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实效提升路径探索

2022-02-06□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业危机心理健康

□朱 艳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大学生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学业发展、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有待提升,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适应问题。该类问题在新生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产生的不适应现象。再加上,不少新生生活经验不足,缺少生活常识,自理能力不强,对新的环境不能快速融入。对于环境适应性问题,新生的原因、表现、时长等因人而异。

(二)学业压力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新一轮学习的起点,大学生的主责主业仍然是学习,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浑浑噩噩,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效率不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迷茫惘然,没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产生落差,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放逐等多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学业亮红灯、不能顺利毕业等情况。

(三)人际交往问题。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与身边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所必须的。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人际交往空间。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集体意识等原因,不能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孤单、缺少支持等情况。

(四)情绪与情感问题。大学生处于个性突出、情感丰富、乐于情绪表达的阶段,处在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存在不足之处,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自我定位还不够准确。在大学生成长阶段,恋爱也是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对异性有着好奇心,有恋爱的冲动,但并不往往都是理性的,容易产生情感受挫、情感伤害等问题。

(五)求职与择业问题。大学生处于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求职、择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如何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求职择业技巧,往往有着困惑,特别是临近毕业的时候,困扰和担忧也越来越显现,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能认清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不知如何应对、把握机会。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心理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时有效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可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各类问题,纾解学生心理压力、思想困惑等,削弱、排除不利因素影响,有效避免危机事件发生或减小事件后果,对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心理育人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一)完善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机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专业人员、学院分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六级预警和危机干预网络,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做好专业指导,学院层面做好部署与工作协调,辅导员做好日常管理与关注,发动学生干部日常观察、及时反馈异常情况。建立特殊情况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建档原因、个性特点、危机类型、家庭情况等信息,指定专人,如室友、好友、班干部、党员等,发挥朋辈作用,对重点对象、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密切关注其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做好跟踪了解。

(二)畅通家校沟通。与学生家长保持定期、不定期的沟通,通过充分的沟通,更深入地了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既往病史、家庭成员等情况,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画像。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形成家校有效互动,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危机意识,及时发现危机苗头,倾听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家庭参与学生问题的处理,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渡过难关,共同化解当前危机、预防今后可能发生的危机,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做好心理普测。以新生心理普测、老生心理普查为抓手,经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评估,及时收集和分析普查结果,通过普测筛查出“重点关注”学生,主动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地介入,同时,要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减少不良刺激和负面影响。辅导员、班主任多渠道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持续的跟踪了解,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正确引导,防止不良心理、不利情况扩大。

(四)巧用谈心谈话。做好危机干预端口前移,既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广泛谈心谈话,又做好面向重点关注学生的定期谈心谈话,从了解学生的日常情况入手,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建立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让学生成为谈话的主角,使得学生放下心理防线,主动袒露心声。通过持续、多次的谈心谈话,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识别心理危机学生,及时干预介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做好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和关怀帮扶,如有必要,转介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由专业人士介入干预。

(五)关注学业预警。依托学业预警制度,筛查学业困难学生,进而开展个别交流,了解、分析学业困难原因,精准识别由于心理疾病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由于遭遇突发创伤事件而引发学业预警的学生等,采取针对性防范和补救措施,如“一对一”帮扶、定点指导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业困难。

(六)提升干预能力。一方面,辅导员要注重心理健康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能力,提升危机事件的处理技巧、能力;要加强医疗卫生常识的学习,了解常见心理疾病的表现形式、发病症状,具有初步甄别能力;要拓宽知识面,增强常识储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备危机处理之需,避免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做好学生干部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常见心理问题表象等,传授心理危机干预技巧,提高学生干部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帮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危机识别和介入干预。

三、高校心理育人实效提升的路径

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育人的重要性,推动措施落地见效,切实提高心理育人实效,守护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推进专业化,补齐短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政队伍的重要成员,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一线人员。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态平和、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朝气青年,需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专业建设,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为心理健康教学、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等专业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履行好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专业职责。可以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方式,面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教师、心理辅导员等,以心理危机干预等专业化培训为依托,分次、分类、分阶段,每年开展一定学时的专业化培训,补齐心理健康教育短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搭建平台,强化心理健康咨询案例督导,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面向社会、中小学、特殊群体等开展公益心理咨询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咨询能力。

(二)抓好宣传教育,助力健康。以“3.20心理健康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为抓手,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出发,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心理演说大赛、心理主题班会、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海报大赛等活动,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互动连结,用身边人给学生带来触动和启发,唤醒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感悟生命之力、思考人生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信阳光、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引导疏导,防患未然。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由于“内卷”等因素,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加之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导致大学生的应激反应、抗压能力等存在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因而,要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地做好面向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个别指导、心理委员职能、朋辈关怀、家庭关怀等多重力量,汇聚心理健康培育合力,确保精准对接和联络,重点加强对有心理疾病史、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特殊学生的关爱,做好对新生的适应性关怀、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帮扶等,有效传递成长关切、涵养健康心态、化解心理危机,引导青年学子形成健康的个体心理和积极的社会心态。

(四)强化心理服务,激活潜能。全面做好全时段、全覆盖、全过程的心理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绿色通道。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上,推送疫情防控期间心理疏导手册、心理自助指南等,提供24小时不断线的心理咨询服务,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运用课堂主渠道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效应等,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守护学生健康成长,有效激活学生心理潜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人生价值,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学业危机心理健康
艰苦的学业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