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莱西经验”的当代实践及其启示
——基于山东农村基层8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2022-02-06熊丽娟
□熊丽娟
(中共莱西市委党校 青岛农村干部学院,山东 莱西 266600)
“莱西经验”是在解决农村社会矛盾过程中创造的,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延伸至乡村社会治理各个领域而形成的一整套基层社会治理方案,是中国特色乡村社会治理的典范。它是由农民创造的,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国家力量支持推动而形成农村治理模式,在较长时期内为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石。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再次肯定了农村基层党建“莱西经验”,授予其参与人周明金“改革先锋奖”。回眸过去的三十多年,“莱西经验”成为千千万万个农村探索治理路径的借鉴方案和实践范本。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莱西经验”,促使乡村社会迈向现代化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莱西经验”当代实践及其启示,对于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当代“莱西经验”基层实践的主要成效、现实困境,进而探讨其深化拓展的路径和方向。
1 “莱西经验”实践创新的研究方法与案例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是在真实背景下研究当时的现象,追溯相互关联的各种事件,并找出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案例的选取标准主要以“莱西经验”为主线,注重其实践创新的成熟度和代表性,以求对其深化拓展脉络进行宏观把握和总结提炼。从中国知网数据查阅,以“莱西经验”“莱西会议”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总数不足20篇,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各地涌现出大量“莱西会议”再出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样本,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基层经验,提供大量鲜活素材,更凸显了对这一领域加强研究的迫切性。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宏观领域和学理层面,如刘贵丰、刘飞(2020)对“莱西经验”的内涵、历史地位、深远影响等的研究[1],魏丽莉(2019)对“莱西经验”精神实质、时代价值的研究等[2]。仅有少量文献以实证研究为主,他们的观察视域基本停留在单个区域或单独个案上,如杨瑞、刘明元(2020)以“莱西经验”为基础,对齐鲁振兴“崂山样板”的研究[3],刘文轩、王宇(2021)以“莱西经验”河头店样板为例,对统合视角下的合村并居进行探讨[4],曹斌(2021)以青岛东石洪海农作物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为例,探讨“莱西经验”富民之路等[5]。与现有研究成果不同,本文主要采取了多案例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对“莱西经验”当代实践进行动态描绘与分析,力求呈现鲜活的乡村政治、社会生活样本,反映农村实践的真实底色。为真实了解情况,除在“莱西经验”发源地驻村调研、直接观察、调研访谈、收集资料外,我们还在全省范围内留意收集相关资料,争取获得更有说服力的多源数据。同时,研究还采取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将“莱西经验”置于宏大变迁的时代框架之中,观察其深化拓展轨迹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概括和总结,以求全面把握“莱西经验”的创新做法,理清其内在关联性,为进一步强基固本打好基础。
1.2 案例数据来源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在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莱西会议”)。会议推广了莱西实践探索总结的“三配套”经验,即“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化整体功能;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启动内部活力;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6]。会后,中央组织部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对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出意见、作出部署。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莱西会议”解决了当时出现的“在农村要不要党支部领导”的问题,确立了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三十年风起潮涌,农村大地出现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党建、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乡风文明、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这些都为“莱西经验”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了增强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来源不仅局限于“莱西经验”发源地——山东省莱西市,我们还尝试在全山东省范围内寻找更多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农村基层实践创新案例。2020年10月,以“莱西会议”召开30周年为契机,山东省委组织部对山东基层的许多富于实效的经验做法和创新探索进行了认真总结梳理,整理出从全省农村创新案例中精选出的80个特色鲜明的典型案例,编成《“莱西会议”再出发——山东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案例选编》一书。该书收录的案例来自山东各地的市区县、镇街、村庄等不同层面,案例鲜活生动,概括了案例背景、主要做法、取得成效、经验启示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青岛“一统领三融合”创新实践、临沂“选配改革+专业化管理”、荣成“党建+信用”基层治理模式等80个山东省近年来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涌现出的实践典型和创新案例。本文的研究样本主要来源于此书,样本数共计80个。
2 乡村振兴背景下“莱西经验”实践创新的成效
农村党建形态、产业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农村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乡村振兴背景下“莱西经验”实践创新过程中需要考量: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面对组织形态日益多元化态势,单纯抓村级组织建设是否有效,如何强化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土地对农民的约束力不断降低,各种资源要素已打破村庄限制,在区域内甚至是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和集聚,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农村党组织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如何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上述80个典型样本案例,正好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可靠线索。基于此,本文将对选取样本进行认真归纳整理,从农村党建、产业经济、发展动因、治理模式等几个维度来探索,归纳总结“莱西经验”实践创新的主要成效和基本概况。
