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赋能: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2-02-06魏荷琳
□魏荷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连续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农业农村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聚焦“三农“,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放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以人才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为牵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作出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战略部署。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将职业教育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18年12月,教育部为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推动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需要把握“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以增值赋能提升适应性。
一、时代背景:乡村振兴对高职院校职能提出新要求
(一)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要振兴,关键还是要靠人才。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中青年离村外出务工,留下“一老一小”,广大农村陆续出现了“缺人”现象,难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促进各类各级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提出了“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发技术研发平台、开设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举措。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政策部署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强化专业建设、优化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乡村振兴需要科学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科技发展为内核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而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科技水平大幅提高,201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5%,预计2022年将达到61.5%以上。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较低,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村科技供给水平不足,科技创新与乡村产业融合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2018年,《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部署农业农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程,推动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才队伍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对应用型科学技术的现实需求,国家文件对发展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为高职院校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乡村振兴中需要的实用型技术提供了方向指引,明确了实施路径。
(三)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形成发展自觉的内核动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短暂的聚力行为,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推动力,这就需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凝聚乡村民心的重要力量,以优秀乡村文化支撑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内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优秀乡村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劳动创造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中推动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时代要求。
二、内在逻辑: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职业教育类型,高职院校秉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是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育人职能,彰显类型教育的服务价值。
(一)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一是准确把握“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承载好国家使命,回答好时代问题,从稳就业、保民生的角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全面理解“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理念。服务乡村振兴,高职院校要秉持人本理念,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把加强品德修养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系统推进“怎么培养人”的实施路径。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三全育人,推动“五育并举”,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乡村振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发展科技为逻辑主线。发展科技是高校一项重要职能,于高职院校而言,凸显高等性,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彰显职业性,需要重点发展应用型的科学技术,着重解决实际问题。乡村产业振兴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技术瓶颈,这与高职院校发展科技的方向契合,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供了技术项目服务来源。为此,可以高职学校要着力发挥技术技能积累与技术创新优势,把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重点放到农业技术服务、农业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上,对接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打造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以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为重点,推动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技能积累,建设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各方资源共建共享,构建灵活的产学研用创机制,重点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二是以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的深度合作,多方共建体现校本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区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三)以服务社会为逻辑归宿。职业教育的本职功能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需要高职院校将乡村振兴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充分发挥职业培训职能,面向农业农村,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引导农民致富。另一方面,主动担负技术技能传承职责,积极促进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发挥高职院校区域人才洼地作用,引导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课题研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提供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服务,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乡村产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乡村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
三、实践路径: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因地制宜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路径与运行机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人才需求,加强校地、校企、校际等各类各层次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开放共享,统筹好各渠道资源,形成乡村振兴育人合力。探索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相衔接,特色鲜明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以新生代职业农民培养为主体,以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培养和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劳动者实用技术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培训体系。针对新型农民学习需要,遵循生源特点及规律,校企合作双方联动,校内校外双向协作,量身定制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农时季节与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
(二)校企协作共研服务乡村发展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思路,构建能力本位、实践导向、1+X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开展1+X试点工作,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内容重组过程中,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操作等要素融入到课程模块中,实现课证互嵌共生、互动共长。融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四新”元素,修订或新编涉农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三)校企联合打造开放共享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平台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适应“互联网+”趋势,校企联合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紧扣技术和产业升级需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共建开放共享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多层次、适用性广泛的文化知识课程和实用性强、职业性突出的职业培训课程,加大数字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资源供给体系。面向新型农民X证书培训需要,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促进优质职教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扩大优质培训资源的覆盖面,扩宽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受益面,推进新型农民的终身教育。
(四)依托乡村振兴平台培养地方农业人才。政校企三方联动,按照“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构建平台”的思路共同构建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以产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需求为导向,加大农村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厚植人才根基。一是积极探索院地合作模式,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二是聚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积极服务区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将学校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智力优势;三是政校企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加强“三农”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为乡村振兴培养“干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技术发展和培训需求。
(五)打造系列涉农平台,提升技术技能服务水平。整合政行企院校资源,搭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系列平台,创建涉农综合研究科研团队,完善平台规章制度和团队制度保障,强化技术转化技能提升科技普及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园艺栽培、畜牧(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工艺规范、乡村生态文明等科技开发和技术转化;面向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农民、农民工等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经济作物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面向农民、农民工、中小学生等开展农业科学普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