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探究与实践
2022-02-06付晓宁
付晓宁 王 亚 赵 云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国有资产总额和数量都有显著增长。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三大环节,每个环节又具体包含了很多小环节,诸如验收、入账、维修维护、调剂、出租、出售、报废,等等。中国民航大学作为部属院校,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履行其监督、管理职能,学校在校教职工2000 多人,大多数教学科研人员名下管理若干资产,如何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策和高校资产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将“放管服”政策落到实处,减轻教学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放管服”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1.高校国有资产实施“放管服”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减少资产流失。高校国有资产具有非经营性和无偿性,资金来源大多是财政拨款。现阶段实施资产管理“放管服”工作,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内外部监督体系,所有资产的使用都应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进行,从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发生,使得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以保障。
第二,有利于构建权责明确、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资产监管体系。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监管对象和范围,厘清监管事权,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效能。
第三,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高校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职能交叉和管理盲区,实施“放管服”政策,厘清部门职责、简化服务流程、规范办事程序,杜绝“踢皮球”,不让师生多跑路,提升服务满意度。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从报销业务和其他与专业相关度较小的行政业务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优化服务、提升管理效能。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放管服”可行性分析
以PEST 模型分析为例:P(政治环境):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教育部等部门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落实“放管服”改革,转变管理方式、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精简和规范办事程序。
E(经济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达到历史新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5.3%提高至2019年的59.5%。以中国民航大学校为例,作为直属院校,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2015—2019年学校资产极速增长,资产总额增长率达139.3%,资产总量达23 万台件。庞大的资产量对于校级管理来说是巨大的工作量,以资产入账为例,校级一级审核流程对教职工来说审核周期较长。
S(社会环境):学校在职教职工2000 多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大多是博士以上学历,文化教育程度很高。各学院已设置专(兼)职资产管理员,虽然资产管理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但是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经过专业培训能很快熟悉资产管理政策和流程,是资产管理权限下放可实施的前提条件。
T(技术环境):目前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系统建设逐渐成熟,为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落实“放管服”要求,学校资产管理系统于2019年进行全面升级,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增加了资产权限分级分类管理功能,并且实现了和财务系统实时对接、风险可控,为资产管理权限下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和管理盲区,责任界限不清,院系管理自主权有限
目前高校存在部门职责不清、职责交叉、职责划分过细等问题,职能部门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效能较低。出现问题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职责重叠易造成冲突;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常常干预甚至包办学术事务,管理过度行政化问题较严重。
2.审批事项过多,审批周期长
和行政机关一样,高校国有资产领域的审批制度改革面临许多问题,诸如审核、审批、备案各类项目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例如购买实验室科研设备,可能需要学院主管领导、实验室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招标采购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各级人员签字审批,从购置申请到最终到货验收所需时间可长达半年以上,涉及论证设备甚至长达一年以上,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挫伤了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资产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知悉度低,政策查询途径不便捷
虽然各个高校针对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但是由于普通本科院校缺乏专业科研助理,资产购置报销事宜大多由教学科研人员完成,他们主要精力放在研究领域,对资产管理制度不清楚,有的老师甚至一两年购置一次设备,资产业务不断变化,层出不穷的管理流程让他们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制度和流程,导致资产管理政策落实不到位。
4.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服务事项烦琐,服务效率低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涉及多类资产多个环节,对外学习政策部署、业务知识、数据上报,对内业务服务、政策宣传、电话咨询等,服务事项烦琐。而且行政部门一般人手较少,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有3 人,面对上级主管部门和全校的教职工,工作量非常大,导致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
三、高校国有资产“放管服”具体措施
1.制定制度,落实职责分工
