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
2022-02-05代锦东
◎代锦东
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金融业也面临着结构性改革,逐步提升了资产管理在金属体系中的地位。金融结构的变迁逐步削弱了银行盈利模式的连续性,使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不得不顺应经济新形态的发展而做出业务转型。这是因为银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呈下行趋执,银行资金得不到及时补充,限制了其信贷资产规模的持续性扩大。同时,逐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信贷业务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在经济增速下降及不良发展的协同作用下,导致银行信贷业务收益大幅削减。为扭转这一不利形势,银行需要通过资产管理加快银行转型,从而创造新的盈利点。资产管理中要通过风险管理体系的合理构建,减少资管风险发生率,从而保障资产管理价值效能的最大化发挥。
一、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属性分析
资产管理业务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新型资产管理方式。银行及客户之间不再是债权债务关系,双方以信托关系展开合作。资产管理业务,转变了以往风险全由银行承担而存款人不承担风险的方式。资产管理业务中,银行通过投研能力出售换取投资管理费用及报酬,客户成为了资管产品的主人,其不仅能获取投资收益,还成为了投资风险承担方,风险收益及所产生损失均是其资产管理权益中的一部分,实现了风险由银行向客户的转变。资产管理业务的诞生,扭转了以往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不仅能够转移风险,也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还可实现合理的资产配置。同时资产管理业务可在其轻资本特性的基础上,应对经济增速降低所产生的利差下降现象,降低银行资金补充难度。此业务具备知识技术密集、风险抵御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特点,可为银行经营转型产生有益驱动。
二、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当前融资体系当中,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资产管理机构可基于资产配置实现非标准化资产向标准化资产的转化,可促进单个投资标的风险转换为投资组合风险,可以组合风险为依据,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结合生命周期完成资产的合理化配置。驱动直接性融资方式诞生是资产管理发展的本质内涵。但由于受到刚性兑付的影响,风险转移会被迫中止,会限制资产管理机构作用的发挥。
1.风险类型多、风险结构复杂。
基于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银行无需承担客户资产价值减损方面的责任。即由客户承担信用及市场风险,操作及流动性风险则由银行承担。且资管业务作为直接融资体系的一部分,收益及损失均由客户自行承担。但因银行具备大量非标资产,因而需要在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策略的基础上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加之受到刚性兑付影响,在金融工具不足、市场不够成熟的影响下,资产管理业务开展中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有操作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交错其中,风险结构类型相对复杂。
2.发展趋向于主动投资组合管理及动态流动性管理。
由于资产管理未将风险分散、风险配置思路融合其中,风险类型仍以信用风险为主,未转化为综合风险管理。相较于传统信贷业务而言,银行资管业务属于投资型业务,必然要在分散风险及配置风险理念应用下,才可推动银行资产管理的持续发展。在新型资管业务不断诞生、投资范围持续拓展、多种新型投资策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客户的投资需求逐渐增加,以主动投资组合管理替代传统事务性资产管理的需求更为迫切。并且,在市场利率化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静态流动性管理作用受到抑制,必然要逐渐转变为动态流动性管理方式。
3.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是主要任务。
由于资产管理风险类型多且具备传染性,一家银行出现风险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影响,为保持金融稳定性,银行应把握动态化、全面化的原则实现资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应对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进行突破,从构建一个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控制机制。由于银行资产管理的资产负债表比传统信贷业务更多,因而其具备更高的流动性管理难度,存在更多的风险隐患,为此,必须要基于流动性管理策略的构建,防止在资管业务风险影响下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
4.风险来源众多、具有多个风险传导路径。
资产管理业务除具备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之外,还有诸多其他风险。如资管产品错配风险、产品赎回风险、杠杆错用风险、银行声誉风险及操作风险等。除了风险来源较多之外,银行资管业务还具备多个风险传导方式。可基于互动活动,在抛售行为所导致的市场扰动中传播风险。银行业发展与证券、基金以及保险机构均有密切关联,且关乎托管、定价等其他机构,在规模化赎回行为出现或市场受到扰动时,几乎所有机构均会受到波及。加之难以预测与控制对手方的风险管理水平,一旦出现委外业务骤然增加,所有机构的微小风险点均可发展成为波及整个市场的风险源。
