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舆情教育现状分析
2022-02-07王界美
□王界美
一、舆情教育的内涵界定
舆情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由舆情与教育组合而成,实则是舆情素养教育,它是新闻传播学、政治学、数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的教育。王华来在《舆情研究概论》中把舆情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舆情的定义可见,舆情就是舆论主体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即舆论客体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方面的一种表现。康德曾在《教育学》中指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造物”,他认为人的理性本身是不完善,同时理性需要训练和培养,为此,舆情教育重点在于人的教育。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时下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要抓好舆情教育,关键是锁定自媒体应用的主体——大学生,而大学生中高职学生的随意性比较强,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又是关键之关键。本文的舆情教育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对各种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进行匡正引导,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自我筛选、判断自媒体平台中的各类舆情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舆情素养。
二、自媒体舆情呈现的特点
(一)舆情快速充斥自媒体,呈多元多渠道散播性。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自媒体平台日趋增多,既有主流的综合平台如百家号、头条号等,又有短视频类的抖音、快手等,还有直播类的斗鱼、虎牙YY等,乃至于音频类的喜马拉雅FM、企鹅FM等,以及问答类的知乎、悟空问答等。同样高职院校自媒体的平台也日益丰富多彩,由原来的论坛、博客为主流的平台,到如今的微博、微信、QQ、抖音等主流平台;呈现的方式也从原来单一的图文演变为图文、语音、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在交互性、集聚性很强的自媒体环境下,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善于在自媒体平台主动发声。自新冠肺炎爆发后,迅速成为公众关注与讨论的焦点问题,海量的疫情相关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等方式迅速扩散,引发大众积极互动参与,在极短时间内成为舆论热点形成舆情。然而他们的这些言论不只是单纯信息流动的事实传播,掺杂更多的是情感传导和关系嵌套传播的复合传播。所以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猜测疫情源头、夸大国内外疫情实况、虚假防疫措施等各种与疫情有关的流言、伪科学等通过自媒体渠道层出不穷的发布。
(二)舆情内容失真,呈现不确定性。自媒体广泛传播深受大众喜欢,但因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可信度低等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高职学生是自媒体的拥趸者,其社会阅历的不足,知识经验的欠缺,三观尚未完全确定,很容易被自媒体上的海量信息所蛊惑。经问卷高职院校学生和搜集高职学生在自媒体发布的舆情信息,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缺乏对媒体信息的去伪存真的辨析能力,只会从个体的粗浅认知、偏好方面,对疫情防控舆情进行再解读、再发散,导致信息不完整甚至失真;二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突然性,病情的严重性,治疗的不确定性,因而在短期内往往给高职学生带来担心、焦虑,为了掩饰这种不安和彷徨,高职学生容易故意编造故事,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捕风捉影制造虚假舆情。三是因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盲目从众的心理,在自媒体中因疫情引发的各种猜测与臆想,高职学生容易跟风似地传播、散布舆情,使得本已来历不明的信息像病毒似地传染下扩张蔓延而迅速趋向失控,谣言的大量重复,让人们觉得它的来源可性度高,因此,类似“大蒜可以治疗新冠肺炎”“鞭炮可以消毒”等谣言才能在自媒体平台疯狂传播。
(三)舆情内容呈现泛娱乐化边界模糊不清楚。因疫情的突如其来,禁锢了人们的自由出行,对于活泼好动的高职学生很容易产生压抑浮躁不安的情绪,而自媒体的匿名性与隐蔽性,就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宣泄平台,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的舆情传播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既迎合高职学生的喜好,又使他们成为疯狂转载传播的群体之一。在这些娱乐化的舆情中不乏积极宣传防疫工作,反应当地最美逆行者,但是高职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愉悦,消遣时光。比如在呼吁戴口罩时,高职学生更关注塑料瓶、柚子皮等材料制成口罩拍的恶搞短视频;在记录医务人员最美瞬间,高职学生更倾心于把医务人员仿妆美妆博主;甚至更热衷于把官方科学命名调侃为“阿冠”“小笨蛋”昵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疫情防控期间的舆情,以丑为美、以俗为美、以乐为美,模糊了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界限,泛娱乐化的边界模糊不清楚。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自媒体舆情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舆情如同一把“双刃剑”,舆情内容的良莠并存,以其强大的震慑力,既发挥了积极作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路环境,同样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蛊惑人的心智,危害高职学生身心发展。
(一)正面舆情的积极作用。