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 号),学校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以及资产维修维护职责分工、低值耐用品/易耗品授权分工、零星购置图书和批量购置图书管理职责分工,贯彻“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学校仪器设备实行校、院(部、处、中心)二级管理,各院(部、处、中心)由一名领导分管设备工作,并设专职或兼职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卫生医疗器械、印刷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文体设备、行政办公设备、工具量具和器皿类、家具类的固定资产管理;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房屋、土地植物类固定资产管理;图书管理部门负责学校图书资料类的固定资产管理。
2.建立资产管理专业队伍,加强人员培训
开展定期培训,按照不同业务进行不同的专题讲座,并形成电子材料,传至QQ 群、国有资产管理官方网站、资产平台微信公众号、资产系统规章制度查询栏等,方便老师查询。建立专(兼)职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资产管理员是资产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员的能力对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3.多渠道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零”现场业务
得益于连续多年的资产系统建设,资产平台功能的完善为实现职权下发及资产二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平台能实现角色分工,使用人、管理单位、监督部门都可使用平台按照权限对资产进行实时管理监督。资产的登记、审核、使用、调拨、报废审核已经有了成熟规范的办事程序。资产系统和财务报销系统已经实现实时对接,可以监控报销情况。
利用手机端拓展资产服务渠道,开通了资产管理微信公众号,实现资产管理平台(PC 端)和微信公众号接通实时对接功能,手机端可实现资产查询、登记、审核、清查、业务办理进度推送、规章制度查询等功能。
借助学校OA 办公系统,多项业务实行网上流转审批。例如,资产校内调拨、维修、处置、出租出借等审批流程均在OA 系统由逐级领导签批完成,签批流程可以永久保存。目前,学校资产管理已基本实现“零”现场办理业务。
4.减少审批事项,实施分级分类权限下放
第一,分级分类验收,把好资产入校关。2019年,学校施行分级分类验收。验收实行统一监管、分级实施的原则。验收方式分为管理人验收、归属管理单位验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验收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验收进行统一监管。如:单价或同宗批量金额小于1 万元的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人验收。单价1 万元及以上至10 万元以下或同宗批量金额1 万元及以上至20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由归属单位组成验收组验收。单价10 万元及以上至40 万元以下或同宗批量金额20 万元及以上至50 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由归属管理单位组织组成验收组验收,校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单价40 万元及以上或同宗批量金额50 万元及以上的仪器设备由校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组成验收组验收。
为了帮助各位老师理解文件内容,并进行及时验收,明晰验收流程需要的材料及验收程序,进一步明确了40 万元及以上设备验收的详细流程和所需材料。并在验收高峰期前,以学校通知公告的形式提前通知老师,避免压到最后进入验收高峰,影响资金支付。
第二,取消多项审批事项。学校于2020年施行低值耐用品、易耗品授权二级学院管理。学校各单位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低值耐用品、易耗品实施监督管理。2021年,为进一步推动“放管服”落地,解决老师们办理业务中需要往返跑路的问题,国有资产部门对相关业务办理事项进行了梳理,联合财务处进行了专题研究,经报请学校批准,决定取消“资产分期登记盖章、验收表备案、退还质保金审核”等现场审批业务。
第三,鼓励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更好为教学科研服务,单价在10 万元及以上、列入教育部分类中的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类大型仪器设备必须加入共享平台,待维修、特殊寿命、涉密仪器设备可不加入共享平台。二级学院参考同类仪器设备市场服务价格,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校内收费标准。仪器设备共享收取的费用,其中50%纳入学校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费,50%由仪器设备归属管理部门按收费项目所列的范围支配。对于科研设备,学校根据设备情况予以一定比例的维保基金。
第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健全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机制。首先,构建内部控制建设责任体系,梳理业务流程风险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高校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来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消除监管隐患。通过实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合法合规,学校针对资产管理常见业务绘制了工作流程图,排查廉政风险点,制定明确的防控措施。其次,加强信息公开。积极推进高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等校务公开。及时公开通用资产配置批复、公房调配通告、大型仪器设备年度使用效益统计等,提高工作透明度,增强信息公开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再者,引进“第三方”监督。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定期开展资产数据审计工作,不仅掌握固定资产的实际运行状态,对资产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监督和指正,有效保障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还可以排查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点。定期邀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机构对实物类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协助学校做好资产数据核查、辨别、处理工作,出具客观、真实的清查报告。
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效能是资产管理部门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简政放权、监督管理、优化服务水平是一项长期工作,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部门协同等各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将“放管服”落到实处,国有资产才能在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