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驻川大院大所潜力 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
2022-02-06王晋
◆王晋
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结合四川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四川高质量发展是四川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拥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院所是四川的突出优势。据统计,至2019年末,四川省全省拥有各类科研院所297家,其中中央部门属50家,省级部门属113家,市州级部门属96家,县属22家,新型研发机构16家。全省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不含已转制科研院所)数量保持全国第4位,从业人员及研发人员总数居第2位,研发经费支出居第3位[1]。尤其是由于历史原因,四川集中了大量军工科研院所,这些院所具有雄厚的实力,在全国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军工科技资源是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源泉[2]。新中国成立以来,驻川军工科研院所为国防建设和四川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四川社会经济建设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充分挖掘利用驻川大院大所的独特资源优势,服务于四川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驻川大院大所在完成保军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院地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为四川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
驻川大院大所科研实力雄厚,通过对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促进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611所设计的翼龙系列无人机系统,就是典型的军民深度融合模式,该模式吸纳优势民口企业参与,大力推动民参军。翼龙系列无人机涉及685项配套产品(包括机载成品、备件;标准件等材料;地面站配套产品;综保设备),涉及80余家供应商。其中,四川的配套供应商包括:161厂、174厂、205厂、783厂、电科10所、电科29所、赛狄、振芯、通博、万斯特、瑞途、成都三航等。通过院地融合,有效带动了四川省航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电科30所推动以中国网安为龙头,亚信安全、天融信、绿盟科技等一批国内领先网络安全企业落户成都,带动形成了有四川特色的网络安全科技和产业集群。
(二)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驻川的科研院所都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单位,集中了大批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库。据有关资料显示,至2019年末,中央驻川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占全省科研院所总量的86.5%[4]。如中物院,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目前在职职工2.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8000余人。再如中国网安(以电科30所和33所为基础),有8300余人,其中成都有6000余人。核动力院,目前事业编制有4000人,从业人员1万人。这些科技人员虽然任职于军工系统中,但是可以通过成果转化、军地项目合作、科普宣教、人才培养等方式支援地方建设。甚至,有的科技人员通过人才流动转变了身份,直接到生产民品的企业工作。在某军民融合项目推进过程中,有院所的研发团队因公司上市等原因,就脱离了原来的科研单位,成为民品公司的研发人员,直接支持了四川的产业发展。
(三)开展院地交流合作
为配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驻川大院大所积极进行院地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开展文化教育合作,促进人才交流。如人才交流培养方面,核动力院与川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沟通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核动力院向川大推荐4名兼职教授,围绕国家在核科学领域的重大需求联合申请教育部工程博士指标;四川大学以双方科研合作为基础,派送博士、硕士研究生来核动力院进行课题研究;四川大学鼓励优秀应届博士研究生进站核动力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全职博士后身份开展科研攻关等。中物院与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常态化人才挂职交流机制,2020年7人在四川各个厅挂职,3人在绵阳市挂职。文化教育合作方面,核动力院与成华区签订科普宣教战略合作协议,在夹江基地挂牌四川省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核西物院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在2000年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后根据教育部要求与大学脱钩),目前在校学生达1.7万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驻川大院大所为四川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相对于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对有限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得到挖掘,甚至出现了科技成果和人才不断流失到东部沿海地区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军工体制、政府政策、平台建设、产业配套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值得高度关注。
(一)军工体制方面
首先,军工系统的垂直管理与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冲突。军工系统管理“条”“块”分割,驻川的大院大所大都又只是二级单位,受北京总部管理,不利于与地方的合作。四川地方政府与军工单位对接存在较大障碍。驻川大院大所面临重大决策时,需要请示上级总部,无法独立作出决定,而军工系统有自己的管理机制,军地合作往往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协调,沟通难度较大,双方交流合作的制度性成本较高。其次,军工单位的“保军”任务与地方发展经济的目标存在一定矛盾。作为军工单位,军品的研发和生产才是首要任务,这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诉求是不一致的。在调研中,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反映,现在的军品任务很重,很多科研人员没有精力去做成果转化,而且科研单位的成果与市场要求的产品差距很大,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甚至认为,如果不能真正面向市场需求来开发,科研成果从本质上就不具备转化条件。
(二)政府政策方面
根据课题组调研了解的情况,驻川大院大所均表示,四川各级地方政府对其在四川的科研生产及各项工作予以了充分配合和支持,保障了其顺利运行,支援了国防建设。但同时也反映,在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对重点项目和科研人才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1.政策的精准性不够。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政策有利于政策落地实施,很好地发挥政策效用。但调研中不少科研单位反映,尽管政府制定了不少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才的扶持奖励政策,但对于军工系统的针对性不强,对大院大所的兼容性较差。加之有些院所所属的军工集团对地方的政策也不关心、不认可,同时,地方政策宣传也不到位,信息不对称,导致地方的优惠政策并不能真正覆盖到军工院所。人才政策方面,对科研人才的激励不足。在调研中,有科研院所反映省上、市上虽然有“蓉漂计划”等激励政策,但这些政策所面向都是很高层次的人才,对于科研单位引进的博士、硕士没有相应的激励,没有形成博士聚集效应。此外,对于科研院所子女就学、住房、个税减免等方面也离科研人员的预期有差距。这些导致科研院所一部分科研人员流失,在调研中,某院所表示,2020年该单位科研人员流失了三十多个,关键还是工作了5到10年的中坚力量。2021年年初又走了几个。该单位表示对于一个有1700人技术力量的单位(硕士以上1000人),流失三十多人就不少了。
