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需平衡的高校会计学专业改革研究

2022-02-06罗瑶琦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会计学培养目标应用型

□罗瑶琦

(山西能源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1 引言

为了应对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提高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1]。由此,地方本科院校拉开了应用型转变的序幕。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2]。在这如火如荼的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因为其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特点也自然“身处其中”。会计学专业带着改革的使命感,虽然收获了转型改革成功的喜悦,但也经历了改革挫折的烦恼。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仍然是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课题。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定位

2020年我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毕业生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共计3 186.85万人,其中博士生数64.88万人,占本科以上学历教育人数的2.04%[3]。这些数据表明博士生人数占本科以上学历人数约为2%左右。国家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和结构反映了我国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社会需求。从我国目前的就业市场现状出发,大约98%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就业去向是理论研究之外的领域。这些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需要的都是应用型人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的判断,未来90%的高校都应该转向应用型。如果这是我国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本科院校中的各个专业,自然也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专业的特点找准专业定位。具体到会计学专业,根据其特点和其社会需求应该属于应用型专业。

2.1 专业特点决定了会计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

会计学专业是以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经济法、税法等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应用学科。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会计学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契合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复合性会计人才。

2.2 社会需求决定了会计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

会计作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必备岗位,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会计学专业本硕毕业生既可以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也可以在会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从事查账验证、资产评估、税务代理、管理咨询等工作。虽然这些单位的性质各种各样,但是对会计学专业人员的要求基本一致,需要会计学之专业人员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一社会需求决定了会计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侧重于实务操作。

3 会计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了创纪录的53.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不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然而,教育部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并没有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追根溯源,社会需求与院校培养不匹配是其主要原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简单的需求角度出发人才培养就如同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如果经过几年的学习,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耗费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才需求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职业规划等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以便与社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3.1 会计学专业的宏观社会需求

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根据现有的社会需求和预测未来的社会需求把握会计学方向的招生规模和具体的会计学专业招生结构,比如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财政部发布的《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了构建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主要任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指明了方向。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是从事会计工作或履行会计相关岗位职责应具备的能力和要求的组合,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以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会计职业特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会计人才分别构建能力框架,强化对会计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推动各级各类会计人才适应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4]。

3.1.1 信息技术影响会计学专业社会需求的规模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使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再进一步升级到会计智能化,不仅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然而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社会层面对从事简单重复性会计核算工作的低端岗位会计人员的需求会减少。传统的社会整体会计人员结构是金字塔型结构,从事会计基础工作的会计人员处于金字塔的底部,这部分人员的占比非常高。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为会计工作的工具,必然使这部分人的社会需求大量减少。针对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靠前发力,及时把握动向,避免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3.1.2 社会发展影响会计学专业社会需求的结构

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是为了满足决策需要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的数据。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决策风险提供了保障。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虽然借助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给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汹涌而来的信息也令人无所适从,以非专业的能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变得非常困难。其结果是以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为己任的会计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会增加,只不过这部分社会需求面对的不是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而是能够对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处理,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的高端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这也正是社会整体会计人员结构从金字塔型结构向正五边形结构转变的主要原因,也是财政部2010—2020年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力争使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 ∶40 ∶50的重要依据[5]。国家对社会整体会计人员结构的规划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调整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避免供给与需求脱节。

3.1.3 数字化转型影响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质量

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会计理论、会计职能、会计组织方式、会计工具手段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深入应用新技术,推动会计、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也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加强会计数据相关标准建设,推动会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这些对于会计人员真切的社会需求本质上是对高端、中端、低端各个层面岗位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为了适应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需求,各个层面岗位的会计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会计信息化能力。面对数字化转型社会需求,会计学专业只有培养紧跟数字化转型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才能应对国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挑战。

3.2 会计学专业的微观社会需求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同专业的学生来说,面对需求实际上存在着竞争就业岗位尤其是高端就业岗位的现实问题。为了提高就业岗位竞争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确立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

