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美电视剧的发展趋势比较
2022-02-06□满静
□满 静
一、中美电视剧的文化形象对比
(一)美国电视剧的文化形象。美国是年轻艺术的沃土,作为一个年轻的世界强国,其“包容”和“自由”的理念都极为适合年轻的艺术生长,好莱坞在这里拔地而起,而美国的电视剧产业无疑也是全球电视剧产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
美国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文化形象是多元的,在这样的多元中也有着不变的主旋律。从美国的传奇电视剧《老友记》开始,美国的大多电视剧中都有着“美国梦”的影子。剧中的主角大多没有特殊才能,若具备特殊才能则有着常人不具备的缺陷,能够引起观众的同理心,或者喜剧式的荣耀降临感。这种描述大众生活的开场往往因为某些特殊的事件发生改变,最终走向一个圆满结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电视剧一直在试图向人们展现“生活可以成为什么样子”,在时代的变迁之中,人们对于生活的幻想也在不断升级。从开始的《宋飞传》到《生活大爆炸》再到《超感猎杀》等剧,剧中人物的生活不断地走向更加离奇的事件,却在最终归于平静。这展现出美国电视剧创作团队对于剧中文化形象的把握,这些发迹于底层的人物经历成功后回归最初想要的生活,正是美国电视剧文化形象塑造的核心。
(二)中国电视剧的文化形象。与美国对比,中国电视剧的文化形象似乎变化更大。在诞生之初,中国影视业的主要任务是寓教于乐,也就是将教育包裹成影视的形式传达给观众。甚至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影视业也没能走出当年功利的影子,仍旧在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其教育意义。
中国当代的当红网剧为数不少,从《都挺好》到《隐秘的角落》一系列流媒体平台制作的电视剧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作品大多有着丰满的人物设置,完整的剧情线索,在制作上也颇为精致。以《都挺好》为例,这部电视剧引起了全国无数观众的热议,剧中人物的生活与电视机前观众的生活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都挺好》也具备着中国影视行业的传统特点,注重说教,注重说理,这是中国电视剧中文化形象的重要体现。
电视剧寓教于乐原本无可厚非,可对于生活的过度关注,就忽略了对于事理的表达,又或是对于事理的过分关注,忽略了生活的细节都会对电视剧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影响电视剧的客观因素
(一)商业模式。通常来说,美国的新电视剧在上映前会先播出“试播集”,也就是该剧的第一集。在试播集播出后,电视剧公司会根据该集的观众反应考虑是否同剧组订购此剧。若观众反应良好,那么这部电视剧就能获得一年的播出合同。
其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往往是同步进行的,这个过程电视剧组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只有自己的电视剧作品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并获得观众的好评,该剧组才能在新的一年得到续约的机会。这对于整个电视剧组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也增加了对电视剧行业的从业压力,由此提高了电视剧质量。
在这里可以看出美国电视剧有着为观众服务的成熟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成熟不仅体现在对于成本和收益的精确计算和控制上,更体现在对“观众至上”理念的贯彻上,这样的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视剧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大跨步的发展。
中国电视剧的商业模式与美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电视剧诞生初期,电视剧的播放手段决定了剧组需要完成整个剧集才能将其出售给放映方,其计算价格的方式多是以时间为单位的。由此,中国电视剧有着足够的时长成了其盈利的重要方式。
这样的方式可以说直接造成了中国初期的诸多电视剧情节拖沓,演员状态前后不一,对于单集质量的不重视等诸多严重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在存在于中国电视剧中。剧组完成整个剧集后将其出售给放映方的方式,虽然从形式上来看似乎利于保持电视剧的整体性和创作的统一性,但实际上却留下了诸多问题和诟病,这样不由观众主导的评估方式让电视剧的制作更利于创作人员理念的表达,但却始终无法实现对于收视率的有效把控。近年来,随着网络播放平台的普及,电视剧的盈利模式也有尝试改变的趋势,其制作方式上也在不断尝试着进行创新和变革。
(二)观众地位。美国电视剧完成了绝对的商业化,这样的绝对商业化也促使美国电视剧将观众完全定义产业的核心。观众在电视剧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接近“上帝”,甚至可以说,观众就是美国电视剧的一切。美国的电视剧产业,除了迷你剧集之外大多是处于“边拍边播”的状态,在拍摄的过程创作组会不断地收集观众的意见和需求,从正向或逆向上去满足观众的显性隐性诉求,这样的及时创作的方式无疑会损失电视剧集创作的整体深度,但是从艺术娱乐性的观点上来看的话,能够满足娱乐诉求,放弃深度和教育意义,又让这样的创作更为亲近自由。