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的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虽然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已逐步构建,但因存在多个业务管理部门及多种创新型业务,在不同风险管理机构分担业务的境况下,无法实现风险数据的统一监测,难以完成评价体系的健全,限额管理办法也未建立完善。资管业务风险管理出现了多种问题:
1.管理理念与资产管理业务属性不契合。
在刚性兑付市场背景下,银行资管业务管理仍以表内准信贷风控模式为主,未基于客户风险收益偏好分析实施风控,这意味着银行在资管业务本质认识方面不够深入。一方面,以表内信贷业务模式确定投资范围的方式,致使表内表外项目来源无高度差别。且因受到银行低风险偏好的影响,低收益项目投资中理财资金成为了表内信贷的竞争者。另一方面,缺乏完善性表内外风险隔离机制。银行资管业务并未与自营业务进行全方位融合,监管层虽制定了表内外不可置换或承接存在违约风险的非标资产,但实践中此种现象极为常见。此外,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对资管业务的重视比自营业务低得多,且未于在日常管理中纳入投后管理,未做好职责划分及管理工具配置,事前预防及事后总结均未做到位。
2.风险管理顶层设计协调性不佳。
由于资管行业应用的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因而存在管理机构众多、管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受到银行综合化经营方式的影响,其内部多个部门均是资管业务的管理方,并且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各不相同、管理方式各异,管理流程也有较大差异,致使风险管理政策出现了交叠与空白,从而导致风险管理未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未能建立起相对统一的风险管理格局。主要体现在总行未立足整体进行分支机构的统筹管理,同时所应用的评估体系也相对陈旧。在新型业务及新产品诞生后,加剧了风险管理决策的管理难度,限制了风险管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也会为风险管理体系的顺畅运行带来阻碍。
3.缺乏完善的风险计量体系。
当前阶段,银行资管业务所应用的风险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只针对单一风险类型有效,风险管理方式缺乏前瞻性,无法抑制新资管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日常业务中未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纳入,交易活动中的风险管理也有所缺失。日常交易的监控与支持未以定量分析作为有力支撑。所应用的风险模型不够完善,会限制风险计量结果的精准性。同时,日常业务活动未实施风险计量结果的有效融入,未发挥出其交易监控作用,也未以之为基础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此外,银行的PE基金管理、代理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多个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缺乏兼容性。
4.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力度不足。
在银行资产管理发展的同时,诞生了大量委外业务,存在多种不同的委外形式,因而银行面临着委外业务底层资产审查与管理的难题,未能建立起完善性的市场风险监管机制。同时,代销业务中,客户群体不同其对应的接待部门并不一致,私银、养老金等各个部门与合作机构之间存在交叉,并且均有自己的产品销售系统,因而代销业务要受到多个部门的管辖。此外,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进行代理销售之下,通常投资标的市场风险管理并不在其管辖范畴,而是由合作机构自行负责投资标的价值预估或对其进行监测与处置。此种情况下,若是引发市场风险,银行这一产品直接销售主体可能会声誉受损。
5.尚未构建完善的资管产品交易退出机制。
在资产管理产品高速化发展的同时,刚性兑付现象逐步加剧,打破了市场规则,转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因违约行为的出现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刚性兑付的出现也会为银行资管业务带来声誉风险。而刚性兑付的起因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机制,同时理财产品自身也不够完善。不仅缺乏健全的价格标志,并且产品定价标准未能统一,同时,也未构建支持理财产品公开交易的平台,因退出机制的缺失而无法在产品出现风险时及时退出,因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四、基于银行资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提升风险管理成效的有效策略
由于资管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特征不同且管理模式有所区别,因而资产业务管理方面,应结合自身的风险特征,以监管要求为依据,构建一个覆盖所有资管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
1.基于资管本质构建与之契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应以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为依据,结合风险特征的差异为其进行合理化的资产配置,因而必须对传统的表内准信贷风控模式进行摒弃,注重于客户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的分析,逐步完善表内外风险隔离机制,通过制度、人员以及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有效隔离,规避风险问题的发生。要坚决落实监管部门出现的制度,不得于实践中承接表内外贷款。要加强对资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基于资管本质实现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化构建。风控实践过程中,既要强化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监控,也要有效预防与控制信用、操作以及合规风险。在风险辨识、监控力度的加强下,提升信息披露及投后管理成效,构建与信贷业务流程有所差异的高覆盖性、全过程性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为资管业务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
