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动四川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2-02-06课题组

决策咨询 2022年2期
关键词:氢能氢气燃料电池

◆课题组

氢能具有来源广泛、安全可控、高效灵活、低碳环保等优势,被认为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载体。发展氢能产业是提高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革命、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备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氢能发展前景广阔。一是水能资源丰沛,水电装机量和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在川西北和攀西地区还蕴含着丰富的风光资源,可与其它可再生能源协同互补生产氢能,提升减排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二是矿藏资源丰富,天然气、钒、钛、锂等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名第一,为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三是化工类行业副产品制氢来源丰富,炼化、氯碱、合成氨等工业基础扎实,副产品制氢技术发展潜力巨大。此外,省内现有从事氢能产业的企业及科研院所超过100家,覆盖从上游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检测,到下游燃料电池及整车研发制造等主要环节,在西部地区第一个建成加氢站、开通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初步形成示范效应。

省委在第十一届十次全会中明确对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做出指导与规划部署,提出“应积极发展氢能产业,统筹推进氢能安全生产和‘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开展氢能运营试点示范,丰富应用场景,建设全国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支持成都打造‘绿氢之都’、攀枝花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氢能发展将有助于四川省加快形成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格局,推动省委关于打造成渝制造业高地的战略部署落地,助力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尽管氢能在开发利用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但四川省氢能产业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核心技术尚不成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电池堆及发电系统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加氢站用氢气压缩机、高压储氢系统等关键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多依赖进口,尚未实现自主化生产,成本较高,仍处于攻关期,技术攻关的合力没有充分汇聚;氢气品质高精度检测装备和氢气泄露高灵敏度测试仪器等仍然欠缺,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发展成熟度偏低;加氢站投资建设成本高,建站周期长,短期收益低、商业运营模式不成熟,且建站规划、立项、审批流程复杂且缺乏统一的指导意见,协调难度大,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相对滞后。

(二)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应用示范亟待加强

氢能产业链条有缺位,缺少交换膜、空压机、循环泵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中下游企业数量偏少且规模较小,氢燃料电池相关检测、测试试验单位供给不足;产业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因产业链配套薄弱及地方资金不足等问题,氢能项目示范及产业培育发展困难;应用示范场景较为单一,多以燃料电池公交车为主,且数量有限,与京津冀、上海、广东等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有较大差距,在电力、工业、医疗等领域尚未形成示范应用效应;受性能、购置和运营成本等影响,短期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电动汽车、传统燃料汽车相比没有显著优势,推广应用面临较大挑战。

(三)产业标准体系需健全,政策配套有待完善

氢能涉及产业链条长,技术精细的特点,缺少完整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特别是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加氢枪、加氢站的标准以及电动汽车发动机、空气压缩机、车载氢系统等关键部件标准尚不完善,氢气分析和计量方法也有许多缺陷;产业经济性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相关政策落地性不够,导致氢能产业有效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且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引起的经济下行压力,企业往往面临资金和市场双重压力,出现债务链状况,融资难、生存难;此外,氢能产业产品生产、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安全技术体系仍有较大缺口,安全管理措施及应急预案亟待完善。

为积极发挥氢能正向效益的同时,有效应对其创新和产业化推广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发展符合四川发展定位的氢能产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早日实现,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结合省情实际,探索氢能研发创新

1.加大创新要素有效供给,突破技术产业化瓶颈。整合优化科技、发改、生态环境、经信等多个部门既有的创新要素政策支持,布局一批重点研发专项项目,扎实开展核心材料和过程机理等基础研究,核心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储能及终端应用系统集成研发,重点围绕长寿命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催化剂、双极板、电极板、密封件、燃料电池发动机、空压机组件、氢气再循环泵、碳纸产品等“卡脖子”环节实施攻坚工程,提升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投入生产,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2.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产、学、研合作,逐步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既有资源,通过联合共建氢能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针对制、储、运氢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材料以及制造装备短板,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技术攻坚,形成从基础科学到关键技术研发,再到系统集成,最终示范应用的全链条,有效推动氢能科研成果产业化。

3.统筹氢能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考虑区域资源异质特征,合理布局氢源企业和加氢站点的建设,充分利用既有油气基础设施,配套规划输氢管网设计,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解决氢能输运卡点和堵点问题。

(二)精准补链强链,推广技术应用与示范

1.强化氢能龙头企业牵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包括成都郫都区东方氢能产业园、德阳氢能综合智慧园区等,推动氢能产业核心技术企业落户,紧盯国内领先的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材料企业,大力招引聚集;引导省内现有骨干企业参与氢能产业配套,发挥其在储氢系统、管路、控制器、阀门等零配件生产制造优势,促进与氢燃料电池车配套生产,避免出现技术重复研发、企业盲目分散投资、市场无序竞争现象发生,不断优化产业路径,打造高端价值产业链,推动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2.构建氢能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氢能应用示范标杆。依托“成渝氢走廊”,带动内江、资阳、自贡等沿线城市氢能应用,着力营造产业、城市、环境相互支撑的氢能产业生态圈,推进以氢能为核心产业的“氢能小镇”率先发展;以“产城互促”“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为引导,推动成都打造“绿氢之都”、攀枝花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布局规划上游制氢,中游系统开发,下游场景应用的氢能产业示范区,完善区域内氢能企业总部、金融、商贸会展、体验展示等综合配套功能建设,探索构建区域间技术交叉、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错位发展格局,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3.拓展应用示范场景,促进氢能产业多元化推广应用。依托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以及重大技术平台,构建氢能深度脱碳机会清单,多场景开展氢能示范应用,积极探索氢能在化工、钢铁、电力、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试点建设氢、油、气、电综合能源站,提供停车、公共卫生、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鼓励氢能与油气管网及热网等互联互通,在现有加油、加气站中布局加氢装置,推动电、气、热、氢等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及综合利用,探索氢能热电联供应用于产业园区、政府办公楼、学校、体育场馆、景区等,实践生产生活能源绿色转型。

(三)优化管理体系和政策机制设计,营造良好产业环境

1.构建统一高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引导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通过以企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全力引进氢能上下游关联企业落户省内,形成聚集化的虹吸效应;对氢气制储运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以及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等研发和示范应用给予一定的补贴、税收优惠和审批支持,通过绿色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采用杠杆租赁融资方式,为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企业和配套相关企业提供优惠融资贷款和资金担保,对氢能下游整车企业,可采取项目包干、以油养氢、平台租赁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更多主体投入氢燃料汽车,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健全氢能检测管理服务体系,保障全产业链高效运行。依托政府与龙头企业,瞄准氢能产业检验检测国家级和国际认证机构,吸引至省内共同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检测平台,形成全面系统的计量、检测、认证,及产品售后服务标准体系,打通交通、工业多场景应用标准,引导产业集聚,确保产业链高效运行;建立健全氢气制备、储运安全管理办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及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安全监管机制,着力解决能源输运安全问题,保障氢能全环节的安全使用。

3.加快建立氢能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带动技术转化。鼓励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参与氢能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产学研用衔接以及跨领域标准制定机构的协同,形成一体化的标准制定模式,重点加强氢气制储运加、燃料电池技术、能效标准体系建设,打破制约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准入壁垒,以标准促进技术转化,带动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氢能氢气燃料电池
低碳氢在炼油行业具有巨大潜力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氢能“竞速”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燃料电池题解法分析
试驾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后的六个疑问?
燃料电池的维护与保养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Hyundai公司的iX35燃料电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