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立功运动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2-02-06邢智波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功功劳劳模

□邢智波,郭 菁

(1.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泛开展了立功运动,它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一个创举,是形象深刻的劳动教育。深入研究立功运动中培育、塑造和宣传劳模典范的成功经验,凝练其背后的劳动育人理念,对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 解放战争时期立功运动的主要经验

立功运动由新四军第一师第二团首创。为了改造国民党战俘的思想,提高官兵素质,鼓舞战斗士气,该团决定在各连普遍建立“三证”制度,即“功劳证”“功劳簿”“功劳状”,并作出了《关于开展功劳运动的决定》。紧接着,《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广泛开展立功运动》短评和《再论立功运动》的社论,号召全解放区党政军民“热烈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竞赛”[1],建立更多与更大的功劳,立功运动从此形成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一大创新,立功运动贯穿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并形成了三条主要经验。

1.1 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丰富多样、事迹突出的英雄模范

立功运动中,开展了对全体党员进行立功运动的教育,使全体党员了解了立功运动的内容、意义,反复强调了什么是立功、为什么立功、为谁立功、如何立功等基本问题,且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具体的要求。对英模要求“有了功劳不骄傲,功劳上面加功劳”;对党员要求“党员做模范,立功打先锋”;对新解放战士要求“功劳看以后,以后建功劳”;对犯过错误者要求“将功折罪,立功赎过”;对无信心者要求“没有功劳有苦劳,苦劳上面建功劳”或“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对各行各业提出“行行出状元,人人可立功”或“人人立功,事事立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全党同志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争先,“从而形成了一个群众人人关心、人人参加、人人立功劳的震天撼地、旋动乾坤的群众运动”[2]。在各部门中涌现了一大批争功立功的劳动模范,使劳模树立具有丰富多彩,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点,促进了立功运动的顺利开展。

1.2 制定立功制度,树立目的明确、评选规范的功臣标准

立功运动从立功的发动,报功、评功、记功、奖功、贺功、追功及立功的报道等各个环节,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完备易行的规章制度,确保了劳模树立的目的明确性和评选的规范性。为了做到报功迅速真实,评功及时公正,各部队对什么功由谁评等一整套程序作了规定。并且建立了奖状、证书、奖章、喜报、锦旗等一套显示功勋的文书证章标志。有的单位还对如何开好庆功大会的仪式程序都作了具体设计和规定。立功运动在调动劳动积极性,激发劳动热情,提高部队作战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战斗的胜利。立功运动成为夺取战争胜利,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力武器,开创了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3 组织宣传号召,形成积极主动、持续性强的立功进步热潮

立功运动十分重视在劳模选树后对广大指战员的宣传,提出了一系列的宣传口号和标语,号召大家向劳模学习,并且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的奖功、庆功、报功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指战员的荣誉感,促进了部队立功运动的深入发展,增强了向劳模学习的持续性和持久性。一九四六年十月,新四军第一师第二团团政治处编写的《关于功劳运动部队讲话要点》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符合战术特点的宣传口号:“有功报功,论功行赏,赏罚严明”,“功劳簿上留名字,荣祖耀宗传百世”,“没有功劳有苦劳,有了功劳还要苦劳”,“人民功臣,个个尊敬”,“有了功劳不骄傲,功劳上面加功劳”。各部队的庆功大会都开得热烈隆重,声势浩大;向功臣家属及地方政府发放报功喜报或匾额;向功臣发放有“自卫立功,全家光荣”等加盖木刻图案标语的信封,极大地激发了指战员的荣誉感,促进了部队立功运动的深入持久发展。

2 立功运动的本质是形象深刻的思政教育

立功运动是弘扬英雄精神的有效形式,其本质上是形象深刻的思政教育。在解放战争年代不仅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模形象,而且极大地激励并鼓舞了革命战士学习英模精神发挥英模力量的热情,使立功运动成为了我军劳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2.1 发挥了英模的作用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国民党破坏国共停战协定,以数十万大军进犯我党苏皖解放区。我军在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远远落后敌军的情况下,英勇作战,从七八月的苏中战役中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光辉胜利。但我军也损失惨重,以新四军第一师第二团为例,全团伤亡近1/3,其中班级以上干部伤亡近1/5,党员伤亡近1/3,而新补充的俘虏兵又深受国民党毒化,全团思想波动很大。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新一波的攻势,为鼓舞我军士气,该团首先做出了《关于开展立功运动的决定》。该团战士为争做劳模积极立功,纷纷学习劳模使部队士气大增,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随后,立功运动很快在全党掀起了热潮,各团各营开展不同规模的奖功大会,《关于开展立功运动的指示》和《立功运动暂行条例》的出台更是将立功运动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在全军推广。《解放日报》在发表的短评《广泛开展立功运动》和之后的社论《再论立功运动》中,更是将立功运动推向了全解放区的军民生产和土地改革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竞赛”风尚。

