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
2022-02-06叶德湫颜晓兰郑朝阳陈杰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福建泉州362000
叶德湫 颜晓兰 郑朝阳 陈杰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内容提要:目的:对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方法:回顾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诊疗过的1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总结该病CT影像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女2例,男8例,平均年龄60.1岁,30%有胸痛,30%有咳嗽咳痰,其余无特殊症状。其中大细胞癌2例、小细胞癌2例、不典型类癌6例。CT上为前上纵隔体积巨大占位,呈软组织密度影,最大直径为9.1cm,3例出现钙化,6例出现坏死,较大的病灶表现出侵袭性,4例累及邻近血管,6例累及周围胸膜,增强检查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7例瘤内可见细小血管强化影,6例合并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3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具有体积大、易坏死、明显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等恶性肿瘤表现,其中瘤内细小血管强化影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确诊仍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组织,如胰腺、胸腺、胃肠道等,但原发于纵隔的病例十分罕见。WHO分类标准(2015版)中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高级别)、不典型类癌(中级别)、典型类癌(低级别)[1]。本研究回顾性研究本院诊疗的10例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并总结其CT影像特点,为临床术前提供可靠的鉴别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0例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及术前CT资料,女2例,男8例,年龄43~75岁,平均(60.1±14)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伴咳痰3例,偶发胸痛3例,其余无明显症状,均未见类癌综合征和库欣综合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CT 128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如下:管电流40~70mA,管电压120kV,FOV 320mm×320mm,矩阵512×512,扫描层厚、重建层面及层间距分别为5.0mm、1.25mm、1.25mm。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行增强扫描检查,浓度300mgl/mL,剂量1.0mL/kg,注射流率3.5mL/s,注药后25s扫描一次,注药后50s扫描一次,分别为动脉期、静脉期。
1.2 CT图像分析
两名高年资放射科主治医师在不知道理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各自对CT图像进行详细分点分析,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以协商后统一意见为准。两位医师分别记录病灶最大截面的长径,病灶数目(单发、多发),形状(圆形、椭圆形、分叶、不规则),边界(清、不清、包膜),密度(均匀、不均匀:密度差值<10HU为均匀,>10 HU为不均匀),病灶内是否有坏死、囊变、钙化,强化方式(均匀强化、边缘强化、不均匀强化),实性成分强化程度(轻度强化:<20 HU,中度强化:20~40 HU,明显强化:>40 HU),是否有肿瘤血管穿行,是否侵犯纵隔胸膜、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是否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否有远处转移(转移部位)。
2.结果
10例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手术切除证实的有4例,穿刺活检证实的有6例,其中大细胞癌2例、小细胞癌2例、不典型类癌6例。CT均呈前上纵隔体积巨大软组织占位,其中2例病灶累及中纵隔,平均最大径为9.1cm(5~16cm),3例出现钙化,6例出现坏死,较大的病灶表现出侵袭性,4例累及邻近血管,6例累及周围胸膜,强检查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7例瘤内可见细小血管强化影,6例合并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3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骨转移2例,肝转移1例。
3.讨论
3.1 临床及病理概述
前纵隔位于胸骨体后方、心包前方,除包括胸腺及淋巴组织外,还包含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和其他疏松结缔组织等。前纵隔可出现多种肿瘤性病变,病理类型繁多,而部分影像表现重叠,给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带来一定的挑战[2]。前纵隔原发肿瘤的主体大多数位于纵隔大血管根部周围,部分向纵隔一边呈偏心性生长,也可向两侧同时生长。良性肿瘤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如果肿瘤体积较大,导致气管被压迫可表现为胸闷、咳嗽等症状。恶性肿瘤容易累及胸膜、心包、周围神经或血管等,以致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甚至出现Horner综合征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3]。CT能够很好地反映肺和胸腔的受累及远处转移情况。因此,通过临床症状及CT表现,大大提高了前纵隔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部分或完全由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临床较为罕见,占前纵隔肿瘤2%~4%,多见于40~60岁男性,男女比例约3: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咳痰等,无特异性,神经内分泌症状出现者少[4]。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43~75岁,平均(60.1±14)岁,胸痛伴咳嗽3例,咳嗽咳痰3例,声音嘶哑2例,2例无症状,均未见类癌综合征和库欣综合征。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与相关参考文献略有不同[5],其可能与统计样本少有关。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伴有内分泌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由于ACTH分泌增多引起的库欣综合征。该类患者在肿瘤切除后ACTH可短期恢复到正常水平。本组病例未见继发内分泌功能异常,比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偏低,与统计样本量少有关。另外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部分患者出现胸痛、声音嘶哑,其主要与肿瘤压迫或累及胸膜、喉返神经有关,这与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表现类似[6]。
