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2022-02-06专栏主持人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
■专栏主持人: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如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提出九大重点建设任务,推出100条重点举措,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资源要素集聚不断加快、协同发展效能持续增强。如何更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优势是业界和学界持续关注的重点话题。
本期专栏的四篇文章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建设任务,着眼于跨境区域协调政策实践、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及全球价值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关键性问题,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效、挑战及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有孔边界”下的政策实践》一文引入“有孔边界”的理论,梳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政策并总结其实践经验。文章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政策分为规制政策、分配政策、再分配政策和构成性政策四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型政策实践的基本领域、领域间关系、权力结构及其执行机制和效果,并基于“有孔边界”理论阐释了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政策的深刻理解。文章据此进一步探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政策的完善和推行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一文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梳理国内重点城市的相关建设经验,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文章深入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从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生态三方面入手,总结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据此从推动关键领域创新、打造世界级平台、构建基础支撑体系三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效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与提升全球价值链能级研究》一文立足“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与提升全球价值链能级的现状,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枢纽的对策建议。文章从产业布局、城市协同、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机制对接和流通体系等六个方面的问题驱动研究,阐释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提升全球价值链能级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由此提出畅通产业循环、强化区域协同、激活创新生态、畅通要素流动、推动机制对接和增强联通功能的有效对策。
《“双循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一文介绍“双循环”背景下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路,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文章提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以“三个坚持”为抓手,包括坚持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坚持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文章基于此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建设中面临资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共享价值链未充分培育、区域工业化进程差异较大、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等挑战,从顶层设计、产业价值链升级、城市专业分工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本期专栏的四篇文章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不同发展任务,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政策制定及实践情况,深入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成效与不足,比较借鉴国际湾区和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及政策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我们认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未来的研究在以下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环境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问题,以期丰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相关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