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引青年工人从事现场施工的分析与思考

2022-02-05邓志颖袁霈龙陶建军孙大钊任贤达

交通企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年工人建筑工人产业工人

□ 邓志颖 袁霈龙 ,2 陶建军 孙大钊 任贤达

建筑行业的准入门槛低,适合低学历和缺乏技术经验的年轻人。目前,建筑工程工地管理相对松散,劳动较自在,工资实行日薪制,请假方便,与流水线、高度机械化的众多制造业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度。然而,如今从事建筑工程的青年工人越来越少,如何吸引青年人从事现场施工成了很多建筑企业面临的难题,并且如何保证一线工人的作业素质跟上自动化的生产水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施工现场用工矛盾分析

1.建筑行业用工现状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行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低、施工工作量较重,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然而,我国工程建设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差、纠纷多、安全质量事故多发、工艺水平低、建设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众多问题。除了市场监管不到位以及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外,上述问题还与建筑工人年龄结构失衡有关,因为建筑工人的高龄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水平低的缺陷。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建筑工人的企业福利和社会保障仍然不到位,缺乏获得感和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愿意从事建筑施工,新老交替受阻,导致建筑行业的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2.制约青年投身现场施工的因素分析

(1)建筑行业存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作业风险高、工作周期长的固有劣势,加之施工单位和劳务企业管理缺位,建筑工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工地无法找到归属感。

(2)施工项目高流动性和非标准化生产的特点,导致我国建筑工人长期没能获得正式工人的身份,在职业级别、社会地位、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与正式职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新生代工人不再满足现行劳务用工方式,开始谋求在建筑行业中的身份和归属。

(3)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以及高度男性化的生产环境阻碍了女性工人尤其是未婚女性参与建筑施工。同时,地位和归属问题得不到解决,职业前景没有保证,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未婚男性青年工人遭遇择偶困境。

二、影响建筑工人继续从事施工因素的调查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建筑工人继续从事施工的影响程度,笔者对浙江省杭州市某工程项目来自5个不同建筑劳务公司的工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6—8月,采取施工场地内集体答卷方式进行,共完成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24份,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率为92%。

相比现场施工的高强度和高危性,离开家人时间太长也促使更多工人选择离开建筑行业。超过80%的建筑工人认为,施工危险、强度高、周期长以及年龄大均是影响自己改换工作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建筑施工不体面的工人占57.97%,这表明存在相对大比例的工人能正视建筑工人这份职业。另外,对当前生活状况不满意的建筑工人占37.92%,这表明大多数建筑工人能够接受施工现场的工作生活。可以想象,如果能满足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与家人团聚的要求,规范管理操作以适当降低作业强度和风险,同时享受到与大多数工矿企业工人一样的工作生活待遇,他们将会克服其他不利因素坚持在施工一线工作,这应该是政府和建筑施工企业努力的方向。

三、吸引青年到施工现场的有利条件

1.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提出“用标准化战略服务交通、服务人民”。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行业容纳了相当大比例的就业人员,有力推动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为更好发挥建筑业服务人民的作用,施工现场必将实行标准化管理。这对建筑工人具有重要意义。

(1)减少人身伤害。施工作业现场机械设备多,环境较差,还涉及高空、爆破等危险性作业,建筑工人对机械设备操作熟练程度和工序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人身伤害意外发生的几率。标准化管理通过加强作业人员技能培训与作业行为监督,可规范现场作业环境、作业行为、人员资质,能有效减少各类人身伤害。

(2)保护合法权益。不规范的管理常忽视建筑工人的权利。标准化管理要求改善建筑工人生活水平、为建筑工人购买社会保险、加强工作环境安全建设、加强劳务用工的实名制管理、履行劳务报酬支付义务。标准化管理不仅规范作业人员行为,也规范劳务企业管理行为,解决建筑业参保率低于其他行业的缺点,切实保障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

(3)保障职业健康。施工作业存在粉尘、有害气体、噪音、机械伤害等危害职业健康的因素。标准化管理要求优先采用有利于预防危害因素,有利于保护建筑工人身体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开展建筑工人职业健康教育和防护用品使用培训,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于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问题进行整改。将预防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纳入班组管理工作议事日程,加大对施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督与检查,定期对建筑工人进行身体检查。