经验表明,会计学专业的需求者更加喜欢工作责任心强、勤奋好学、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这些评价化作社会需求的微观指标本质上就是职业道德、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个人的综合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在职业道德方面。社会已经对诚实、守法、团结合作、工作责任心强、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等从业品质达成了共识。由于会计人员遵守会计法规,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对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至关重要,因此,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还有更高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是能否尽快上手顺利进入工作状态的前提条件,也是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重要基础。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自然是社会需求对会计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在个人的综合理论知识方面。会计职业涉及跨学科的理论知识。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比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只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仅掌握这些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所需,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理论和法律知识,比如投资学、金融学、会计法规、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经济方面的法律等。甚至就职后还需要了解所在单位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行业知识。所以,会计从业人员若具有广泛的综合理论知识,就会在就业竞争中更有优势。

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一看就会一做就废,说的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在业界,与会计学专业有关的工作都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比如,会计核算工作、资产评估工作、审计咨询工作。无论理论知识多么丰富,如果只会纸上谈兵,那么在业界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与会计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属于经济工作范畴,而经济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与会计学专业有关的工作面临与许多相关部门打交道的问题。比如,在企业内部,会计部门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部门密切关联;在企业外部,会与银行、税务、工商、供应商、销售商等部门存在经济业务往来。如此会计人员与人的沟通、交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4 会计学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分析

4.1 改革期望达到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直接就业或者继续深造。通过2020年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学生情况数据可以看出,本科以上学历的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直接就业,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就业后通过个人的努力可能会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入职高端岗位。基础岗位和高端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培养目标上需要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培养原则,不仅需要提高学生初次入职会计相关基础工作岗位应有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未来可能入职高端岗位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

对于初次入职的会计专业从业者,聘用单位安排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实践操作能力。从业者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练处理日常经济业务,举一反三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五花八门的实际问题。会计学专业改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目标需要与社会需求接轨。社会需求就是会计学专业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所以会计学专业通过改革期望达到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初次入职会计相关基础工作岗位应有的实践操作能力。

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高端岗位对从业者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甚至参与决策能力和用人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建立在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所以,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也应该有这部分理论知识的考虑。

4.2 会计学专业改革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会计学专业虽然也借助其应用型属性走上了改革之路,但是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学专业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效。

4.2.1 会计学专业改革缺乏主观能动性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作为应用型专业,会计学专业没有停止改革的脚步,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也已达成共识,但是由于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院校内部各个部门的联动、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是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哪一个方面存在问题都会影响到会计学专业改革的成效,这就使得会计学专业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遇到困难退缩放弃的心理降低了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改革的蓝图只是写在纸上、停在嘴上抑或仅仅是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4.2.2 会计学专业教学体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课程体系不仅仅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载体,更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保障。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背景下,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也在尽力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但是从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体制来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还是以传统的理论知识结构为主。首先,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的课时比例还是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其次,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实践实训的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还是存在距离;再次,教学方法还是相对比较单一,没有摆脱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局面。

4.2.3 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于数字化转型的社会需求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当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样也对财务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财务共享、云计算等等数字技术都在逐渐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然而,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即使会计核算实训课程利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了会计核算实训,也仅仅属于会计电算化范畴,距离数字化转型甚远。其结果是学生们没有切实感受到数字化与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4.2.4 教师招聘和考核缺乏对业界从业经历的要求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要想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顺利接轨,什么样的教师是院校需要的?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满足应用型需要。具体而言,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具有业界从业经历,或者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对于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缺一不可。

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应用型专业包括顶岗实习比较困难的会计学专业大都存在实践实训不足、偏重理论教学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都比较欠缺,会计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也不例外,基本都是“学术型”。这一局面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或应用型专业招聘的教师都是缺乏真正具有从业经历或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学历人才,那么这类“学术型”教师又怎么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呢?即使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双师型”教师虽然在理论知识和考试能力上应该是合格的,但是如果没有从业经历或者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来说也是有欠缺的。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在招聘教师时还是以追求高学历和高级职称为主,很少对是否具有业界从业经历或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要求,在对教师考核时也没有业界从业经历这一要求。即使是招聘来的“双师型”教师也基本上是以是否具有行业证书为标准,比如需要具有注册会计师证书。要知道获取了注册会计师证书不一定具有业界从业经历或者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师招聘和考核标准必然会使应用型专业培养目标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4.2.5 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环节流于形式

