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2-02-06徐礼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高职

□徐礼云

高职院校当前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难免会更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专业课教师思想上也认为讲授好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是他们的本职,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没有闲暇时间来顾及这些。高职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偏弱,大多数没有太高远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小利益,特别关注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因此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愿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没有多大兴趣。面对高职院校的这些实际情况,只有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才能破解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难题与困境。

一、加强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支撑

(一)认真研读国家政策,领悟课程思政的政策依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关于如何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南。比如,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年8月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必须深入研读文件原文内容,理清文件与文件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件出台的背景、要达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把握文件的精神实质。对照文件目标找差距,结合文件要求寻找解决办法,从政策层面理解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

(二)深度研究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理解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课程思政是要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非思政课程里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深入研究三个方面的理论,一是关于课程方面的理论,二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理论,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弄清课程思政的内涵,从学理上弄清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意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保证学校更好地作出顶层设计、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

(三)及时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把握课程思政的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但这一目标的实现或多或少受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总体向好,但也有很多不利因素。国际上西方世界一直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对我国仍有很多偏见,想颠覆我国政权的势力一直存在。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的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广泛传播,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只有认真研究当前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源头与本质,才能从现实层面理清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高职院校各个群体参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自觉性。

二、齐抓共管,构建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组织和制度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教育部从最高层面研究重大政策,制定指导性文件,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地方和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提供指导和专家咨询。各地教育部门负责对本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制定配套政策,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负责督查建设情况。学校层面要加强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与规划,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体系。

(二)发挥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课程思政不是一般的教学工作,它关系到高校的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学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生命线。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保障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作为有如此严肃政治性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由高校党委全面负责,落实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监督作用。党委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理念,不断推广“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所有学科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保障“课程思政”开展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展现“课程思政”的强大魅力。

(三)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分工协作。教务处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最重要的组织部门,要牵头将课程思政目标写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里,遴选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织课程思政金课大赛等教学比赛。科研处组织立项课程思政相关课题与项目的立项,营造理论研究氛围。督导处将课程思政作为一个评价指标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发展中心要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素养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业务能力。组织部门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教学单位及负责人绩效考核中。人事部门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各类表彰中奖励中。二级学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真正的组织实施者,不能简单地布置布置任务、走走过场、搞搞形式主义,必须配合学校党委和各职能部门,立足本院实际,组织本学院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专业特点,把“课程思政”建设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确保“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能力,保证课程思政的师资力量

(一)专业课教师走出误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和最终执行者是专业课教师,必须让专业课教师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的误区,认识到所有教师都有立德树人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与素养。一方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让非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坚定政治立场,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育人本领,不断提高将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实现专业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发挥骨干教师队伍的模范作用。一是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思政课教师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等都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如何把这些理论问题讲清、讲透、讲得吸引人有自己的办法。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要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二是要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专业课教师中党员占有不小的比重,他们政治素养高,比普通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也要高很多,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师风师德建设,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党员的模范作用,让他们成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标杆,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三)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交流互动。不同课程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必须相互交流,一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交流,二是同一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相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发现问题、吸纳长处,在相互讨论中产生新的想法,提升所有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解决课程思政的素材难题

(一)把握思政元素的核心要义。课程思政的难点在思政元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思政的“米”主要是思政元素。什么是思政元素?是不是几个典型的人物故事?具体的国家政策?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思政,从词面来看,政治是其基本方向,思想是其内核,思政元素的核心指向是“理想信念”,基调主线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3]。

(二)充分、深度挖掘思政元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这些隐性资源比思政课里的那些显性资源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更吸引学生,能够更好地影响学生。所以一定要把这些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一是从蕴藏在专业课程里的原理和专业知识中挖掘,二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专业发展历程中挖掘,三是从学生未来岗位要求和专业素养中挖掘,四是从行业杰出人才成长之路与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成长经历中挖掘,五是从国际国内大事与专业前沿热点问题中挖掘。不能只依靠专业课教师的力量,一定要发挥全体教师的合力,思政教师的优势一定要充分运用,让他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把握方向,协助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提炼和筛查思政资源。

(三)适时、适度运用思政元素。所谓适时,就是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比如,医护类专业要结合抗疫形势运用相关思政元素。另外运用思政元素还必须符合高职特色和契合学生特点。高职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侧重于服务地方经济,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大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高职的学生也越来越需要增加国际视野和情怀。高职学生特别关注就业,多运用贴近行业企业和岗位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背景,形成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要求。

(四)巧妙融合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如何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是课程思政的又一难题。如果把两者简单叠加,或是生搬硬套,就容易形成“两张皮”,引起学生反感。如果融合得当,做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犹如盐溶化到水里一般,就能实现教书与育人“无缝对接”,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遵循隐性教育原则,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充分体现思政内涵,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采用嵌入式、渗透式、融合式等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等结合起来,将求知与求真、求善、求美结合起来,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思想价值引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课程思政覆盖所有专业和全部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宏观上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与顶层设计,中观上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之间、二级学院之间、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协作,微观上需要每一门课程任课教师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教学。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还要能协调运行,是一个全新且宏大的课题,没有“作业可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进,也需要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