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价值与培育路径
2022-02-07□李赟曾婷
□李 赟 曾 婷
乡村振兴作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期间重要的战略规划。对于当下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建设“空心化”等严峻问题,[1]亟需打造乡村建设的“人才链”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人才培育来看,乡村缺乏高校云集的规模和质量优势,加上农业产业基础差、利润低造成成果转化率不高,导致留住人才的基础不牢,乡村人才外流情况普遍[2],不论是人才的规模、结构还是配置等方面都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链”引擎的制约因素[3]。新生代农民是具有农村户籍,且16周岁以上农村劳动力的农民,涵盖了职业农民、兼业农民、务农的大学生群体以及返乡的农民工等农村劳动力,新生代农民作为“人才链”上的关键主体,如何提升其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意愿,是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只有建设好“人才链”才能有效带动乡村“产业链”的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价值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进,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如手工业时期,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4],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匠精神强调“开放包容和创新”[5]。在当前智能化制造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还被赋予了“勇于突破、协同合作”的新时代意涵[6]。可见,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2016年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学术界对其从价值性、培育途径以及历史渊源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虽然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一致,但普遍认同的特点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等。
随着工匠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化,新生代农民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也同样需要培育工匠精神[7]。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生代农民需要的工匠精神,就是专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产品加工或农业技术研发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其本质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推动产业发展重要的软支持[8],也是乡村振兴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对产业的从业意愿与行为的重要参考,对助推乡村迈向振兴新阶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匠精神的价值定位。
1.培育新生代农民的工匠精神,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业作为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新时代从业者不断学习钻研并持续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工艺,科技与专业人才作为现代化农业赖以发展的动力资源,只有具备“工匠精神”这一职业发展助力才能成为有效的推动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有用人才。只有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形成具有爱农情怀且安心扎根农村的职业价值取向,并最终形成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农业劳模、农业工匠人才队伍。
2.培育新生代农民的工匠精神,是实现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依托优质农产品的供需对接。随着当下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及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优质农产品的供需对接、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水平的现实诉求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农民,才会秉持敬畏土地、追求品质、钻研技术的精神,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解决诸如食品安全、土壤污染等中国农业的顽疾,并在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布局。新生代农民的工匠精神面貌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升级,促进农民身份的改变和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生代农民工匠精神缺失的现实困境
(一)经费不足与政策不到位制约工匠精神氛围的养成。
1.经费投入来源单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我国农民培育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农民培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受到影响[9]。虽然2020年在中央公共预算整体降低的前提下,对农民培育的费用支出保持增长达到23亿[10],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农民培育的高度重视,但经费来源过于单一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加上往年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职业培训在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上一直举步维艰,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很难达到预期成效,亟需从“数量型培训”向“质量型培养”的转变[11]。师资力量的薄弱加上硬件条件不足,导致农村培训的实用性较弱,侧重于对农民农业素养的培训和提高忽略农民自身的实际需要,而且部分农业院校专业办学服务农业和农村的意识不强,开设的部分学习课程内容与农民所需要职业技能素质脱节,加上宣传力度不到位,缺乏农民参与培训的浓厚氛围,也无法形成培训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需提高。[12]
2.配套的扶持政策不到位。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农业培训体系[13],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的工作能力培训往往偏重于职业资格证书类别的培训,但是对培育的成效往往不能进行及时的评估和考核,加上针对新生代农民的扶持政策基本都是地区性的单一政策,主要在土地流转、财政补贴、信贷资金、农业保险、社会保障、人才奖励、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14]缺乏对新生代农民长期性、系统性的培训扶持与提升,导致持续性的扶持政策较为缺乏,扶持政策的成效也无法有效监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匠精神的发展。
(二)务农意愿不高制约工匠精神生成。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254万人,虽然高素质农民队伍持续壮大达到了1,700万[15],但和农村总人口相比,乡村人才明显总量不足,且整体素质偏低。一方面大部分为经验型农民,接受过完整的职业培训的人不多,不少先进的职业技术无法在农村有效施行,另一方面农民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明显缺乏,不少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技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得过且过。
从现实情况来看,农业风险高、营商环境弱是新生代农民持续务农经常面对的难题,数据显示,仅有16.42%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农业项目没有遭遇到风险的冲击而处于一直盈利的状态,而83.58%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项目遭遇到风险的冲击,面临着一定的经济损失[16]。因此,新生代农民在务农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情况较为常见。加上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往往只能通过借贷来维持经营。虽然也有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但绝大多数险种都是针对传统农户而设计的,往往只有自然灾害类的损失才能获得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农业风险过高、险种保障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农民的务农意愿,使得工匠精神的产生缺乏足够的主观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发展阶段,若不能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务农的后顾之忧并改进扶持政策成效,将直接制约着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更无从谈起。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不少选择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收入获得迅速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才流出。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6],2019年外出农民工增长到17,425万人,月均收入为4,427元。相比从事农业可能遭遇到的风险显然外出务工收入更为稳定。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在乡村留得住、干得欢、过得好,切实增强农民这一职业的吸引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有效合力来夯实农村工匠型人才队伍。
三、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农业工匠地位。政府部门应出台完善相应农业工匠制度。包括制定农业工匠的认证标准和对应的选拔机制来严格规划职业农民的等级评定,并从制度上对农业专业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和转化予以经费资助和法律保障,同时完善对新生代农民培训经费的来源、分配和监督以及涉农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培训机构的责权利等制度化建设,注重帮扶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对已经纳入政策扶持的农业匠人,应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塑造新生代职业农民的懂专业、懂技术的工匠形象,做到农业工匠的榜样示范效应。
(二)发展农村金融产品解决农业工匠后顾之忧。新生代农民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依托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的长期发展,只有安心投身于农业并扎根于农业的职业理想,才能孕育“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合理的劳动报酬与社会福利在提升农民自身的职业认同感的同时还能增强新生代农民的务农意愿。政府和社会资本可考虑设置“薪酬补助金”等多种形式对新生代农民的收入进行补贴,同时政府还可推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基础性建设,运用金融产品降低经营风险等方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务农的信心。只有解决新生代农民的务农顾虑才能巩固新生代农民队伍,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三)营造尊重工匠氛围丰富农村工匠文化。要培育新生代农民的工匠精神,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使新生代农民形成正确的农业价值观,以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职业态度,不断钻研生产出高品质农产品[17]。受“士农工商”传统社会分层观念的影响,部分村民对在农村创业经商者并未从内心真正认同,甚至将回村创业经营农业者视为没有出息的表现,此类风气存在尤其不利于部分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因此让乡村文化在继承勤劳、节约、互助、爱家等农耕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吸纳现代商业社会的崇商、守法、创新、竞争的观念,才有利于驱动职业农民由物质利益导向转为精神追求导向,以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反哺农民,才会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孕育。
(四)提升职业技能教育成效塑造农业工匠。乡村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离不开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的主力担当,而高素质农民群体只能通过技能培训不断壮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民整体要求的不断提高,以能力水平提高为核心的新生代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目标,不仅包括农事生产、农业经营、农村服务等在内的相关技能的综合把握还包括传承农耕文明,这也是新生代农民的使命与责任。因此要注重培训体系供需主体市场化,统筹好涉农院校、农科所、农业合作社等培训资源充实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在名额分配上考虑专业型、生产型与技能型的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供需量的平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行业标准科学制定涉农课程和标准化培训体系,在制度上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准入与毕业制度[18],并做好跟踪服务不断改进培训质量。通过多样的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发展农村工匠队伍,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