当然,这样对于观众地位的过度崇拜也有着诸多弊端,这样电视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更加地亲近商业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了商业利益的产物。无论是上文提及的美国电视剧作品《超感猎杀》,还是风靡一时的小说改编美国电视剧《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都在其结尾处被观众痛批,美国电视的烂尾也成了其通病。其实这样的问题并非是制作组水平的体现,而是极致商业化留下的诟病。在完全商业化的体制中,电视剧创作组往往无法决定何时结束电视剧的制作,只要有足够的观众,电视剧会不断地完成续集,直至其失去受众后,才会停止制作。
相较之下的中国电视剧对于观众的地位似乎处于另一个方向。虽然在目前的时代,受众和制作者有着多种方式沟通,但是国内的电视剧制作者似乎习惯了将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虽然近年来有过不少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出现,但是这些电视剧作品大多并未能够真正的盈利,如口碑大热的《隐秘的角落》至今还未能够给其播放平台带来利润。
这也和中国受众的观看习惯有关,中国观众对于电视剧内容付费的模式还很陌生,即便诸多平台推出了“抢先看”功能,中国观众也更倾向于收看免费的电视剧。这种收看习惯也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电视剧受观众喜爱的内容,无法直接给放映方带来收益,这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中国电视剧受众的地位。随着流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状况也正在改善。
(三)技术支持。电视剧产业之所以能够兴起,是源于科技进步导致的电视生产技术大幅度的进步,让电视的成本降低到可以普及的程度,因而衍生出的产业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视产业是一类与科技紧密相连,甚至说是极为需要技术支持的产业。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已经完全能够承载声画的传播功能,甚至也在点播和录播功能上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无疑给予了电视行业更多的自由度和观众更多选择空间。在美国,其普及的电视及电视网络,可以承载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影需求,同时可以在线完成多语言多字幕的事实选择。甚至在英国电视剧《黑镜》的第五季中,其制作组在电视剧中设计了互动情节,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机决定剧中人物的行动,从而影响剧情的走向。这样的电视剧新模式,也是通过强大的技术实现的。
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同样日新月异,目前大部分的家用电视已经不仅满足于完成频道的简单转换,大多根据其价位不同拥有着完全不同的功能。在选择的自由度上来说,可以说跟美国的电视设备不相上下。
三、中美电视剧的发展方向比较
(一)未来创作方式的比较。美国电视剧的创作方式正在逐渐地偏向于制片人中心制,这种创作方式曾在美国电影的大工厂时代风靡一时。制片人中心制决定了电视剧不会成为以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品,其商业价值将被极大程度重视。
这样的方式很难说是不合理的,与其他艺术不同,一部完整的电视剧集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如果这样的创作不能得到足够的商业回报,那么电视剧这样的艺术形式也很难正常的生存和发展。但在这样的模式下,创作者对于观众的理解显得至关重要。以《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为例,在该作品的前五季中,剧中的主角在违反常规的不断去世,观众对剧组苛责不断,却又对该剧欲罢不能。这样的创作方式表面上看未能满足观众的欲望,其实在深层中满足了观众对于刺激的体验。可随着该剧的核心编剧马丁的离席,制片人接管该剧后,虽然并未有重要角色离席,该剧的口碑却一落千丈。
中国电视剧的创作方式整体上正渐渐偏向导演中心制,这样的创作方式更有利于剧作的总体性,更利于导演的思想表达,但对于电视剧的热度来说却是巨大的考验。虽然有着诸多的优秀创作者近年来完成了许多作品,但这些热播作品“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仍旧十分尖锐。
(二)未来制作模式的比较。对制作模式的讨论离不开对于投资数额的探讨。近年来,由于电视剧的良好收益,美国电视剧的投资数额不断增加。早在《超感猎杀》创作时,出品方就提供了每集接近1亿美元的资金,在近期播出的《旺达·幻视》中,出品方也提供了1.6亿美元的资金,这样的投资份额已经可以比肩,甚至超过诸多好莱坞电影。这些投资巨大的片子虽然获得了不少好评,但是其诟病也很快展现了出来。
《超感猎杀》在播出第二季后被片方紧急叫停,虽然有着沃基姐妹的超高制作水准和观众的大力支持,但片方仍旧无法承担长期高昂的成本。电视剧制作的成本并非一次性投入,而是长期不间断的投入,而电视剧收视状态难免受到多方面因素印象,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高回报,因此通过不断提高电视剧制作规格的方式试图保证电视剧发展或并非有效之举。
反观中国电视剧制作,其题材大多取材于生活,并无不可避免的成本消耗。其发展方向也明确地和电影划分界限,虽有电视剧后改变成为电影,或电影改编成为电视剧,却鲜有将电视剧按照电影规格制作的意愿。这种保持低成本运作的模式,或许更合适电视剧组的长期运行,其贴近生活的取材也更能给观众一份陪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