友信息库,邀请校友企业到校或者进行线上宣讲,通过举办毕业生网络双选会,使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从家庭层面来说,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家校沟通上,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四)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学生工作者应详细了解自身高校特点,充分运用大学第一课、典礼文化、打造相关社团等契机,塑造新思路,构建新体系,打造“个性化”新平台,推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融入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尽早进行危机教育和模拟演练,通过网课指导,提醒考试日历,打卡提醒,诈骗提醒等,提高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公开制度,学生可以在不透露实际身份的情况下,进行思想的表达和意见的反馈,比如通过抖音、B站、直播等产生积极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中人员众多,涉及大量数据资源,包括师生信息、财务报表、科研信息、档案数据等等,大数据技术在应用和传输过程中,存在丢失和被拦截的风险,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巩固信息安全措施,研究安全防范技术,保证大数据技术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使用。

在战“疫”过程中,各高校通过创新举措和数据技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让学生学会责任担当、学好专业技能。恩格斯曾指出“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更多”,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技术,通过建立智慧校园,设置智能提醒,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以平等、服务、包容和引领的理念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信息工作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不工作,爽飞了?
订阅信息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展会信息
选工作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