(4)人性化管理。企业领导对建筑工人表现出亲和力,尊重其主体地位和价值。企业提供可观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以激励青年工人。一方面,定期给予人文关怀,有利于青年工人挖掘自身潜能,获得企业归属感,从而热情服务企业;另一方面,避免某些过于极端的制度伤害班组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充分利用班组成员的地域性和亲缘性关系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5)提供择偶机会。标准化管理提倡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装备换代使建筑施工向机械化、智能化、工厂化发展。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无疑能为生活艰苦的建筑工人增加安全感和幸福感,淡化女性体力的弱势,有助于吸引男女青年从事现场施工。而且,标准化施工能进一步减少对女性的限制,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提升女性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有利于吸引掌握或积累一定工作技术的青年女性来施工现场工作,进而能为男性青年工人提供择偶机会。

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以一种类似工厂流水线的全新作业方式,一改非标准化下建筑施工曾经“脏、累、险”的弊端,克服地方性带给工人的低归属感,为建筑工人的薪资待遇和社会福利提供保障。这具备了更高质量、更体面就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环境将增强建筑工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促使男女青年将建筑工人视为一个正常的职业,自愿从事建筑施工,从根本上化解建筑行业用工矛盾。

2.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2017年11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企业和广大建筑工人的积极性,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建筑工人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大部分建筑农民工而言,长年的务工生活使他们形成了与城镇居民相一致的生活习惯,相反不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但在城市扎根安家却面对收入、户籍和社会地位等多重限制。成为建筑产业工人后,一线施工人员获得名副其实的工人身份,有机会在城市安居乐业,获得归属感的青年工人在择偶对象上将会有更多选择。

(2)建筑产业工人的工资与建筑项目规模、性质和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作业水平挂钩,淡化了工程项目的期限性,降低了建筑施工的地方性和不确定性特点给工人带来的经济损失。青年工人可以主动参与培训、资质认定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学历以获得稳定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增加择偶的话语权。

(3)有助于弘扬建筑工人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而在全社会充分营造尊重建筑工人的良好环境,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将使青年工人的荣誉感增强,增加择偶的底气。

(4)对女性青年工人而言,建筑产业工人的身份能让打工妹摆脱制造业工厂流水线的长时间作业,摆脱第三产业的空间束缚和经营风险,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有相对多的自由去追求时尚和美丽,不断向成为新市民的目标迈进。

据《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2019年从事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增速持续攀升,迅速超出平均水平,到2019年远超其他行业,从而影响到了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分布情况。虽然在第二、三产业中建筑业农民工所占的比例仍在减少,但降低的百分比持续回落,2019年相比2018年出现了正增长。这表明随着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和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建筑工人的福利待遇稳步增长,发展机遇增加,职业前景向好,有效遏制了建筑工人的“跳槽”。受到疫情影响,各行业农民工2020年相比2019年的月均收入增速均出现了下滑,但建筑行业仍相对较高,且超过平均水平。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这类高流动性行业的农民工分布均出现了较大负增长,而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等服务业由于地摊经济政策的倾斜,农民工分布出现了低增长。故2020年的数据不能有效反映第二、三产业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变化趋势。

3.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为加快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和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仅仅通过加强现场培训来提升一线建筑工人的作业技能和自我管理水平还远远不够。建筑企业必须要定期吸纳各种建筑类专业人才,而职业教育无疑是这类人才来源的最有效渠道。而标准化施工和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的舒适工作环境、可观待遇以及良好发展前景,能增大建筑类专科专业学生投身现场施工的概率。

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不含港澳台)显示共开设了2 450个建筑类招生专业。超过六成的专业在我国大陆一半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划有分布,其中开设数量最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有高职高专740所,涵盖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平均每个省份23所;开设数量最少的建筑材料检测技术专业也分布了11个省级行政区划,占比超过30%。不同于广大本科院校开设的传统土木建筑类专业重在促进学科发展的特点,这些建筑类专科专业迎合新时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旨在促使产教深度融合,为不同建筑岗位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截至2021年,我国开设土木建筑类专科专业的高职高专约900所。其中,“高职211”工程中有2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土木类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有17所开设了土木类专业。这些学校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均超过50%,就业率与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较为接近;就业去向以“建筑业”为主,占比接近或超过50%;就业职位主要为“工程技术人员”,占比均超过30%。这些将极大促进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和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为实现建筑强国提供丰厚的人才储备和青年劳动力。

四、结语

在施工现场标准化和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背景下,青年农民工通过获得更高技术水平和执业资质来增加收入实现稳定发展,逐步克服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非制度性软约束,走出择偶困境,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另外,标准化施工和建筑产业工人的强大优势同样会吸引城镇青年投身施工现场,使得建筑行业逐渐成为广大有志青年竞相角逐的舞台。而且,每年大批量的建筑类专科专业学生投身建筑工程岗,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青年工人建筑工人产业工人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产业工人新时代
抓小偷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
泸州市建筑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同舟计划”:为建筑工人撑起一片天
青年工人是怎样成为技术业务带头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