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2-02-06□袁莹
□袁 莹
“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翻转课堂、云课堂、微课、MOOC、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全新的教学呈现形式,对于推进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三教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工作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立德树人的固本铸魂工程。将“互联网+”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几何级的传播,是新时代全面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特点
互联网技术已渗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行为。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应用的主要人群,广泛使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并活跃于各种手机APP和社交平台上。当前高职学生以来自农村和城镇中中低收入家庭居多,在读学生不乏学习认真者,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思进取,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政治思想不成熟。他们乐于且善于与人交往,渴望实现自我,有较强的奋斗精神,希望通过奋斗改变人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多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不够成熟,对国内外政治环境和经济形势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认知,对国家和地方很多宏观政策没有太多的关注。
(二)自我独立意识强,但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有较强的经济独立意识,有强烈的愿望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兼职等,但他们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肩负什么社会责任和使命没有清晰的认知,部分学生缺乏公共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三)实践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偏弱。能很好地完成一些应用型的实际操作项目或工作任务,能迅速掌握网络平台、应用软件的使用,但知识面相对较窄,文字能力不强,对文字的撰写和理解很难深入。四是获取信息能力强,但鉴别能力弱。高职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等互联网设备时间长,捕获信息能力强而且及时,但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必要的信息,判断其内容的能力较弱,采取一定的形式,对信息进行整理、表现的能力也不够强,有时还出现偏差。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的教育理念。《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系统地学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10所高职院校该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调研,发现该门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的还存在严重短板。
(一)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严重缺位。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有待提升,对政治方向认知摇摆不定;部分教师育人理念尚需加强,对自己育人职责的认识很片面,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还比较淡薄;部分教师缺乏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不能发挥专业课教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部分教师育人精力出现缺位,很多课教师忙于与职称评审等评价体系相关的科研、项目、比赛,而在“传道”上投入的精力缺乏,导致育人职责的选择性缺失。
(二)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挖掘严重不足。高职育人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蕴含着大量思政教育元素,专业教师没有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政治素养、价值导向上进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和课程思政资源缺乏贯穿和融合。如何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也缺乏整体性思考与设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匮乏。
三、《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引入的教学设计
(一)工程招投标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工程招投标课程引入中借鉴2020年新冠疫情中国武汉抗疫事件。通过播放火神山医院建设视频,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由此引发学生讨论火神山项目是否进行了招投标、是否签订了合同,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一与招投标和合同管理非常规的操作模式更能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探究学习精神;在招标实务知识点教学中,通过介绍招投标的法律体系,明晰招投标既是一种交易方式,又是一种在法律法规规范下的法律行为,通过引入招投标违法违纪案例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了解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恪守职业道德;在招标实务实操教学设计中,引入投标视频,模拟投标过程,设计因工作失误如忘记盖公章导致废标、商务标的计算错误导致重大误差等,让学生切身体验专业技能和工作细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素养以及未来职业岗位要具备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的教学设计中,介绍合同法与合同的履行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变更、终止、违约等情况,通过课堂讨论如何依据法律法规处理这些情况。同时引入诚实守信原则和法律规矩意识,以学生中出现的旷课、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作为典型案例和学生之间发生争执时容易引发争执甚至大打出手这样不理智的典型行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和新时代合格劳动者的职业品格;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的教学设计中,以住建部和原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这一规范文本为基础,结合建筑市场仍然存在“阴阳合同”,即按照规范签订“阳合同”供相关部门审查备案,还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违法违规签订“阴合同”,达到逃避政府税收和政府监管的非法目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展示、学生研讨以此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在施工合同索赔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入如何避免施工索赔,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都要加强索赔的前瞻性预防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展示工程管理中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索赔事件的发生,以确保建设项目如期完成。由此迁移到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未来的职业规划,对未来充满迷茫甚至焦虑,引导学生提升职业规划的前瞻性。此外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背景下,建筑业在海外市场中发挥着中国在高速铁路、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以及相关辅助工程机械方面的优势,展现着“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激励学生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四、“互联网+”背景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科学素养、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课程的讲授不能仅停留在对招标程序、投标程序、合同文本等条文的解读上,而是在“教书”的同时,彰显“育人”本质。优化课程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同时确定课程思政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导向、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等,使学生领会高职工程造价从业者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收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人格也得到历练和提升;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突破传统,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教学内容进行拆分重构,梳理授课重点难点,借助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如微课、慕课、线上APP等方式,通过内容引导、展开研讨、总结分析等教学过程,寻找思想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互联网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形成“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的高度契合。
根据思政元素引入的教学设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思政融入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如开发微课、慕课及各种虚拟课堂等,学生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学习、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发展。此外,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来监测,一方面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度等。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线上教学资源学习情况、网上互动参与情况、学生德育考评指标等方面。
(二)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将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使高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业课与实践教学环节都能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运用协同理论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工作,整合育人资源,发挥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效应。一是要构建起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设计上的协同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设计中,专业课堂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专业课课堂也需要时代感和吸引力,专业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适时调整。因此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建立起一套沟通协作的合作机制,建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完善线上线下沟通机制,构建交流沟通平台。如思政教师协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协助思政教师提升所教专业的专业认知,增强其专业敏感,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的专业性与实效性。二是在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上形成协同。要开展好课程思政,必须明确知识点与技能点中所能够挖掘的思政元素,高职教育《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资源开发需要思政教师指导专业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专业教师为思政教师提供相关专业知识支撑,协同打造知识传授、技能提升与价值导向的新型育人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使学生能够“公平、公正”做事、“诚实信用”做人。使之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