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2-02-06吴正龙孙晓彤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协同育人

□吴正龙 孙晓彤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变,因事而为,因势而进。2018年4月26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高校思政课中划分实践学分,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1]。高校要响应号召,抓住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主要矛盾,破解实践育人与思政课育人协同发展存在的难题,打通实践育人环节与思政课育人的脉络,不断实现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良好衔接,才能够不断凝聚起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也不容忽视,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协同发展可以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优势,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检验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效果。

(一)发挥实践教学育人优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可以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论认知,并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许多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道德素养逐渐提高,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3]。可见,实践教学育人在我国教育工作中意义非凡,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和理论育人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认同,强化集体意识,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不是消极地“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5]。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其目的性、能动性,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更好地理解把握。高校通过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协同教学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本质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对学习有更真实而深刻的体验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6]。

(三)检验思政育人的成效。马克思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并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7]。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加深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辅之必要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或走出校园参与诸如理论宣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既可以检验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高校可以以学年为单位检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及对理论的掌握运用情况,由此作出评价分析。

二、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活动越来越多元化,学生参与覆盖面更广,但实际成效并不显著,弱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部分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感匮乏等问题依旧凸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同育人效果。

(一)实践教学重要性被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8]。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从当前来看,多数高校思政课仍是教师讲授为主,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块,忽视了实践育人在思政课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不少学生将高校思政课看作是高中政治课的延续,也有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环节与自身的发展关联不大,他们缺乏深入认识,仅仅注重表象,认为思政课实践活动是走形式。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学生自身积极性不高,固有的观念导致师生对实践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的重要性被边缘化。

(二)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欠缺。新时代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高校既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教法、进行激励才能为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注入新的活力。当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承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思政课为依托开展课堂讨论,部分教师缺乏开拓意识,安排的实践活动多围绕查阅资料、志愿服务、撰写心得展开,部分参与的学生对自己实践的内容并不关心,他们往往以完成既定任务为目的,他们参加实践不是为了学以致用,而是为了获得加分,这便使得整个实践过程发生异化。部分高校的实践育人环节统一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欠缺,打击了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主动性。

(三)高校学生参与获得感匮乏。理论学习是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是检验大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从总体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显著,但在实践方面仍存在不足,多数高校思政课堂设置实践环节都以课堂讨论、汇报展示为主,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感不强。由于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连接并不紧密,课外的实践活动也很少涉及到思政课内容,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我学习了就可以运用吗?我的专业与之并不相关,我是不是用不到呢?”这样那样的疑问,再加之所学知识在实践育人环节的运用较少,课内和课外实践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这便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感得不到满足,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路径

要实现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的协同发展,高校应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导向,开展实践育人要重视与理论的结合,创新实践育人的形式,加强教师正面引导,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获得感,用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结合理论教学来实现育人目标。

(一)明确实践目标与健全协同机制相辅相成。明确的目标是人前行路上的定海神针。推进思政课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协同发展首先要明确育人是大方向,实践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能偏离思政课理论学习的根本定位。高校要健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机制,做到专人负责,贯彻落实,定期评价,及时反馈。

高校实践育人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思政课的根本所在是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进行教育,高校思政课要发挥其思想性和学理性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躬行实践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归宿,也是检验大学生知识获得情况的有效方式。高校实践育人的目标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在坚持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前提下,既要组织多元化的课堂模式,通过讨论、演讲或专题分组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又要在校内校外开设实践育人的通道,借助VR实验设备、主题活动、党日团日活动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通过校外宣讲、参观调研实现校内外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高校就要健全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执行机构,落实做细各项决策决议;学校师生要意识到学以致用不是空口号,而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学校要构建实践育人的科学评价体系,对实践育人成效进行及时有效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领导小组,领导班子根据开展的效果及时反馈调整,各高校根据实践育人的具体成效整合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之间的关联点,大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夯实理论根基,要善于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强化理论内容与丰富实践形式齐头并进。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打通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脉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7]。思政课的内容决定了实践育人活动的形式要更具有思想性,理论指导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又会丰富着理论内容。

高校思政课是学生品德修养的关键课程,课程的内容要突出其思想性,同时也要体现其时代性,思政课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党中央最新精神和指示,渗透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都要在思政课上及时体现,让思政课紧随时代发展要求。同时,高校实践育人作为思政理论教学的拓展延伸,也要体现思政课的特色所在,在校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朗读会、焦点评析、热点辩论等形式的活动,运用信息化资源展开校园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校外,学校可以联合社区或定点学校搭建帮扶平台,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参加线上线下的帮扶活动,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培育奉献精神。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与思政课的协同发展,重形式与重内容要统筹兼顾,实践育人的内容要紧扣思政课主题,通过校内外多重实践模式,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对实践进行指导,对结果及评价进行积极反馈,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教师正面引导与学生积极主动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各思政课教师面对新形势下的具体要求,用理论武装自己增进扎实学识,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学生要转变固有观念,正确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增进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实践中。

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需要思政课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学生加强引导。思想上转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观念,激发学生学理论重实践的积极主动性;行动上投身实践,创新方式,做到终身学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在学习和实践上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思想上,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主动夯实思政课理论根基,要正确认识思政课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的关系;在行动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将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践行到行动上,在学理论与重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获得感。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锤炼学生品格,培育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立场,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协同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根本保证。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理论学习的内容会不断丰富,若忽视实践教学,难以实现育人效果。高校应将具有丰富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科学构建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展的机制,丰富理论的内容与实践的形式,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育活动。学生要在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通过实践环节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猜你喜欢

思政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