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和声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

2022-02-06□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声学美育课程

□刘 敏

一、引言

高校的和声学课程作为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课程的基础。我国的和声学研究自1979年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伊始,四十多年来,和声学的学术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四十多年来产生了很多的学术著作,伴随着老一辈研究学者的研究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异军突起,在学术届创下一个又一个的显著成果。在作品的研究、理论的创新、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国内知名的各大艺术院校中,研究成果更是显著。而作为基础课程的和声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并非都是高水平的专业院校学生,有相当一大部分是面对着师范教育中的音乐学专业学生,并且在这一部分学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处在偏远的民族地区,这一部分学生会成为承担全国最基础的音乐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8位老教授回信中说到:“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中央美术学院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工作全过程……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传授必备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审美教育的基础是教师要有更扎实专业技能、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而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性高校,本身的任务就更加的艰巨。和声学课程在整个音乐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即是基础,更是衔接其他课程的重要纽带。所以,和声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而民族地区高校中的教学,更是面临诸多客观因素,相比较而言,对和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二、民族地区和声教学现状

(一)生源程度参差不齐。作为祖国最北部的高校,承担着北疆地区教师培养的重任。近年来学生的生源数量逐年增加,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与此同时亦要保证教学质量。针对基数更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也随之增加。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对于基础乐理知识知之甚少,加上语言上的一些障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困难。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这一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步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让这一部分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只有这一部分学生扎实的掌握了,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二)课时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和声学课程的设置为每星期两课时,目的是顺应全国多声部音乐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通过教学整合、多学科相结合教学促进其发展,但实际上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是在仅有的课时量中,想要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从时间上非常紧促、教学效果上也差强人意。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只为迎合某种模式。更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本就很差,基本的知识点没有弄清楚之前就急着统筹、结合,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在新一版的教学大纲中做了重新的修改,把和声学课程的课时增加到每周三个学时。其中,用两个学时的时间进行新知识的讲授,一个学时的时间对作业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与点评。通过多年的教学来看,作业的反馈情况对学生是很大的督促与鼓励,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作业,详细地讲解其中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改进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

(三)混合教学效果欠佳。因为学院所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很大。之前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成绩,采用混班教学的模式,即打破自然班级,让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混班上课。在这样的模式下,班级学生可以结对子,采用一帮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效果,但收效甚微。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也有负面的影响,因课程进度较慢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采取某种教学模式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符合大学教学的教学规律,而不是为了某种模式某种所谓的理念而随意的改变。

(四)学习态度有待加强。一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在于学习态度。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的影响,或者是以宿舍为单位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接触很多,经常到宿舍、食堂等课堂之外的环境中去了解他们,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很重要。在思想上的引导,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至关重要。另外,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有时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整个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因此,在学习态度上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民族地区和声教学改革对策

(一)整合资源、协同教学。在2019年的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上,西南大学郑茂平教授提出,“‘多通道整合’音乐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音乐学习模式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其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各学科、专业的整合教学实践研究。根据其教学研究的观点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院学生的课程整合的措施。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中进行教师间的有效沟通,主要解决各门课程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解决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实际应用的问题。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较大,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中会存在较大的问题。因其基础较差,对于所学内容在基本的理解上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再要求在其他技术课程中能够马上的应用并实践,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针对这一普遍的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求教师之间要协同合作,为更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各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协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混合式课堂与多平台结合。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对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出更加严峻的课题。2021年12月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开幕。会议以“培养新能力 迎接智能时代”为主题,探讨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研究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和育人方式。前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一年以来,在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奋力抗疫,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线上教育。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我们展示了变革教育的巨大潜能,帮助每个人获取驾驭新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正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人们应当加快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更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民族地区的高校更应该结合新形式迎接新挑战,利用线上教学的巨大优势尽最大的可能拉齐中西部与全国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以混合教学与翻转课堂为特点的教学机制。线上教学必须配合充分的教学互动,否则只是应急,与信息化教学关系不大。另外,线上教学最好能留存数据,否则可持续性不好。

(三)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风建设。民族地区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会更加的大,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问题要及时地调整教学中的重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与时间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建设良好的学风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够整体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任重道远,为国家培养边疆地区的优秀教育人才,不仅是在专业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这就对民族地区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猜你喜欢

声学美育课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