1.增强高职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珍爱每一个生命,充分证明人民至上,其中“钻石公主号”和“歌诗达赛琳号”两艘游轮上的人们深处同样处境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而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于“群体免疫”的抗疫政策,民众反对强制隔离、拒绝戴口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一股坚定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疫情期间,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为武汉捐资赠物,无不体现“天下一家亲”的传统文化精神,激发高职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
2.强化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退缩挺身而出,逐步成为在疫情防控中的栋梁之材、承担重大责任的主力军。他们有的冲锋在抗疫的最前线与医务人员并肩作战;有的穿梭于社区铸牢抗疫的第一道防线;有的慷慨解囊,为疫情区捐资赠物……他们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据统计,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其中青年人数占了近三成,更有众多青年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最前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对最美抗疫者深怀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激发了高职学生强烈的责任担当,付诸实际行动。
3.激发高职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抗击的历程中,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历久弥坚。既敢于担当负责又善于科学防治,他们从医学角度,区分感冒、流感、新冠病毒,揭开新冠病毒的面纱;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弄清楚新冠病毒的溯源与传播途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这一系列的舆情信息,高职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的重要性。
(二)负面舆情的影响。
1.扭曲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积极正向的舆情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供鲜活的素材,而混乱的舆情则容易让高职学生陷入迷茫,找不到方向,尤其是负面消极的舆情可能会腐蚀高职学生的心智,影响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网上填写“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情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一学生共400人,其中18.4%的同学认为受疫情中舆情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非常大,其中40.2%的同学认为受疫情中舆情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比较大,仅3.6%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没有受到疫情中舆情影响。从统计结果显示,在疫情中,高职学生领略到了“生命诚可贵”、也目睹了“若为自由故”,那么人活着这一辈子到底什么最重要,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自己的职业价值又何在呢?等一系列问题困扰高职学生的三观。
2.扰乱高职学生行为。疫情的爆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同时也深深地影响同学们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于自制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更易于沉迷于网媒,卷进舆情的漩涡之中。部分高职学生便误入舆情圈套,被不法分子利用,触犯学校纪律,甚至是法律“高压线”。他们有的心存侥幸,不如实上报自己每天行踪,谎报瞒报身体状况,发热不敢就诊或在就诊时隐瞒接触史;他们有的轻信非官方信息,恣意编造、发布误导信息;他们有的行为失控,骗取公私财物,聚众哄抢防控物资……
3.诱发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疫情干扰了学生正常生活模式,外出活动剧减,人际交往范围变窄,加之网课学习的担忧、就业压力等,导致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疫情期间,他们作息无规律,夜不能寐,白天打不起精神,感觉闷得慌,生活没有激情,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对网络中的疫情信息过于敏感,胡思乱想,让人捉摸不透,甚至莫名其妙地与家人发生冲突争执,产生叛逆行为。据统计,疫情后遗症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两成。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高职院校舆情教育现状
(一)舆情监控的难度系数加大。疫情爆发期间,学生处于居家状态,增加了学生使用网媒的频率,他们对于各种舆情作出的反应扑朔迷离,师生的线上交流,很难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难免弱化教育的效果,提高了网络舆情跟踪研判难度。
(二)发挥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各高职院校借助校主流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发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宣传舆论,加强正面舆情引导,科学认识新冠肺炎病毒,实时掌握疫情防控情况。同时唱响抗疫精神主旋律,讲好校园师生真善美的抗疫英雄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崇德向善。
(三)舆情教育深陷盲区。纵观全局,各高职院校舆情治理以“封、堵、防”为核心,关注的是舆情的引导与监督,舆情与教育脱节,日常教学中,师生注重的是学科知识,往往忽视了教学过程渗透舆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