2.做好风险管理顶层设计、优化风险管理监测流程。
为应对分业监管模式下所导致的多头监管、风险管理流程各异的问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应针对普通用户制定统一化的风险管理监测流程,可着重进行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偏好的突出。若是客户具备良好的风险承受能力,则可引入股权投资等高风险投资,不必局限在表内投资标准之内。应根据各部门风险管理类型的差异,在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限额监测流程。同时,还要对项目审批及投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针对表外项目风险拨备方式不足、处置方式较少、不具备多个压力传导着力点的问题,应建立专业性管理部门,并制定出针对性的审批流程,对实际风险进行源头控制。此外,还要引入分级分类管理方式,制定一个针对表外项目投后管理的有效机制。销售环节方面。也要做到精准辨识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加强银行声誉风险控制,制定出针对不同产品的差异化风险项目处置方案。
3.完善风险计量体系、引入托管业务内控制度、强化风险管理。
银行资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以管理工具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作为重点,应建立一个包含策略更多、涵盖多个类型的动态化风险管理机制。要加快风险管理工具开发与应用,为新型资管产品诞生所带来的风险管理要求改变进行有效满足。要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加强对非标类产品收益及风险评估体系开发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快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托管业务风险管理方面,要建立一个贯穿整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流程,要做好事前预防、加强事中监测,还要做好事后总结。将风险管理拓展至各个托管分部,以定量分析取代定性分析方式,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监控对人工监控方式的取代。要量化风险管理目标,以资产托管业务特征为基础合理进行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托管业务风险监控系统的完善构建下,实现监控范围的拓展,针对整个机构、所有产品展开自动化风险监控。
4.强化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健全治理体系。
首先要对集团的公司治理体系进行完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业务论证程序,并建立全面、规范的决策流程,针对所有新型产品及新型业务展开严格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并建立起契合新业务的管理制度,做好新业务的流程优化。要在整个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将新兴业务的风险管理囊括其中,构建一个更加标准、更为系统的新型风险管理模式。同时,要对不同种类产品的可选空间进行拓展,要立足客户角度,对重组并购、优先股等优质项目的内在潜力进行挖掘,对表内及表外项目之间的高度差异进行突显,化解优质投资项目过少的问题。为资管业务由预期收益型转化为净值型提供驱动力,确保银行履责、客户自担风险的有效实现。建立一个银行以管理费用收取、业绩报酬获取为主要盈利点的盈利模式。
5.构建退出机制、改革调整业务组织体系。
为扭转刚性兑付对市场规律产生破坏、对资源配置产生干扰的现象,避免银行出现声誉风险,需要创建一个完善性的法律环境,并要对产品自身的缺陷问题进行弥补。监管部门要求银行部门可独立进行资管业务的核算,并做到风险的有效分隔,规范行为并做到归口管理。因此,银行应以这些要求为依据健全资管业务的产品设计、发行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机制,既要设定有效的价格标志,也要制定统一化的产品定价标准,还要打造一个公平性、公开性的资管产品交易平台,并制定完善的退出机制,从而确保风险发生时,客户可及时退出从而降低自身的损失。通过业务组织体系的合理调整,在监管要求的全面贯彻与落实下,为银行的高效运行、资管业务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通过分析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发现,资管业务中涵盖多种不同类型、结构复杂的风险,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呈现出了向主动投资组合管理、动态流动性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并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逐渐成为了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资管业务风险具备多个来源及多条传导途径。为有效规避资管业务风险的发生,既要基于资管本质构建与之契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顶层设计、优化风险管理监测流程,还要完善风险计量体系、引入托管业务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健全治理体系,也应构建退出机制、改革调整业务组织体系,从而通过资管业务风险的有效监测、精准计量、合理控制、科学治理、及时退出,将资管业务风险发生率及所产生影响效应控制在最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