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探讨
2022-02-06沈承春
□沈承春
所谓生命意义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未来的希望并感受生活的美好。有相关学者对生命意义感做过专门的调查,通过研究调查可以发现生命意义感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倘若一个人失去了生命意义感,那么他一定患有了某些心理疾病。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有着强烈的影响,对于生命意义感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未来。为此,研究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心理弹性主要是指人们在经历重大挫折或遇到危险时能够迅速从焦急的状态转变为平静状态的过程。心理弹性高的人往往可以更高效的解决问题。相关学者曾深入的研究生命意义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强的人心理弹性系数普遍较高,这也间接证明了人们的心理弹性系数与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心理弹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通过系统的分析调查方法的合理性和调查对象的合理性,笔者发现问卷调查法最适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此,本研究的调查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的调查方法,将河北省某高校作为研究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共计962份(96.2%)。其中,男生回收391份(40.6%),女生回收571份(59.4%);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1±1.28)岁。
(二)方法。
1.生活目的测验(PIL)。生活目的测试法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吻合度较高,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测试中的生活目的测试法,来测试大学生对生活和未来的感受程度。该测试共包含30小题,其主要包括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生活自主感几个方面。计分方式主要通过九个计分点进行计分,总分20分到140分,总分在120分以上的表示学生拥有着强烈的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标。90分到110分表示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够强烈或者没有明确的目标。90分以下的表示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标。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在该测试中大学生群体普遍拥有较强的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标。
2.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本文主要利用心理弹性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测量。心理弹性量表是由学者connor和他的团队编制,在我国学者肖楠和张建新的努力下心理弹性量表被译成了中文版。在该表中主要包含25道试题,这些试题的内容主要涉及乐观、力量和坚韧几个方面,并采用五个点进行计分,被测试者的最终得分是每一道题目的得分的累加,得分越高的人代表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自心理弹性量表传入我国以来,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信赖。因此,心理弹性量表有着较高的可信赖性。
(三)统计处理。SPSS21.0是被广泛应用在调查统计处理中的应用软件,其具有效率高、功能全面的特点。因此,本调查主要利用SPSS21.0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文主要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但是问卷调查法有其固有的缺点,它可能会受到客观偏差的影响,这会影响研究调查结果的真实程度。为此,本文利用Harman单因素检测对偏差进行分析。调查研究显示,该调查研究中25个因子的特征根值都处于正常范围,并且首个因此解释的变异量是15.3%,这与临界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次调查结果不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本研究的合理性。
(二)大学生生活目的总体水平。被调查的926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平均分为(98.24±19.63)分,生活态度平均分为(43.18±12.32)分,生活态度得分为(8.45±3.57)分,自主均分为(9.68±4.03)。通过对得分进行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有29.3%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强烈且有着明了的生活目标,有38.6%的大学生暂时还没有较为明确生活目标和生命意义感,剩下的32.1%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标。
(三)大学生心理弹性基本情况。962名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平均分为(83.63±16.7)分,利用Aiken和West对大学生心理弹性均分进行分析,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进行分组,将心理弹性得分较高的学生列入“高心理弹性组”,将心理弹性得分较低的学生列入“低心理弹性组”,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可以明显看出高心理弹性组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普遍高于低心理弹性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其心理弹性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四)大学生领悟心理弹性、生命意义感的相关。通过利用Pearson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积差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且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正比例关系。这也说明了具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从而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恢复正常心理。这也正印证了刘王丽(2012)、赖雪芬等人的研究结果。即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从动态模型的角度来看,心理弹性可以使大学生更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而生命意义感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在面对困难时,有着强烈生命意义感的大学生可以从困境中得出经验,从而使自身免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积极树立生命意义感,并增强自身的心理弹性,从而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讨论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均分为(98.24±19.63)分,38.6%的大学生还没有明确的生命意义感,32.1%的大学生甚至缺乏必要的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标,这与往年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相关学者发现,有着明确的生命意义感的大学生往往可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这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往往也能出类拔萃。虽然我国学者积极研究了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方法,但通过分析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现状可以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并没有得到大幅的提升。在过去学者的研究中,他们大多提倡以开展生命意义感讲座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因此,本文也强调了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讲座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生命意义感,从而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感的得分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他们的生活意义感也就越高。这也与过去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当大学生得到充足的支持之后,他们往往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当他们的生活目标实现后他们往往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此,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给予大学生充分的支持,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生命意义感。通过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具有高心理弹性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往往要高于低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这也与过去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在学者Richardson看来,当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身体为了维护平衡状态便会采取一些措施保护人们免受这些刺激。对于心理弹性水平高的大学生来说,当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向他人进行求助,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性,进而以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和心态去面对生活感知自己生命的真实意义。在著名心理学家于肖楠看来,人们心理弹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即是一个人自我保护和突发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当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大学生的家人、同伴、老师等都会成为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弹性保障因素,利用这些保障因素可以维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四、研究启示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必须认识到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培养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大学生应当注重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弹性,从而有效降低外来事件对个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大学生应当时刻保持警惕性,从而保障自己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积极的心理干预对于推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在高校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感。这些研究为高校辅导员培养大学生的生命的意义感和心理弹性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并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弹性,进而保证大学生高水平地完成学业。不仅如此,高校教育者也应当研究合适的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帮助学生发展广泛的社会支持,提升学生利用社会支持的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生活,并以更饱满的热情去追求目标,进而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健康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