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科竞赛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
2022-02-06赵哲苇李家欢王培清米玛顿珠
□赵哲苇 李家欢 王培清 米玛顿珠
自2016年“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工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促进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型培养的核心是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有效实现学科交叉,互相学习,提升学生的工程技能。在各高校进行学科竞赛能够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2]。
一、开展学科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在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激发和诱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促使他们激发大脑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科研能力。学科竞赛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在赛前准备和比赛时,可以充分调动参赛选手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在其中,增强自主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科竞赛在各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各个学校对其的重视度也随之提高,这也造成了参赛学生越来越多,也使得竞赛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学生只有通过认真思考,用心钻研,努力创新,提升自己作品质量才能取得好成绩,这就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探索和动手实践的热情,也让学生积攒了丰富的经验[3]。
通过对参加过学科竞赛和未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对比可知,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在提高抽象思维等科研能力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4]。在参加学科竞赛时,学生不免会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及结果处理分析等系列活动,这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也可以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一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
二、开展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
西藏农牧学院以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为目标,其农、牧、林专业实力较强,在服务西藏社会经济方面优势突出。在农业院校发展工科专业,起点就存在一定的瓶颈。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对时代的新要求,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顺应学科发展新形势,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积极为学生搭建学科竞赛的平台,结合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农业类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快慢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农业类院校,都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建设专业人才。若想提升学生学科竞赛所需的能力,就需要学校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为应对目前较为复杂的国际形势,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变得更加重要。从近几年西藏地区的招聘情况来看,各企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操能力为能够应聘一个好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砝码。
(二)农业院校新工科发展的需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各工科类院校应当按照新目标、新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5~6],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在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将创新创造的智能能力与原学科结合起来,发挥传统工科的基础作用,将其改善成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7]。农业院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农业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立足于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依托学科竞赛可以为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和着力点[8]。作为高原农业院校,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院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利用自身地处高原的特点和优势,以面向西藏建设为主战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满足高原科学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三)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国际竞争的根本是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9]。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要求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工科专业人才的支持,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川藏铁路、拉林高速、藏木电站、色季拉山隧道等一大批工程项目的建设离不开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
三、开展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
近些年来,西藏农牧学院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各种竞赛的平台。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作为工科院系,配合学校,积极响应,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目前,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下属的四个教研室分别负责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如土木工程教研室负责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水电工程教研室负责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竞赛,水利工程教研室负责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创新设计竞赛,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负责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从2009年开始,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4项,最佳创意奖2项,最佳组织奖5项。在西藏自治区由于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突出,2019年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秘书处将西藏自治区分区赛秘书处设在了西藏农牧学院,学校负责西藏自治区内高校的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省赛工作。
开展的相关学科竞赛所取得的成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加强与各级各类高校合作、交流学习、同台竞技、拓展视野的重要平台[7]。学校主张“学赛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练”,使学生们可以综合运用已了解并掌握的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对本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相应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弥补了土木、水利学科中缺少实践的空白,更为推进西藏农牧学院建设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学以致用的校园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高原地区农业院校,近几年来学校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藏区农牧林院校工科人才培养,突出涉农特色,满足了涉农高校的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学院以西藏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当地水利灌溉及各种自然灾害为出发点,从而设计出的水利灌溉装置、水力发电机以及泥石流预警装置等在水利创新比赛上获得一等奖和特等奖的优异成绩,同时这些设计的工程实际应用也对西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地域特色,促进了工科人才培养与区域现代化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学科竞赛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参与度不高。作为创新能力培养主体的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没有认真思考和统筹安排过[10],机械的认为期末考试成绩以及能够认识本专业的相关实验仪器就是大学的全部,对于这类比赛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课下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担心参加比赛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可是作为水利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实际工程应用至关重要,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对工科学生的新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改变传统考核机制,将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纳入考核范围。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和专业相关的趣味活动,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及未来工作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相应的宣传鼓励和评奖评优手段,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赛结合,以赛促学,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机制。
(二)专业知识积累不够,试验设备利用率低。由于一些课程学时的安排以及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吸收,部分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同时学院内试验仪器使用率较低,部分试验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多数学生只是在试验课上短暂的对试验仪器进行接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由此也造成在组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在旁围观,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影响参赛学生的积极性。
学院目前采取加强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合理规划课时安排,严格知识考查,改进课程设计任务和分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当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以相应的考查机制为手段,采用“分散开放式”的实验室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各种试验资源,提高学生对业余时间的利用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制造大国”,如何把“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是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立足于服务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新工科人才的要求。
通过举办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同时又正向反馈于课堂,改善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高原农业院校水利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和农业院校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