2.1 农村党建:基础地位与战斗堡垒不断夯实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求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7]从选取样本中可以观察到,山东各地以“莱西会议”再出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主攻方向,在大抓农村基层党建、建强战斗堡垒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抓好头雁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主心骨”,他们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着乡村发展进程。因此,抓好建强头雁队伍至关重要,山东各地围绕如何建强抓好这支队伍积极实践探索。例如:临沂把村党组织书记作为“整瘫治乱”的关键点和突破口,率先在山东省内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从退役军人、优秀机关干部、回乡创业企业家、其他乡土人才等群体中选配村党组织带头人,并探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建立“权、责、利”相统一、“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用“选配改革+专业化管理”来打造“一懂两爱”领头雁队伍;济南探索推行“头雁指数”量化评价、“全程监督”专业化管理、“以绩定奖”正向化激励、“递进培养”链条化储备“四大体系”,全面实施头雁队伍提升工程;济宁选聘优秀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党委“特约组织员”,解决该群体待遇低、晋升空间窄等问题;枣庄提出要实现“村村都有强书记”,由此出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1+X”制度,围绕建章立制、选拔任用、跟踪管理、激励保障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建强队伍;菏泽定陶创新选育管用机制、着力抓好“四大力量”建设,实现村级带头人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锻造过硬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由于国家号召和政策引领,各地在实践层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势。例如:威海市把标准化理念嵌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通过标准化引领、项目化推进、星级化运用,带动过硬支部建设;日照岚山区西辛村探索实施党员积分星级管理、全民党建网格管理、“三变改革”(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等举措来建强党支部,破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潍坊经济开发区前阙庄村以过硬党支部建设为抓手,突出发展和服务两个核心,实现小村庄的蝶变发展。
第三,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农村党员,是党联系农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和农业发展的进程及状况。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党员队伍的价值观念、就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基层党建质量是非常紧迫的课题。山东在实践探索中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管理产生出许多举措和方案。例如:滨州市高标准建设“十区四有”基层党校,全面实施共产党员“淬火工程”,推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制度化;淄博临淄区运用医学体检理念,将“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准细化量化为检测指标,以“党性体检”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这些举措取得初步成效。
2.2 产业经济:抱团发展与因地制宜共同推进
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8]从样本案例来看,山东各地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各异,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地理交通区位不同,村庄文化习俗有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关联产业。例如:临沂市临沭镇朱村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佳话,党支部深度挖掘这些红色资源,放大红色效应,助力经济腾飞;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盐碱地上创造了连续七年粮棉双高双产双贡献的奇迹,被周恩来总理树立为“全国棉区的一面红旗”,如今该村依托红色文化,搭建党员教育平台,强化支部引领,逐步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滨州市阳信县张扬村依托当地“鼓子秧歌”这一国家级“非遗”资源,以鼓子秧歌为载体,用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转型。
二是依托当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促进村庄产业发展。例如:青岛崂山王哥庄街道晓望村是“南茶北引”的重要发源地和青岛最大的茶叶专业村,通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做大做强茶叶品牌,带动了村庄产业振兴;济宁金乡县崔口村依靠大蒜产业走上富裕之路,形成了集大蒜科研、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烟台莱山区南水桃林村以“小樱桃”撬动“大产业”,拓展了采摘、自驾游、徒步旅行、溪谷小镇等项目;菏泽曹县五里墩村在奶牛养殖基础上,发展有机大棚蔬菜,开启电商和直播带货,带动周边1万多名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在盐碱地里开出“银香花”。
三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多类型新业态。例如:潍坊诸城常山村以“农科文旅”项目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生产园区、生活居住区、生态景区三区建设,不到3年让村庄发生质变;青岛西海岸王家台村放大滨海区位优势,大力整顿村庄环境,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长为“海滨旅游网红村”;烟台莱州小草沟村整合各类涉农惠农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政策和资金,打造乡村振兴“康乐小草沟”模式。
四是依托“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带动村庄发展。例如:济宁鱼台县孟楼村,打造特色电商产业园,拓宽本地特色产品销路;滨州市博兴县湾头村探索建构“党建+电商+草柳编+仓储物流”的经营新模式,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带动村庄传统产业发展,使村庄成为全国首批20个“淘宝村”之一。截至目前,湾头村的草柳编工艺品在淘宝网注册网店达811家,网上销售额突破4.6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超过60万元,真正实现电商抱团发展与集体增收的互动双赢。
