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2-02-06□龚勋
□龚 勋
一、民法典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的意义
2020年5月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这部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充分反映了人民意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愿望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高职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师们有必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与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结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法律意识建立的心理逻辑和民法典学习需求,依托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系统设计高职院校开展民法典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评价方法,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环境。探索将民法典教育融入新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高职大学生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引导高职大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实践,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成为具有法治素养的合格公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新人。
二、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民法典》的认知情况及学习需求,对部分湖南省的高职院校的高职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推进、近年来法治教育的不断开展,当前高职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会树立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观念,逐步建立法律信仰,会主动去关注一些法律领域,尤其对与自身相关的法律领域关注度较高。民法典聚焦人民群众的热点关切,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从婚姻家庭到生产生活,从物权继承到合同侵权责任,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进行平等保护,所涉及的领域覆盖每位公民的一生,与每位公民的权利息息相关,从调研结果看,同学们对民法典的学习较为浓厚。但受高职法律课程教育课时的局限性以及法律知识的高专业性,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弱,当遇到涉法问题时无所适从,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比如在兼职、实习过程中,针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合同、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违法行为时,比如误入租房贷陷阱时,他们想要维权,但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权,自己又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应当承担哪些义务了解程度不高。因此教师们有必要根据对高职大学生的调研结果的分析,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与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从教学内容与案例遴选、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教学与考核标准研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法律意识培养和民法典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三、民法典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民法典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对民法典教学模式融入高职思政课进行柔性化设计,创新“民法典教育‘学习·实践·传播’三部曲”的教学模式。
1.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青年学生团课、党课、选修课为补充,利用课堂主渠道推动高职学生学习民法典。在与民法典教育的紧密性最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梦”等教学章节都可以进行《民法典》相关理念、内容的教育。此外,在《形势与政策》还可以专门开设《民法典》的专题来进行教育。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人才培养要求和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例如旅游专业可以多侧重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隐私权等,会计专业可以多侧重民法典中的公平原则、合同交易等知识点的传授,提升民法典教育有效性。
2.积极开展校内外民法典实践活动。校内可开展“案说民法典”微剧场、“民法典知识知多少”抢答赛、“漫说民法典”漫画设计、“我与民法典”法条释义等实践活动,校外鼓励学生通过法院公众号申请参加法庭庭审旁听,积极参与社区普法活动,通过课内、课外多任务驱动学习热情,改善教育体验,提升教育效果。
3.传播好民法典的要义精髓。在多维度认真学习民法典后,高职学生还应当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法典精神,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有条件的还可以积极参与到社区普法志愿者的队伍,传播好民法典的要义精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力军。通过打造以民法典教育为基础的法治教育的育人环境,既系统融入校园的法治教育环境,又与大学生校外思政基地密切协同,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形成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践行民法典、宣传民法典的良好氛围,促进民法典教育入脑、入心。
(二)民法典融合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逻辑,以及对《民法典》的认知情况及学习需求来选择民法典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
1.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民法典的价值内核和内在精神,确定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的民法典的核心内容。《民法典》共1,260条,10余万字,内容博大精深,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要聚焦民法典的核心要义,讲清楚《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内在精神。通过《民法典》教育深度融入到这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高职学生深刻理解《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底蕴,从而增强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法律信仰,培养尊法守法、崇德向善的优秀品质。
2.根据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标准及要求,找准民法典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契合点。《民法典》总则编“坚持主体平等”体现了各民事主体的平等性,物权编“保护财产权利”体现了物权平等的价值取向、合同编“便利交易流转”体现了为财产流转和交易更加便利、人格权编独立成编“维护人格尊严”体现了人格权不可侵害、婚姻家庭及继承编“促进家庭和谐”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侵权责任编“追究侵权责任”明确了权利救济。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研究《民法典》中七编及附则的主要内容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确定民法典教育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教学案例。例如《民法典》第一条规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编的相关法条中也对生活中大学生广泛关注的“老人倒地扶不扶”、“路遇不平是否见义勇为”、“高铁霸座”、“高空掷物”等道德与法律的困惑的社会热点事件构筑了法治底线。我们可以通过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通过“英雄流血不流泪”、“民法典让高空抛物不再任性”等以案说法阐述“见义勇为条款”、“高空抛物条款”等法条规范,让学生既能深刻领会民法典蕴含的规则意识,又能学会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问题,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民法典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使民法典融入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引领高职学生真爱学“民法典”,让美丽人生与“法”同行,就得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1.根据高职学生对民法典教育的需求,以民法典各分编为单元建设颗粒化教学资源。把固化、统一抽象的理论、法条变为生动、丰富、鲜活的教学素材,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扣时代主题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推动民法典案例辅学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师原创微课视频、学生原创微宣讲、学生原创微电影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形成系统而立体的民法典教学资源。各高职院校可以开通思政课微信公众号,开设民法典的诞生、我与民法典等专题,推送民法典法条、案例、图文等知识,与思政课教材体系结合释放张力,与实践体系结合凸显活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守法意识、权利意识、规则意识。
2.突出学生主体,依据当前大学生的特点,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断丰富民法典教学的呈现方式。在传统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究和创新分众式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分众式教学中,设置引领团队协助教师、指导同学、进行民法典微宣讲,形成朋辈示范作用,如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热点问辩”“法条点拨”引导学生分享民法典学习感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利用智慧职教平台、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建设课程发布课程资源,布置任务、展开教学,采用腾讯文档协作、好弹幕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3.根据高职思政课程考核要求,结合民法典教育和高职专业特点进行考核评价标准设计。确定主要观测点和考核方法,在课程考核中突出过程考核,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角色和具体分工,加强小组内部考核,采用积分、角色互换、等方式激励各成员积极参与,结合综合考核和结果考核形成有效评价,从而增进民法典精神认同。
四、结语
总之,在将民法典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以协同育人理论为指引,构建“课堂教学+校内社团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法律网络空间”的全程设计、全员参与和全方位推进的民法典教育育人平台,从而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广度与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