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讨
——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为例

2022-02-06□陈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师生班级

□陈 玲

当下,“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学校也不例外。尤其是自疫情以来,很多高校都上了近一个学期的网课,教师们对各种教学平台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先发起,继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师生互动,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深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双边关系,从而产生教学共振。

一、传统高职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一)选人模式较单调。在传统的课堂互动中,一般有两种选人模式,一种是在教师发起互动如提问后,等待学生举手回答,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总是那几个“积极分子”,50人的班级中一般有3~5个左右同学很活跃,愿意和教师进行师生互动,剩下的大多数基本都处于沉默状态;另一种方式是教师发起提问后,点名某位同学回答,这种方式受教师的主观意志影响较大。不管是哪种方式,选人的模式都略显单调,教师的主观性比较突出。

(二)教师占主导地位。传统的高职课堂中,师生互动首先由教师发起,邀请一名或多名同学与自己合作完成某一项教学活动,如回答问题,配合教师完成一个演练,小组讨论后进行展示等,活动完成后教师会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参与的学生配合教师完成,而没有参与的学生则只能看着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因为时间受限,所以在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的学生人数也受到限制,没有参与师生互动的学生可能会开小差或者出现心理落差等。

(三)师生互动只能在课堂进行。传统的高职课堂中,师生互动只是在课上进行,上课45分钟,教师会在授课的不同阶段适当进行提问、讨论等,活跃上课气氛,提高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所以互动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导致互动不够深入。

(四)师生互动只能在一个班级进行。传统的高职课堂中,专业课一般是独立班级上课,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班级,那么师生互动就只能面对这一个班级的同学们进行。有一些公共基础课可能是合班上课,师生互动也仅限于上课的班级,而且合班上课,人数众多,课堂管理难度会加大,要想取得比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还需花费比小班级上课更多的精力去思考。

二、“互联网+”模式下高职课堂师生互动的特点

(一)选人模式趣味性增强。在课堂中,如果需要选择学生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职教云”,都设置有发起抢答,摇一摇,或者指定某人回答的功能,这些方式比单纯的学生举手回答或者教师点名更加有趣,而且这也减少了教师的主观性。比如“抢答”功能,如果是设置一人抢答的话,手速够快抢中的同学有一种买彩票中奖的感觉。这样的选人模式无疑会增加师生互动的趣味性,从而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或者小组展示完成之后,可以利用“投票”“评分”等功能,让全班同学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投票或者评分。这种全班参与的师生互动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由教师一人进行点评的局面,一方面一个小组在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因为他们需要进行投票或者评分,这样可以防止同学们开小差;另一方面,全班同学进行投票或评分,每个学生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和评判,而且他们的评分会影响展示小组的成绩,这就改变了学生以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

(三)师生互动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可以让师生互动不仅局限于上课的45分钟,而延伸到了课下的任何时候。比如在平台上设置课后“讨论”,学生可以在下课后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或者“灵感突现”时发表自己对该问题的想法,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回帖进行点赞和回复,这能让讨论变得更加深入和全面;而教师也可以在课下的任何时候去查看同学们的回复,从而了解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在教学平台中发布的讨论,同学们的回复比课堂中角度更多元,讨论也更深入,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更多。课上的45分钟时间有限,一节课不可能都在进行师生互动,但“互联网+”的引入,使得师生互动从课上走到了课下,从有限的课堂走向了无限的课外。而且这种互动方式类似于逛论坛、贴吧,这让他们减少了面对教师和同学进行回答的压力,更能体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师生互动范围扩大。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可以不仅仅限于上课的一个班级或者几个班级,而扩展到了该教师所上这门课的所有班级。比如“学习通”,教师可以发布“讨论”,接收的对象是全部班级,这样的话就把师生互动从一个上课的班级扩展到了上这门课的全部班级,参与讨论的同学就更多了。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风,也经常会听到教师说某某班级上课有什么样的特点,某某班级上课比较活跃等。在一个班级当中,同学们之间的思维会相互影响,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中,笔者一个学期共授课7个班级,讲“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这一单元期间,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杨澜当年考《正大综艺》主持人的时候,考官问她:“你敢不敢穿三点式?”在每个班级上课时,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回答呢,在其中的6个班级当中,第一个举手回答的同学答案是“敢”、“不敢”、“你敢我就敢”、“敢穿,在外面套一件衣服”等,之后回答的同学们的答案同样是局限在“敢”“不敢”之间。但是在另外一个班级,第一个回答的答案是“看场合,不同的场合答案不一样”,接下来同学们的回答就在一个同学的基础上更完整一些。由此可见,同一个班级中,很多情况下,同学们的思维是会受第一位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影响的,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师生互动的效果。引入“互联网+”,可以让师生互动不限制于上课的一个或几个班级,同学们彼此都是独立的思考,有时候能有更多的角度。