WHO分类(2015版)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如下: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高级别)、不典型类癌(中级别)、典型类癌(低级别)。国内外文献报道均一致认为,不典型类癌最常见。本组10例患者中,大细胞癌2例、小细胞癌2例、不典型类癌6例,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符合[7,8]。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较差,预后明显低于恶性胸腺瘤和胸腺癌,研究表明[9,10],神经内分泌肿瘤局部侵袭性与病理类型相关性极高,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2 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
本组病例中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检查多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多累及邻近胸膜,增强扫描可见中度不均匀或明显不均匀强化。本组病例CT上平均最大径为9.1cm(5~16cm),10例均具有侵袭性生长特点,6例侵及邻近胸膜,4例侵及血管,这与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恶性肿瘤的特点相符[6]。本组病例中出现钙化的有3例(见图1),其中2例不典型类癌,1例病理类型为小细胞癌,其余7例未见明确钙化灶。本组病例依据从病灶的钙化形态、数目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证据不足,亦有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图1.不典型类癌(注:图①~③,男,60岁,前中纵隔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低密度坏死区和斑片状钙化,增强检查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包绕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并累及邻近胸膜,左侧胸腔可见积液。)
本组病例中出现坏死囊变的有6例,其中5例病变最大径均超过10cm,1例病变最大径约7cm,出现坏死囊变主要与肿瘤大小相关性较高,多可能由于肿瘤生长过快、营养供给不足导致[11]。本研究出现囊变坏死的6例中,4例是典型类癌(见图2),1例是不典型类癌,1例是大细胞癌。因此肿瘤的大小、囊变坏死亦对恶性肿瘤有一定提示作用,对直接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直接证据不足。
图2.典型类癌(注:图④~⑥,男,75岁,右前纵隔卵圆形软组织团块影,内可见片状坏死区,增强检查表现为持续性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内可见细小血管强化影。)
本组病例中6例表现为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均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富血供的肿瘤,这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间质血管有关[12]。另外,本组病例中7例瘤内可见细小血管强化影(见图3),说明肿瘤内部纤维血管分隔丰富,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日常工作中,纤维血管分隔亦可出现于胸腺癌、生殖细胞瘤等恶性肿瘤,故直接以纤维血管分隔来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依据有所欠缺,需结合其他临床特征、CT表现。
图3.小细胞癌(注:图⑦~⑨,男,60岁,左前纵隔分叶状软组织团块影,密度欠均匀,增强检查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内可见多发细小血管强化影。)
本组病例中6例侵及邻近胸膜,4例侵及血管,均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另外本组病例2例CT表现虽然显示肿瘤与邻近胸膜分界尚清,但是术中记录与胸膜粘连、剥离困难。本组病例中6例合并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2例骨转移,1例肝转移,其中1例是典型类癌,2例是不典型类癌,2例是小细胞癌,2例是大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远处转移以中轴骨多见,另外肝转移也常发生,此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3]。国内外文献推测病理级别越高发生远处转移风险也越高,本组病例亦符合。
3.3 鉴别诊断
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需要鉴别前上纵隔其他恶性肿瘤,比如胸腺瘤、胸腺癌,生殖细胞瘤或者淋巴瘤等,其中以胸腺瘤及胸腺癌较常见[14,15]。①良性胸腺瘤(A型及AB型):多为圆形的软组织团块,多数呈均匀密度,也可发生囊变,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检查表现为均匀轻度强化,强化幅度≤20HU,其中强化方式是鉴别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鉴别点[16,17];②恶性胸腺瘤(B型):分叶状或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易发生囊变、坏死,周围脂肪线消失,包膜连续性中断,铸型生长,增强检查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幅度>20Hu,常有胸膜增厚、结节状增厚或胸水等胸膜侵犯的征象,远处转移少见;③胸腺癌(C型):前纵隔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具有分叶、毛刺征象,周围脂肪线消失,易发生囊变、坏死,邻近组织器官受压、变形,国内学者认为凡与肺交界面毛糙的前上纵隔肿瘤,尤其伴有远处转移者,无论肿块大小,均应考虑胸腺癌的可能[18];④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前、中纵隔常同时被侵及,多组淋巴结受累,表现为融合成团的结节或团块,密度均匀,边界清,增强可见轻中度均匀,周围邻近血管常被包绕,呈“血管包埋征”;⑤生殖细胞瘤:青少年男性多见,具有侵袭性的特点,周围结构常被侵犯,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本文不足之处:①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分析;②病例样本例数较少;③部分患者为穿刺活检、未手术切除证实。
综上所述,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具有体积大、易坏死、明显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等恶性肿瘤表现,其中瘤内细小血管强化影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最终仍需要通过病理活检才能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