2.政策的稳定性较差。政策的稳定有利于为各类单位和市场主体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确定的规制环境,而政策的多变和随意性会导致政策对象缺乏稳定感、安全感。尽管各级政府总体是支持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给予了不少相对宽松的优惠政策,但部分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如在调研中,有大院大所的科研骨干反映,国家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员工持股问题为例,国家有段时期是支持的,但后来又清理了多次,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政策扶持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不少军工院所反映,政府对需要长期投入、持续投入的项目往往不感兴趣,但实际上不少科研项目的研发需要较长的周期,短期内是很难有市场回报的。
3.对重点项目支持力度不足。对科研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和配套,尤其是协助驻川科研院所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落地四川,对提升其科研能力、提高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地方的发展也大有裨益。为此,不少省市都不惜重金全力支持当地科研院所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四川虽然也会为大院大所申报重点项目提供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有些省份的支持力度还是较弱。在调研中,不少大院大所反映,相对于沿海地区甚至中部地区,四川对国家重大项目或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其争取重点项目时较为被动。
(三)地方产业的配套方面
科研院所进行成果转化,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地的产业配套是否完善,能否支撑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的转化。根据调研,院所普遍反映,四川的配套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相对于沿海,四川企业实力较弱,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参与研发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长期投入。就算与科研单位合作,也是希望短期能见到效益。而沿海企业积极性很高,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科研单位合作。这导致不少科研单位不愿意把成果放在四川转化,宁愿舍近求远与沿海企业合作,在沿海城市进行转化。
(四)平台问题
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平台,通过平台发布军地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强军民两用技术、产品通用标准等方面的协同。科研院所有科研任务,对市场不敏感。市场在哪里?怎么去拓展市场?这些都是需要回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要创新发展,也需要科研成果支撑,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对接双方需求。目前,四川建立了一些军民供需平台,如绵阳成立的国家军民两用中心。但存在一定问题:一则是数量比较少,涵盖领域不广,覆盖面不宽;二则是已有的平台,由于保密等原因,运行效果不佳。在调研中,某院所就反映,由于单位的性质,接触面就很窄,不知科研成果的市场在哪里,有时漫天寻找,但可能结果就在隔壁。另一院所提到,他们激光技术可用于飞机上打孔这一市场价值,就是一次偶然机会由领导坐在一起聊天聊出来的。很多时候,还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但这种毕竟数量有限,建立和完善平台势在必行。
三、对策建议
针对科研院在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调研中大院大所反映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实行重大产业链链长制
依据国家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在对驻川大院大所技术优势和人才力量充分研判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梳理出3~4条四川重大优势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重大产业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驻川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能进入第一方阵的优势产业。如无人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可依托611所组建无人机与通用航空重大产业链。重大产业链实行链长制,由一名副省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担任一个重大产业链的链长。一个重大产业链重点依托1~2个大院大所,由担任链长的副省长负责组织对接。链长组织制定该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对接相关院所和关联企业,并组织实施。
(二)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
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直接关系到驻川科研院所在全国的影响力,关系到其未来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四川相关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四川省应高度重视,对四川产业发展可能有重大利好的项目,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政策,将资源相对集中,为大院大所争取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提供大力支持,保障其配套资金。
(三)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精准度和稳定性
对涉及大院大所的相关政策,如科研规划、项目申报等,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科研院所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征求重点科研院所的意见。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政策,对重点院所减少项目申报层级,优化项目管理程序,优化承担的自筹经费项目的管理,放宽对经费构成、经费调整的审查,提高效率。同时,提高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减少政策随意性,给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以确定的预期。
(四)完善科研人才激励机制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建设,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科研人员解决现实生活困难,加大对在艰苦地区从事重大科技工作的人才保障,对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在个税优惠、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科研人员保留并增加一定名额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提高其在川工作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
(五)完善平台建设
尽管目前已建了一些军地信息平台,但覆盖面有限,也不够完善,运行效果有待提升。一方面,提高覆盖面,针对一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搭建军地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平台进行完善,提高运行效率。针对有院所基于保密因素不愿意发布信息的情况,可运用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保密管理。科研院所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成果推介、发布,就技术上的突破向公众发布;民品企业可以就市场的技术需求,发布相关信息;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关注督促,对相关成果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监管。此外,科研院所之间,也可以通过平台交流经验,互通信息,进行跨集团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