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文内涵的高校英语教育探索

2022-02-06□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内涵人文素质

□李 莹

“人文”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概念,它是人类文化中非常先进的理念,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导向。简而言之,人文即是一个关乎人的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它与人的个性、价值、尊严等息息相关[1]。具有人文内涵的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明白教育的目的性是促进人的境界得到提升,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等。英语按照学理划分,应该是属于人文学科。近些年来,高校外语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教育“人”的责任,而是不断强化了知识的传授,专业的引导,并未使英语成为一门真正的人文学科。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节奏逐渐增快,高校不断扩招,英语教学任务日渐繁重,以人文内涵为基础的高校外语教育越发地受到轻视,因此加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高校外语教育迫在眉睫。

一、高校英语课堂的人文教育现状

具有人文内涵的英语课堂是高校英语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部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探寻适合我国基本国情要求的人文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2]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在基于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忽视英语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高校大量扩招,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过分强调英语教育的实用性。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其实用性、职业性,忽略了人文才是英语教育的本质。2018年蔡基刚曾在媒体上发表言论称“英语专业病得不轻”,他认为坚持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英语教育是培养不出英语人才的根源,并且提出以“专门用途英语”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本文认为这些言论以偏概全地否定了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只是局部的,以人文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所带来的成效是深远的,这些言论只会错误地引导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方向。近年来我国众多著名英语学者深刻觉察到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思辨能力的严重缺乏,提出将思辨能力培养作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高校英语教学长期处于“工具”层面是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英语应该以人文学科性质去教学,只会在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让学生无限地重复练习,套“模板”成为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并未让学生用思辨的地方式去学习英语。

(二)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英语学习氛围不够浓烈,尤其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较于重点院校,在英语人文学科的设置上都相差较远。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在英语的技能方面的培养,学生以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为目标。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过分地把英语当作一种应试工具,以背单词、记语法、套模板为主,很少在英语教学中传递英语的人文内涵,学生一旦通过考试就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培养以文化传递、学生具有优秀的思辨能力的英语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三)英语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整体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高校大量扩招是造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直接原因,尤其来自西部的学生,由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基础薄弱,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对英语抵触心理。学生数量的增多与教师资源的有限性形成矛盾,英语教师的大量缺乏导致课程较多,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科研。也有某些高校为了缓解教师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英语小班教学设置为大班教学,这必然导致英语的教学质量下降。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存在大量高校学生在课后过度追求网络武侠小说与综艺娱乐节目,对于国内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少之又少,这些都将导致学生对文化的淡漠,从而人文素质降低,人文审美能力减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足,加之基础薄弱,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人文情感不加思考,因此在课堂上很难与老师互动,造成“冷场”的局面。解决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的匹配矛盾和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成为高校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难题。

二、高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英语的人文审美素质。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承载着一种文化,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品质,在英语日常教学中不乏有这样优秀的素材,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思想。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文章的同时,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章里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人文素养。高校教师在进入英语课文正题之前,发现文章内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且以灵活的方式导入课文正题,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对英语文章的兴趣,为学生的人文审美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铺垫。对于文章正文的阅读,当由学生自行阅读,带着自身对人文背景的了解去感受文章的主题,与作者或主人公产生共鸣;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从各个角度去感受文章的人文精神,增强对英语阅读的体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提高。在高校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成长的需要。提高英语课堂的人文内涵应该以阅读经典为主要途径,这样学生能与原著直接对话,从中获取有用的营养,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曾说:“没有经典,我们就会停止思考。”受诸多原因的影响,现代高校学生普遍在阅读国外经典名著时明显缺少思辨能力,这也是现代高校英语教学的一大瓶颈,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该是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完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高校英语教学思想不断影响着现有英语教学模式。完善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增强高校英语学习氛围,提升学生人文审美能力对于现代高校英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重点高校来说,普通高校更应该着重提升学校人文学科建设。例如西部名校四川大学,建校一百余年以来,先后汇聚了国内外众多有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等等,这为四川大学的人文底蕴做了很好的建设。四川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是涵盖了国内外文学、纪录片赏析、艺术鉴赏等众多科目;在日常文体活动中,学校大力支持演讲、读书沙龙、辩论赛等活动,这些都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富有人文内涵的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着重教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培养优秀的民族性格,使学生具备对不同文化有一定的思辨的能力。高校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几门人文课程、安排几场英语活动而已,而是要在重点比对中外文化的内涵后,合理地规划英语教学活动,构建出有体系的、关联性较强的、人文与实用相结合的英语课程。在大学四年生涯中,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感受到中外文化差异,在接受国外人文思想的同时,能够有选择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文审美能力。

(三)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李岚清指出:“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3]。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以其自身的人文素质感染着学生。英语教师的严谨的教学风格、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文章所蕴含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以至于在课堂的姿态、谈吐都会给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甚至可能改变学生对待英语的态度。因此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内涵,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重要一环。

要使高校英语教学重新回到人文教育这一层面上来,这意味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阅读课本文章以外,还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英文名著,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在课堂单一讲授为主的方式。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用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方式,由教师“输出”转变为学生“输出”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转变对学习外语的态度。

教师在实际外语教学活动中落实人文素质的培养,其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从而真正使得外语教育多样化,有利于增强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性,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是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学习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因此当教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从而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当今高校英语教师的情感智力结构包括职业道德、理智、自我意识、乐观、诚信、宽容[4]。较高的情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基于人文内涵的高校外语教学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5]。外语教学回归人文特性是高校教师应当担起的重要责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当代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内涵人文素质
人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