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A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
2022-02-06王昱钦
□王昱钦
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效果来看,整体上并不尽人意。传统听说课程教学,多遵循“被动输入驱动”教学模式,学优生感到简单,学困生却听不懂。特别是在班额大情况下,教师很难给予学生专门指导,导致耗时多、针对性差。移动互联技术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特别是基于手机的微学习模式,为深化听说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POA理论,即“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关注学生运用外语展开表达,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彻底转变传统听说课程学生被动受知的局面,从而提升听说课程教学实效。
一、POA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英语课程教学,往往将“输入驱动”作为主线,要求学生读课文、背词汇、记语法、练句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基于POA理论,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1]。驱动环节,由教师布置“产出”任务,学生展开自主、独立学习;促成环节,结合学情需要,教师设置问题或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积极表达;评价环节,明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激励。POA理论,对每次听说课堂设计,设定特定的表达任务,鼓励学生运用外语知识进行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激活学生自觉学习意识。同时,利用“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教师可以随时参与学生互动,让教学过程可控、高效。
POA理论,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特别是“促成”和“评价”环节,借助于现代网络化学习平台,利用微学习模式,搭建翻转课堂环境,便于学生在课下自主展开听说练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听说课程教学目标,在课前组织和整合相关学习资料,如英语听说视频讲座、电子书、听说对话等内容,在课前推送给学生,以预习或任务方式,学生自主完成。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听说教学需要,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由此,学生的语言学习,转变为“输出驱动型”教学形态,教师成为指导者、参与者,通过教师的“促成”与“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产出”[2]。同时,POA理论强调输入学习和产出运用的有效联动,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都要突出学生能动性,由学生自己结合自我实际情况,掌控学习进度,从而实现课外学习、课内知识的内化,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听说课程教学,以“听”和“说”为重要目标,传统课堂教学,将“听”与“说”放在课内,课时相对紧张,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不足,特别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英语表达机会。POA理论下,在课前,通过推送与“听”、“说”有关的学习资料,学生自己开展“听”、“说”练习。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产出”结果进行检查、指导,并通过“评价”环节,来正向激励学生参与“听”、“说”练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强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听说能力,也让学生从“产出”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主动意识,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二、基于POA理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一)选定教学对象。运用POA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优化“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大学听说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要明确“输出驱动”课堂模式。以学校某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情调研,了解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在“驱动”环节,向学生布置听说任务,提前三天,依托微平台向学生推送听说资料,并设定产出任务。在“促成”环节,由学生自己参与自主学习,完成相关听说任务。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教师给予指导性意见。在“评价”环节,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展开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
(二)解决微学习听说问题。在利用微学习平台展开课前听说训练时,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课前所推送的微学习资料,要具有分层性,能够兼顾不同学生水平。建议所设定的学习任务,要体现由易到难。如对本节词汇、句型知识进行学习,能够结合学习视频,展开正确发音、跟读练习;对微学习资料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建议对学习中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来解决。第二,做好微学习平台整合,教师要细化学习任务清单,提前做好网络学习素材的准备。建议明确听说学习主题,推送相关微学习视频,包括听说资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展开自主网络学习。第三,对学生的“产出”进行评价与反馈。如词汇的听说练习,句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对学生疑问进行指导、反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参与在线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
(三)细化学习步骤。以某教材大学英语听说课程“Urban pulse”为例,对“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的联动实施过程进行简述。POA理论下,以“产出”为导向来驱动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要创设微学习情境。第一,结合本单元听说学习目标,收集并整理与会话技巧相关的听说视频素材,将之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展开反复观看,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中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第二,问题交流与合作学习。借助于微学习,学生对视频中的问题展开回答,对学习中的普遍性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如对单元词汇进行熟读、熟记,并掌握词汇释义;对微视频相关资料进行观看、跟读,对听说内容做到熟读背诵;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完成相关练习任务,如结合不同话题情境展开分角色对话交流。第三,回到课堂,展开互动交流与分享。在课堂上,通过前面的预习,学生对本单元重点、难点知识点展开分享交流。如利用语音实验室,开展学生自主讨论活动,教师以“监听”方式,参与到学生交流中。结合学情,划分不同的听说小组,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方式,展开“听”、“说”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聆听和指导,对学生的“产出”与表现进行评价。教师结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打分评价。如对于“Structure”,分值设定为“3”分,分为三个能力等级,分别为“Excellent”(3分)、“Good”(2分)、“Fair”(1分);对于“Content”,分值设定为“3”分,能力等级如上。对于“Visual aids”,分值设定为“2”分,能力等级如下,“Excellent”(2分)、“Good”(1分)、“Fair”(0分)。对于“Pronunciation”,分值设定为“2”分,能力等级得分与“Visual aids”相同。第四,对学生的得分进行统计,教师根据不同听说水平的学生,提出教学建议和相应的要求,促进因材施教。
三、教学实效分析
基于POA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实证总结,着重从课堂观摩、学生访谈、座谈会交流等方面对教学实效进行评价。通过一个学期的检测,对班级学生听说能力进行两次检测,整理相关数据发现,POA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提升优势。
(一)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听说练习,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英语听说平台。微学习平台,以移动学习为特色,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学生自主线上听、说练习需要。通过观看、跟读微视频,对单元听力内容、口语交际知识点进行学习。教师通过模块化形式,制作听说微课素材。如将听力知识点进行归类,以专题讲解方式,便于学生完整掌握听力内容;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让学生从听、说中体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利用微学习平台,对学生一个学期听力、口语投入时间进行统计发现,结合线上听说训练,学生听力任务达标率达到82%,口语表达达标率达到83%。通过翻转课堂来构建听说训练线上学习模式,延长了学生对英语听、说的学习时间。如很多学生借助于手机,在宿舍、餐厅、课间都可以参与听说练习。
(二)促进“输出驱动学习”的高效实施。在学期末学生听力、口语测试中,基于POA理论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特别是融入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后,学生对英语听说课程学习积极性更高,口语表达意识更强。如学生通过微学习平台,对单元词汇、句型展开互动交流学习,获得更多口语表达机会,提升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更高涨。基于POA理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改革,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微学习课件,对听、说课程内容及素材进行整合,便于学生分类、分层展开自主学习。微学习平台,可以向学生提供基础听说资料、听说训练任务、重难点知识点讲解等内容,学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相应模块资料进行学习。同时,集合视频、语音、动画等素材的微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营造纯正英语听说环境,学生从听、说学习中,纠正不当发音,提升听说表达能力。
(四)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自信。POA理论与听说课程的融合,学生在英语听、说学习中,积极性更强。通过与学生访谈,很多学生认同“产出导向法”教学模式。有65%的学生表示,微学习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听说训练资料,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创造条件;有70%的学生表示,借助于微学习平台,更愿意完成听说任务,学生可以单独跟读、操练相关句型,还可以与同伴展开话题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有80%的学生表示,在课前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听说,在课堂上学习时显得更轻松,对英语听说,自信心更强。
四、结语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改革,要充分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基于POA理论,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多听、多说英语。通过展开实证教学,逐步构建起“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教学流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英语听说学习,对英语听力、口语表达热情更高。实证结果显示,基于POA理论来改进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成效,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