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脱贫前后变化的调查分析
2022-02-06曹欠欠王鸿飞
□曹欠欠 王鸿飞 王 康
一、调研走访基本情况
代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自然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寒假期间,自1月15日起,笔者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了解代县数个行政村以及代县城,开展了以“看家乡变化,咱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从1月15日开始至1月30日结束,调研采取个别走访、资料查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走访了三个村委会,通过村委员了解民情,关注变化;分别与近10户人家的老一辈人进行了座谈,询问脱贫攻坚政策实施前后的状况和变化;通过网络查找了一些旧资料、旧图片,对比代县脱贫前后的变化。
二、调研中群众反应的主要变化
(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乃发展之本,只有把教育做好了,完善了,老百姓才能真正脱贫。调研起始阶段,就首先了解了乡村小学的教育,十年前的乡村教育可以说是在起步阶段,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村里的小学破破烂烂,仅有的几位老师要面对成群的孩子,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几位老师来回换,老师一兼多职,一位小学校长既要当好校长,还要兼任教务、政教、代课。现在百姓富裕了,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挤破头的向城市学校靠拢,虽然教育资源解决了,但迎来的却是老龄化的乡村,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跑,村里诺大的小学仅有寥寥几位学生,甚至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个村小学,仅设置有四个年级,2019年甚至只有一位学生,造成了可笑的“多对一”局面。
同时发现的教育问题不只是基础教育,还有高等教育。以往的老百姓不敢奢望自己家孩子能上高中,甚至大学。现在不一样了,义务教育几乎可以说是从9年变成了12年,但是教育质量却不尽人意,县城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市高中相差一大截,而且能上市高中的学生,上大学基本都往外走,去往其它较为发达的省份或城市,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这是乡村脱贫致富的一大负面影响。
教育体现发展,代县群众生活脱贫了,但是教育上只是稍有提升,教育贫困的问题仍然严重。
(二)农业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多元化。
1.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代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玉米、葵花、花生不再是全部的主要经济作物,新增有辣椒、土豆、高粱等,促进农业生产多元化,其中种植辣椒近些年异常受欢迎,联系土地承包经营的变化,人们耕种不仅仅局限在一户一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制度上,随着外出打工的人们越来越多,部分农民无暇顾及自身农业生产,于是将自己所属土地按年承包给其他户主,使其仅享有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承包人支付土地户主一定承包费,实现双赢。在这样基础下,农村的一个农民或者几个农民就会拥有大面积耕地的使用权,实现大面积“庄园”式种植生产,增加了雇佣岗位,促进脱贫。
2.农业生产工具机械化。在生产工具上,十几年前的农村农民种植农田,几乎完全靠人工,几把铁锹、几把锄头、一辆三轮车要实现作物从种植、收割再种植的一个大循环。而现在不一样了,耕地不需要一锹一锹的翻,随着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许多大型的翻地机、种植机、收割机等被广泛应用,虽然在农田灌溉仍然较为落后,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但需要人工的地方已经很少了。从之前每户需要十几天的种植、收获时间变化到现在的仅仅几天就完成同样的所有工作,机械化的进步已经不言而喻。老百姓有了更多时间从其他地方获得财富,脱贫实现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先进的生产工具上。
3.拓展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经济作物,拓展了许多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调研中了解到,在代县胡峪乡曾经举办过为期8天的以“爱心助农、产业扶贫、百姓受益、‘杏’福敲门”为主题的采摘节,吸引了众多爱心助农民营企业家等参加杏王竞拍活动。据山西晚报报道,此次竞拍杏王,被竞拍者以8,188元的价格拍得,其附加值可见一斑。杏王拍卖只是代县农产品产生附加值的一例,另外还有山西特产小米在代县已经逐渐上升为品牌小米等,还有许许多多其它农副产品多元发展,实现其附加值。脱贫体现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
(三)道路、车站、活动广场等基础公共设施。
1.道路铺平,出行方便。“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国需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从村里老人口中得知,早以前农村道路还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长久碾压过后的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已是常态,雨天道路泥泞,泥水四溅,过往车辆怨声载道。2007年,村村开始“打路”,一车车水泥,一个个推平机,光滑、整洁干净的水泥路成了,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行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心情也是分外愉悦。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土路被水泥覆盖,修建了活动广场,增加了体育器材设施,老百姓也有了活动健身的地方。2014年起,在国家扶贫政策下,乡政府开始组织建设自来水设施,人们喝的不再是浅井里浑浊的地下水,而是清澈干净的自来水,生活质量上有了巨大改善。2015年在水泥路的基础上,许多乡间道路变成了城市里才有的柏油路,出行更舒适了。老人讲,柏油路上骑个自行车,像飞一样,说不出的美好,脱贫政策实施前,哪敢有这样的想象。