2.3 发展动因:外部环境与内在需求双轮驱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发展和“莱西经验”实践创新的根本动因,我们对80个典型样本案例的相关背景进行了归纳整理,试图概括出主要发展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证分析。农村的实践创新与其外部环境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伴随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农村的治理和发展也悄然进入新阶段,其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离散运行的特质,致使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软化弱化、服务功能不优,制约和阻碍乡村振兴。从样本数据来源分析,部分样本的创新来自于农村出现的复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样本是现实问题倒逼改革的基层典型。例如:东营市东营区东庞新村直面穷脏乱,借镇政府开展国家级五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之机,决定逆流而上,打破原来6个村党支部单打独斗局面,构建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烟台福山区南庄村面对土地散、居住散、人心散,村民生活质量没有发生太大转变等棘手问题,开荒迁坟,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生态田园体项目,破解产业瓶颈,解决发展难题。这些解决基层现实难题的需要,赋予基层干部、组织和群众实践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并不都是被动的诉求。如为创新加强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青岛市将2019、2020年分别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破提升年”“深化提升年”,出台指导意见,探索推进“一统领三融合”,树立平台思维、强化融合理念,坚持抓镇促村、整镇推进、全域提升,其动因主要来自于解决农村现实难题和区域发展诉求,这些政府行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实践层面的创新。我们不否认,各级组织落实乡村振兴顶层规划、追求政绩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莱西经验”再创新的动因之一。
2.4 治理模式:多元形态与共治共享并行兼顾
在治理模式上,山东各地多以党建为引领,注重创新工作理念,挖掘整合相关资源,积极探寻共治共享的有效方法。有的从小网格做起,做实大治理,通过在农村推行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网络为载体、以服务为根本的“网络化”乡村治理新机制,搭建从村到巷全覆盖的网格平台,通过全面推行街巷党小组、党员街巷长、党员联系户等制度,配备专业化网格队伍,为群众帮办代办事务,调解民事纠纷,化解信访隐患,如东营利津“老刘调解”“风铃义警”“敲门小队”“书记夜谈”等乡村治理特色形态。有的依托阳光报告会制度,将党务、财务、事务和资金、资产、资源向群众“面对面”公开,倒逼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四议两公开”等议事制度的执行,让共话乡村振兴、共谋村庄发展成为主旋律,如德州平原县的阳光报告会制度。有的发挥党代表、志愿服务队作用,打通党群沟通服务主平台,形成一支力量植于农村、情感融于农民的服务团队,为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困难群众提供支援帮助。如聊城高唐县的“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临沂沂水县的“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等。有的以村民商定的村规民约、孝贤礼义文化等引导乡村治理,及时发现和宣传党员群众中的善行义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励引导群众对标看齐,走出村庄善治的路子。如枣庄峄城区阴平镇的“三个结合”,青岛莱西沟东村的“村规13条”,淄博淄川区赵瓦村用家风家训、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村庄治理。有的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将原有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如威海荣成东墩村利用谷牧同志100周年诞辰契机,对谷牧旧居进行整体修缮,打造红色展馆、石岛民俗馆、六艺展示馆,形成了一条集红色旅游、渔家小吃、滨海休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链。有的以“党建+信用”模式治村,推出“信用游”“信用医”“信用有价”“信用擂台”等,将农村党员量化积分管理与信用体系建设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信用考评、结果运用,让党组织在村庄管理上有了抓手。如威海荣成依托党建引领、信用支撑模式,把所有工作包装成志愿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志愿活动,形成治理合力。有的把乡镇党委建设摆在“抓乡促村”的首要位置,统筹各类组织各种资源,探索以镇带村、镇村互促、村兴民富的路子。例如:威海文登打造乡村服务、经济、治理“三个中心”,以强镇带动乡村振兴;青岛莱西马连庄镇探索建立“党组织+企业(市镇两级注资成立)+村集体(公司)+农户”四方参与的土地流转模式;泰安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依托产业链条区域统筹、连片开发,引导村村、村企抱团发展,放大集成效应。
3 乡村振兴背景下“莱西经验”实践创新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情况还吃不透,病根还找不准。”“莱西经验”诞生30多年,当年的莱西创下了全国农村基层党建的一面鲜艳旗帜,成为各地争相学习和效仿的典范,为什么30多年过去了,莱西农村的发展现状赶不上江浙、广东?调研中,我们反复思考这一问题,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效能仍需优化提升
“莱西会议”以来,农村的组织形态、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一是“两新组织”大量涌现,如何建构本区域内党建格局,提升党组织的群众动员力,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青岛市为例,现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8万家、平均每个村就有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布局的现代农业园区987个,区域内各类组织交织分布、相融共生,农村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多元化对基层党建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二是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快速推进,土地与农民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组织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面对这些新变化,如何提升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承接国家对农村的大量资源资金投放,有效动员农民参与乡村发展和振兴,这些都是大的时代考题,需要与时俱进,在基层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解答。调研中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要义,仍然是要建强班子、建强基层党组织,根据变化了的新环境新情况、新的治理要求不断提升优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治理效能。
3.2 党建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存在短板
如何把党支部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个难题。“莱西会议”虽然确立了党在农村的领导权,但并没有回答究竟应该如何实现党的领导问题,尤其是在怎样才能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方面,更是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去破解这一难题。以2018年村庄组织融合前数据为例,其诞生地861个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庄有427个,占比49.6%;3万~5万元村庄有95个,占比11.0%;5万~10万元村庄有126个,占比14.6%;10万~100万元村庄有201个,占比23.3%;100万元以上的村庄仅有12个,占比1.5%。大部分村集体经济仍很薄弱,这也反映出党建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上的短板问题。调研中,不少党支部书记谈到发展产业的迫切性,认为村庄党建抓起来了,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合适的产业路子,不能离开经济支撑空谈党建,必须把党建与产业发展、村庄集体经济有机衔接起来,有了经济基础才能谈凝聚,有了凝聚村庄更有活力。
3.3 乡村发展和振兴所需人才极度短缺