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入职后顺利进入工作状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是缺乏顶岗实习合作单位,企业单位缺乏协同动力,顶岗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缺乏协同动力。相比工科学生实习可以给企业带来廉价劳动力的好处,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实习涉及经济业务事项、商业秘密、会计信息等泄露风险,加之每个会计岗位工作存在职业分工、工作权限和财务风险等问题,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从收益、成本和风险出发都不希望企业以外的人员参与到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流于形式,为了达到院校的实习考核要求,往往是找一个自己能找到的非会计专业岗位实习,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实习,只是找一个单位盖个章而已。

5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改革思路

反思、完善、再反思、再完善的不断循环过程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手段。在一次次的反思、完善中进步,在一次次的反思完善中趋向成熟。分析并找出会计学专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付诸行动,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会计学专业改革制定的教育培养目标,以便与社会需求顺利接轨。

5.1 引育真抓实干的领军者

悠悠万事,用人为大。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领军人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会计学专业改革行稳致远,需要与时俱进、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真抓实干的领军人物。

首先,会计学专业改革需要有理想、有担当的领军者。改革必然存在着风险和难度,面对会计学专业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退缩、放缓,甚至停下脚步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此时能够带领大家过滩涉险的“领头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面对会计学专业改革需要,会计学专业的领军者既是指挥者和组织者,也是推动者和参与者,必须担起改革的责任,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擅于创新,坚持从全局出发,保持会计学专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推进会计学专业改革实现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顺利接轨的目标。

其次,会计学专业改革需要有能力的领军者。会计学专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能力导向出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会计学专业的领军者,不仅需要具备应有的家国情怀,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以便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最后,会计学专业改革需要真抓实干的领军者。会计学专业改革的红利不会自动生成。如果没有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精神,会计学专业改革的前景再美好,其教育培养目标都不可能很好地实现。所以,作为会计学专业的领军者需要具备真抓实干、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会计学专业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创造实实在在的会计学专业改革业绩。

5.2 改革教师招聘和考核标准

在会计学专业改革中,教师是具有改革主体地位的践行者,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应该与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会计学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毫无疑问,学历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教师必备的条件,学历至少表明具备了相应的理论水平。同样,“双师型”教师具有行业证书也是相关能力的证明。然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教师而言,仅仅具有高学历是不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对于会计学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教师招聘中增加业界从业经历条件,使得招聘来的教师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客观审视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对于院校原有“学术型”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短板,多渠道、多手段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比如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通过奖励和处罚的考核标准,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的专业,相关的理论和法规都会随着经济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会计学专业的从业者需要及时跟踪政策、法规的变化。为此,会计学专业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5.3 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会计学专业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新技术革命的会计学科专业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其课程目标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关键是如何以业财融合、数字智能为导向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改革实现会计学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5.3.1 顺应数字化转型的社会需求,提高会计理论教学质量

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淘汰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会计学专业也不例外,以会计知识体系为导向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要顺应数据时代发展,不断提高会计理论教学质量,满足应有的社会需求。首先,针对课程的设置,通过分析研究专业课程设置,打造有利于提高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的“金课”,淘汰陈旧的“水课”。具体而言,可以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内容的比重,促进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次,针对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项目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将专业理论课程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实务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5.3.2 以应用型会计人才为导向,构建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体系

实践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既要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通过会计实践实训教学获取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需要构建起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具体包括: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布置真题练习。通过大量的真题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下一步的模拟实训奠定基础;为会计学专业中的所有应用型课程设置配套的模拟实训课程,帮助学生获取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课赛融合,组织专业技能比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求的实训基地,实习是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5.3.3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比例

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属性决定了本专业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获取实践操作能力缺一不可。理论知识水平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不断提升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够进一步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在会计学专业教学安排中,二者缺一不可。为了防止重理论轻实践问题,需要确定理论知识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比例。从定性的角度讲,理论知识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比例就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为标准;从量化的角度看,由于会计学专业中的应用型课程内容不同,具体的比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值,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是4 ∶6到6 ∶4之间的一个区间范围。

6 结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应用型专业,通过改革向应用型教育模式转换是顺应社会需求的时代呼唤,是未来绝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趋势。既然会计学专业转型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么就应该从供需双方综合考虑如何转、怎么转的问题。

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其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具有明确的应用型属性;其二,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会计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评价趋于综合性与多面性;其三,会计学专业的改革目标与现实之间尚存在较大距离,也意味着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其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改革需要从领军人才引育、师资招考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综合推进,多管齐下方能见到成效。

猜你喜欢

会计学培养目标应用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