(五)更加便于资料的保存。引入教学平台,可以更加便于教师上课、学生展示资料的保存。教师可以把教学PPT、拓展的学习资料全部放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去预习,课后去复习,进行拓展学习等。学生可以把自己总结的资料上传到指定位置,全班同学都可以共享这些资料。笔者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上课的过程中,每个班级分小组给出两个任务:一个是关于选一个关于该章节的幼儿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小组汇报,另一个是总结该章节的问答题作为考教师资格证的复习资料。第一个任务是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的,每个小组都会做PPT,有些小组从网上找了一些有意思的视频游戏或资料,在课上展示完之后,小组可以上传到指定位置,同学们在以后有需要时就可以查看。第二个任务在同学们总结好之后直接上传到教学平台中,全班同学都可以共享这份资料。

三、“互联网+”模式下进行师生互动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要想在课堂中取得好的师生互动效果,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一是要做好学期教学计划,在教学平台上建好课程,添加好班级、学生,设置好助教等。二是每次上课前,写好教案,按照教学内容来安排师生互动,哪些适宜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哪些需要利用教学平台来进行,如果是需要用到教学平台的,最好先在平台中保存好互动的内容。比如,在笔者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中,小组汇报是提前安排好了的,但是在小组汇报完成后,每个班级的所有同学都需要对本班汇报小组进行评分,在上课前就在“学习通”上找到即将上课的班级,并且把评分活动设置好,标准是什么,是否要匿名等,设置完成后保存好,等到上课时,直接打开手机发布活动即可。其他活动,比如签到、抢答、讨论等,都是可以提前设置并保存好的。传统的师生互动不需要花额外的准备时间,直接让学生举手或喊学生回答,但是引入教学平台的师生互动,如果不提前准备好,还要临时在课堂中来设置师生互动活动的话,会占用上课时间,显然就有悖更好教学效果取得的初衷了。

(二)学生方面。因为师生互动是一个双边活动,所以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很重要,学生的配合也很重要。教师准备充分,会根据课堂内容不定时要学生提出多方面的问题,学生要想和教师取得好的互动效果,能有效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进行讨论,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充足。大部分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中缺少主动发言的勇气,甚至有些同学站起来说话都会害羞。作为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课前准备、参与师生互动对课堂知识获得的影响,积极鼓励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能力,认可其正确的行为和点滴进步,激发其内在潜能,将以往被动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学习。

在现在社会,几乎人人手机不离手,与其严防学生上课看手机,不如让手机为课堂服务。“互联网+”模式下的在师生互动,比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当然,因为是互联网+,所以互联网所有的一些弊端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师生互动中也同样会有,比如,当师生互动延伸到了课后,需要学生去查资料时,因网上海量信息的存在,有的学生可能会走捷径,进行“复制粘贴”,而减少了自己的思考;又比如网络中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扭曲捏造的信息大量存在,对于涉世不深、辨别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有掉入陷阱的危险。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都需要教师们提前进行预判,从而对学生进行引导,尽量减少这些情况的出现。不过退一步说,在信息社会,学会利用互联网中有用的信息为我们服务,这也是一个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在信息化2.0的时代,如果在课堂中还只单纯地用粉笔加黑板,教师主导课堂,那么不得不说已经落伍了。引入“互联网+”,利用一些教学平台和传统课堂的结合,可以和学生更加贴近,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互联网+师生班级
班级“四小怪”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班级被扣分后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