2.2 塑造了英模的形象

立功运动开展之始,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二团,有一个在宣家堡战斗中“解放”过来的新战士刘友三,通过对其进行思想再教育,他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个月后,刘友三在李家宝战役中英勇战斗,成功缴获敌人步枪4支。他大胆向连队指导员提出:“请把我的功劳记下来!”为了选举战斗英雄、战斗模范,连队建立了《功劳簿》,把战士的立功表现及时记录在上面,提出了“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的口号。刘友三在全团受到了表彰,得到了周围战友的赞扬和模仿,受到鼓舞的刘友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心。立功运动受到战士们的广泛欢迎,激励了部队战斗意志,在我军中树立了一大批的光辉劳模形象。这些劳模战场上浴血奋战,发挥了英勇的革命精神,强有力的推动了革命进程。

2.3 成为我军英模教育的重要形式

正如社论《再论开展立功运动》所指出的:“立功运动普遍地进行,显然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争取胜利的有效工具和很大的推动力量。”[3]80“立功运动”对于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改革开放后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3 解放战争时期立功运动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一种创新形式,在“立功运动”中形成的记功、评功、奖功、庆功的方法和制度以及树立劳模、规范标准、宣传号召的做法和经验,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1 强化劳动教育宣传,营造崇尚劳动氛围

“立功运动”的成功创建与迅速推广与我军的宣传、号召、动员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境界的培养更是需要营造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热爱劳动的氛围中深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4],开展劳动实践、劳动锻炼,寓学习、教育、生活于一体,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首先,在宣传内容上,高校应结合专业教育特色和院校办学理念,与课程思政和技能竞赛等有机结合,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充分利用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也可以挖掘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作为劳动课程的鲜活案例,通过现身说法使先进典型在学生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其次,在宣传途径上,高校可以利用主题团日、社团活动、班会、道德讲堂等,开展形式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在校外依托乡村教育实习基地和产教融合创新园,有序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调研活动、志愿帮扶和“三下乡”活动。

最后,在宣传载体上,依托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型载体,宣传学生身边“劳动之星”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影响力,让学生感到优秀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从而积极向优秀靠拢,自觉践行劳动精神。还可以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以文化展板、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等形式全景展现先进典型事迹,弘扬“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唯物史观,增强学生的劳动认同感,使劳动教育延伸到学校育人不同载体、各个角落。

3.2 拓展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立功运动”中重视“两个结合”(与本单位的作战和工作任务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的做法和经验[3]80,凸显了开展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力求与参与者特点相适应。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把握也必须立足于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才能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劳动热情,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首先,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依据专业特色,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劳动+专业”融合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使劳动教育真正有课程载体。劳动课不是教条式、灌输式的理论讲授,也不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的形式主义。高校的专业设置包含不同类别和领域,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专业领域所蕴含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打破“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壁垒,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并促进各类课程协调性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一是对劳动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优化设计,遵循劳动教育的育人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条件,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入学初期到毕业就业,全过程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二是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各学科专业课程、实训课程、跟岗实习与劳动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将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盐”充分挖掘,再将其均匀地洒在课程的各个角落,使学生不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又咸淡适宜、味美可口。

第二,劳动教育可以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但劳动精神更需要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培育。拓展劳动教育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5]。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课外劳动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在校获得的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且深化了学生的价值认同,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依据社会标准和市场需求联手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内涵。

3.3 建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劳动教育成效

“立功运动”以“迅速真实记功、及时公正评功、隆重庄严奖功、广泛热烈庆功”为工作制度,采取给个人颁发“功劳证”、所在连队颁发“功劳簿”、立功家庭颁发“功劳状”的具体工作方法。高校也可根据不同院系和专业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将劳动课程、劳动项目、劳动效果纳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劳动内容的真实性,从而形成合理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在班级管理层面,将日常生活劳动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制定班级劳动公约,构建详实的量化考核细则,定期召开劳动班会,在班级中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只有在教室值日、宿舍卫生等细微之处着手,从生活的点滴中力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做,在生活中进行劳动锻炼,才能让热爱劳动蔚然成风。在系部管理层面,定期开展宿舍文化、寝室卫生评比,推选优秀和先进进行系部表扬,计入班级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比依据,并在网络平台上及时推送,也可进行网络评选等活动扩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从而增强劳动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在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常态化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来进行劳动观教育,从而形成崇尚劳动的风尚。

在学校管理层面,可以将其拓展为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的一部分,量化为学分计入学生的劳动课考试成绩。具体而言,可以分类设置不同的时长考核、量化考核办法,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或者和专业契合的劳动实践科目进行劳动锻炼。例如可以根据高校情况将志愿服务的时长设置为30~50小时不等,只要参加志愿服务且在“志愿汇”APP上打卡时长达到要求,即可认定劳动实践科目满分。

作为连队政治工作“三把钥匙”之一的立功运动,本质上是形象深刻的劳动教育,不仅发挥了劳模的作用,也塑造了劳模的形象。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且多元价值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全面把握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辩证分析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育人的智慧和力量,用立功运动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砥砺学生劳动意志,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立功功劳劳模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也说“功劳”与“苦劳”
马铃薯有功劳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新形势下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思考
儿在部队又立功
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谁的功劳大
我的功劳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