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2022-02-06张敬文黄斌翰
□张敬文 高 鹏 黄斌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蓄水池”,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做好高校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等一系列部署要求,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做到把好“入口关”。近年来,优秀高校大学生积极入党,党组织有意培养吸纳优秀学子,学生党员数量趋于稳定,截至2019年,全国学生党员共196万名。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入、入党动机混乱、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缺失等问题。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介绍一种新型党员培养教育制度——驻班党员制度。
一、驻班党员制度内涵及特点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7年开始在本科生党员发展与管理实行党员服务队驻班党员制度,经过三年来的积极实践与不断改进,已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驻班党员制度。所谓驻班党员,即是在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带动低年级学生班级党建工作。
其设立目的有:一是加强党员深入群众的意识,树立党员形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提高同学们对党的认识,为学生党支部吸收优秀成员提供有效途径;三是通过党员与辅导员、朋辈导师的协作,做好班级党建、团建工作;四是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班级、深入新生,做到全覆盖、常态化。
驻班党员的主要职责为:掌握所驻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协作辅导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推优入党工作;指导开展班级团支部工作。
二、驻班党员制度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探索
(一)驻班党员制度有利于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战斗力的源泉和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在高校中,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在政治上成为表率、在学习上成为标兵、在工作上成为骨干、在生活上成为榜样。但即使每名学生党员心有担当、胸怀奉献,除了一部分学生党员能在学院、学校更多学生组织、部门有所作为以外,还有较多的学生党员未能有更多亮眼的表现。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讲,是学生党员自身还不够积极主动;另一方面,从客观来讲,是缺乏足够的平台与空间供广大学生党员展现青春姿态。
驻班党员作为引领教育低年级学生的朋辈,为更多优秀的学生党员提供了深入更多学生群体的机会,扩大了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辐射圈子。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驻班党员制度实行至今,先后有26名学生党员担任39个班级驻班党员,在超过1,100名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朋辈榜样形象,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以优带优、以优促优的良好风气。
(二)驻班党员制度有利于更持续进行党员后续培养教育。长期以来,各地各高校对于如何做好新时代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都有一定的积极探索,在坚持党章等系列条例文件规定的基础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不可否认普遍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从入党积极分子到被接收成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到转正、以及转正后的继续教育,呈现出培养教育力度递减的趋势。而学生党员转正之后不但没有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反而出现懈怠甚至产生“反向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党内监督不足,党员主体性被忽视;二是因为党外监督不足,党员模范性被弱化。
驻班党员制度为学生党员提供了服务广大学生群体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增强对学生党员后续培养教育的平台。一方面,从驻班党员职责来说,驻班党员需时常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以交流学生思想动态,也就变相加强了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承担起驻班党员这个职责的同时,就得拥有与之相符的能力水平,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主体性,同时也使学生党员的言行举止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监督。
(三)驻班党员制度有利于更深入地进行学生入党基础教育。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要坚持早教育、早发现、早培养,要在高校新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新时代青年学生中,不乏有对党、对党的大政方针不理解、不赞同的声音。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在如今发达的互联网世界下,青年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到诸多国际国家发生的大事小事,也可以接触到更多看法意见。一方面,这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事情真相,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思想尚未成熟、三观尚未成形的青年学生易被错误言论误导,形成过于偏激狭隘的理解。除此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世界格局日渐变化,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入党动机存在不端正、混乱等问题。
驻班党员首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群体,与广大学生群体打成一片,再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在思想上逐步引导青年学生向党靠拢,打下新生思想上入党的基础。在新生入党教育中,除了党支部书记上党课、党校上党课外,可以通过驻班党员以班级为单位向新生开展诸多主题微党课,向新生宣讲入党基本要求与流程、党的发展历程,以及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时势事件进行正向的思想引导,做好学生入党教育的日常开展。
(四)驻班党员有利于更有效实施入党积极分子管理。根据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基础党组织在确定入党申请人为入党积极分子后,需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其主要职责是向入党积极分子介绍党的基本知识,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现实表现和家庭情况等,做好培养教育考察工作,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就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实际工作来看,入党积极分子相对于正式党员来说体量过大,就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来说,平均四名学生中就有一人提交入党申请书,而在没有特殊情况发生下,往往最终都能确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如果待入党申请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再指派培养联系人,加之高年级学生党员自身还存在毕设、工作、深造等诸多事项,恐不能对新生进行深入的教育考察。
设立驻班党员,在新生入学之时就引导其思想上先入党、端正入党动机,通过微党课、团课等向新生进行党的基础理论教育,如此一来,便有充足的时间空间使其与新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考察,为党组织考察提供更全面更有意义的参考意见。一般来说,学生党支部管理入党积极分子都是由支委成员直接接触其本人,收集其基础信息,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材料,但在这过程中由于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多、支委成员与新生入党积极分子不够熟悉,往往会出现材料遗漏、信息缺失等问题,给后续发展造成困难。设立驻班党员,党支部即可通过驻班党员管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从一名支委成员对数十名入党积极分子转变为一名驻班党员对几名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再由驻班党员向党支部统一汇报,如此即可高效便捷管理众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五)驻班党员制度有利于更保障开展党建带团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坚持党建带团建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群团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重要性。但就新时代下的共青团工作而言,尤其是对于基层团组织,还存在引领青年方法不多、组织有效覆盖不够、团组织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而团建工作中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团组织不够积极主动争取党组织支持指导、党员先进性在团员中不够突出等原因造成了党团联系不紧密。
驻班党员可作为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枢纽,加强党团联系紧密性。高年级学生党员凭借参与团支部组织生活及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丰富经验,带领低年级学生班级快速适应高校团组织生活,协助基础团组织指导学生班级团支部开展团建工作,保障所驻班级团支部“三会两制一课”有效进行,监督团员日常教育管理,及时向团支部传递党建工作要点。同时驻班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学生榜样,突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以自身为实际说明,吸引广大高校学子向党组织靠拢,确保团员“推优入党”工作顺利开展。
三、结语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还有许多领域值得探索与创新,驻班党员制度只不过是为各高校党员发展提供一种工作思路,其本身还有值得完善与优化的地方。比如,育人先育己,驻班党员队伍既然是要引导新生形成积极的入党思想、端正入党动机,宣传解读党的基础理论,那就必须自身有一定的思想境界、优良德行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何打造一支有过硬素质的驻班党员队伍还值得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