人才是乡村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支撑。从不少样本看到,选准选好领头雁,能够让村庄发生巨大变化。一个人带动一个村庄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乡村的发展最终还得靠人。实际生活中,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转移,人才短缺始终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难题。一是优秀头雁人才严重短缺。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有的村多年发展不了党员,选不出较合适的领头人。另一方面,村党支部书记待遇较低工作繁重,从村庄人居环境、疫情防控、扶贫济困、信访维稳到农村党建工作、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社会治理等都需管都需抓,有时还夹在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之间两边受气,既劳神又费力,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大。二是乡村振兴中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乡村吸引人才的载体、发展事业的平台较少,有市场头脑、有经营能力、有担当意识的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比较匮乏。不少村庄资源条件很好,交通区位有优势,做的项目也比较多,但由于缺乏相关人才,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慢,加之观念守成,抱着金饭碗讨饭的情况也不少。三是劳动力短缺日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发展不仅缺人才,连劳动力也非常缺,有的村有可做的产业但找不到人做。当然,这跟农业产业收入有关系,农村收入比进厂打工的收入低,不足以吸引劳动力回流,需要建立相关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减轻农村劳动强度,替代日益减少的劳动力。
3.4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能培育不足
乡村振兴体现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各个方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都需要激发农民内生动能,培养农民参与能力。只有把农民充分动员组织起来,投身到乡村振兴大潮中去,农村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竭的持续动力。单靠政府注资、财政“输血”、各级惠农支农资金的单方面支持,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乡村振兴恐难实现。乡村振兴是一场硬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把国家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农民内生动能相结合,乡村振兴才能爆发出磅礴伟力。
3.5 农村传统文化悄然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从目前农村的现状看,留在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的人绝大部分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这部分人在以后的30年间会逐渐地自然减少。农村人去房空缺乏生机活力,现代化进程使农村宗族观念淡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出现断层,村庄共同体意识逐渐减弱,乡亲乡音在改造中悄然遗失,一些古老村庄的地名发生更换。与此同时,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武术、戏曲、手工活等都缺乏新的传承人。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并未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农民也大多对此漠不关心,这也加重了我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流失的担忧。没有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恐怕会成为空中楼阁。
4 结语与思考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未来我国乡村发展将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效果、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农村形态、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甚至城乡工农关系等诸多方面都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是从已经发生深刻变革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全面锻造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组织力的提升回应转型时期乡村治理的内在需求。新时代“莱西经验”“勇探新路”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拓展和突破。
其一,要突破“就村抓村”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要把乡村发展和振兴纳入县(区)、乡(镇)、村统筹的格局中去谋划,甚至放在省、市更高层级更大范围去思考去统筹,真正体现“五级书记”抓乡促村的合力。积极延伸党组织设置渠道,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向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组织嵌入,全面提升党的组织力和覆盖力。
其二,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治理优势、服务优势。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抓住土地规模经营这个突破口,通过组织的力量、经济的联系和纽带,把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其三,要在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上持续作为。实行多元化多渠道选人,不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的选、育、管、用机制,让留在乡村的各种人才“生存有尊严,发展有空间”。完善乡村岗位津贴制度,激励优秀的专业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用好用足现有干部资源,争取培育一个带动一批,加大力度培养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型、创业带富型人才,聚焦网络市场需求,探索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共同培育乡土网络人才。
其四,要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目前乡村振兴仍以上级推动为主,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发展变化比较依赖各级扶持和相关财政资金的投入,大多数村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群众对村庄事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尽快探索建立起能有效激发集体成员共同参与奋斗的治理模式和激励机制,推动乡村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其五,要注意乡村文明的传承、提升与创新。农村人口外流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将来一定会有新型专业化职业农民重返农村,在流出到流入的这一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是人们生活的源头,在这源头中蕴含着中华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思想,要保存这些传统文化,记住生存的根,留住中华文明在农村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