2.兴建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其他大型的公共设施也变化了许多,2015年建成了代县新城体育馆,成为了代县广大群众特别是体育爱好者打球、健身和组织各类比赛的最佳场所,先后成功举办了2016“博克森杯”全国大学生篮球精英赛暨民间拳王争霸赛、2017四省区传统摔跤挠羊赛、2018“雁晋汽贸杯”中国传统摔跤挠羊大赛、2018全国健身气功走基层系列活动(忻州站)的健身气功培训和展示比赛等赛事,在全省、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代县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又提高了代县的知名度,扩大了代县的影响力,成为推动代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另外还有修缮的火车站,表面看它们仅仅是刷漆的变化,实则变化的是先进性,如今的火车站更符合现代火车站要求,有标准的检测设施,严格的乘客管理,舒适的候车区等。脱贫实现在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上。
(四)农村百姓精神消费以及旅游业发展。
1.精神消费,乡村文化建设。在精神消费上,贫穷时的农民们根本不敢想精神消费,吃得饱、穿得暖已经占有了全部思想,人们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脱贫政策实施以来,百姓逐渐富裕起来,开始注重精神消费。在文明乡风建设中,代县以居住环境、乡村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至2020年年底,代县超过82%的村镇达到了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的标准,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农村垃圾场的修建,过往的农村垃圾往往是随手扔,各种垃圾随风飘,风刮到哪,污染到哪。如今各个乡村有了集中的垃圾池,而且不止一个,村里还会有专人定期清理,保证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文化生活也日益精彩活跃,据调查了解,农民百姓对戏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上一代的老人们,于是代县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由较为富裕的民营企业家出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大戏、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
2.旅游业全面发展。近年来,代县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以“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景区改制为龙头,以代州古城为重点,辐射每个乡村发展旅游,全县旅游业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雁门关作为代县的一个象征景点,经历了我国长久的历史变迁,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代县人心灵寄托。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蒙恬大将军修筑了万里长城并驻守;汉代刘邦率大军抗击匈奴;唐代薛仁贵镇守雁门;北宋杨家将士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一直到民国时期,雁门关还遭受过抗日战火的洗礼。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统计有将近150次。经历了如此多的兴衰,早期的雁门关早已是破壁残垣,路面杂草丛生,城墙破烂不堪。但是脱贫政策实施以来,代县注重旅游业发展,尤其是雁门关,耗资3亿余元,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修缮,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今的雁门关真正实现了改头换面,复古的城墙建筑,完善的长城部分,绵延的山间小路,供来自各地的游客观光、旅游,愉悦心情。
近几年,代县陆续投资几亿,对各个景区实施了文物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代县还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各景点景区的特色组织开展各种节庆活动,例如在雁门关北门入口处作为起点,进行每年一届的自行车大赛,推出丰厚奖励,吸引全县男女老少踊跃参加,促进全县人民健康运动的同时,推进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景点周边村群众脱贫增收。
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实施精准扶贫、特色扶贫,有效实现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双丰收。
三、结语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调研中展现的教育问题便是代县人目前亟需要解决的一大矛盾。在提高乡村小学教育水平上,需要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资力度,有了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留住学生。对于高等教育,在于提升高中学校质量,它并不是社会青少年的“收容所”,而是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努力发展教育事业才会减少人才流失。可见代县巩固脱贫,解决教育脱贫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