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五重维度
2022-02-05韩昀
韩 昀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在不同场合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作用、目标、原则、方法等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战略部署。在这一崭新局面下,从学理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理论支撑、方法路径、价值旨归和现实要求进行具体解析和整体把握,对进一步明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实践维度: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
实践观点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规定了理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前提。就理论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从物质生活实践出发完成了对意识形态的科学阐释,不仅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唯心主义理论实质,而且指明了意识形态的内容本质不过是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在其头脑中的反映。就理论特点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身就是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内在统一体。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初期,革命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刻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多地在批判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20世纪上半叶,列宁基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需要,建设性地赋予了意识形态以肯定性的理论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实现了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将实践维度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总体而言,可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从三个具体向度深化对意识形态实践维度的理解和认知。
从理论内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所形成的一套理论系统。就此而言,想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涵的不断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向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提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读时代的能力,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纳入自己的解释领域,使意识形态工作能够解决新问题、提炼新理论、概括新实践,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应基于实践,从多角度理解并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面对资本主义通过经济优势大肆渗透自身意识形态的严峻形势,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内涵,有助于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运行机制,化解当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考验和危机。同时,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内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展逻辑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属于它自身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推进该时代思想和理论前进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需要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前提性要求就是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新的探索和拓展,并提出相应的意识形态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仅将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旗帜、道路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确认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也从采取“立破并举”的工作方法、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工作原则、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等多方面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开展进行了具体指导,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适应了当前我国建设实践的阶段性特点,充分反映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从理论目标看,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同实践需要相一致,并以服务实践为根本宗旨。这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经济建设展开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论述深刻指明,意识形态建立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并始终受其所依赖的生产方式制约。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树立整体性思维,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明确自身的定位、价值和目标,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工作主线,将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身的基本职责。二是在实践中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矛盾。意识形态作为特定阶级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反映,其产生后必然要求符合本阶级的物质利益要求。因此,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确保我国经济建设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二、相对独立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批判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论,着重强调了意识形态受制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一基本观点。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们仅仅将意识形态视为消极被动的经济附庸。在反驳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时,恩格斯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对历史斗争进程和形式的深刻影响。苏联历史经验也表明,在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空间比喻进行僵化的二元对立理解,在实践中完全忽视意识形态建设,最终带来的就是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由此可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维度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支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
首先,意识形态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已经证明,思想变革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保障。作为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并结合我国实际的思想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着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功用。首先,它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同其他思想的交流和争锋中,以自身的科学性弱化其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维护并加强党执政的合法性,使社会成员在文化和思想观念上有归属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认同感,从而起到保障国内政治环境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前提条件的作用。其次,它可以激励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事业。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应对当前多元化价值取向对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挑战,将不同群体、阶层和年龄的人们凝聚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之下,另一方面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价值,自觉担负起属于自身的历史使命。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先导性,能够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规划方向、指明道路。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中,马克思形象地描绘了意识形态在推动社会历史时的先导性作用,“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自己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1]669。而随着当代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意识形态在实现并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的过程中[2],更使其自身的全局性战略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这一理论立场和现实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在国家举旗定向上的关键作用,提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科学命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既需要深入研判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准确分析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客观形势,进而解释和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变化,也需要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断推进包括理念创新、话语创新、手段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为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指引。
三、总体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方法路径
总体维度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维度之一。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该维度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方法论这两个依次递进的不同层面,即把意识形态看作人们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各个领域所形成的总观点和总观念,并要求运用总体性方法来看待社会历史的整体结构和变化发展。
一是在内容上把握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即在深刻把握各个意识形态形式内部特殊性的基础上,从总体高度上把握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求整体有效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全面发展。第一步,应针对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特点和规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路径和最终走向,因而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该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马克思主义失声失语,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文艺新闻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最能引导舆论,带领社会风气,这就要求文艺新闻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教作为人们对支配着自己现实生活的外部力量的虚幻反映,其本质决定了我们要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引导宗教这种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上。第二步,应在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视域下,把握不同意识形态构成部分的总体特质。马克思主义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总体特性,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作为反映特定阶级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根本目标是要为统治阶级的合法性提供理论辩护,主要作用是要凝聚人心、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因此,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需要在注重意识形态不同组成部分个性的同时,明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总体特征,进而根据其共性从宏观层面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开展。
二是从方法论上坚持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即不能将意识形态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领域问题,而要深刻把握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构成要素的复杂勾连和作用机制,以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透视。在此研究方式和研究视域下,意识形态工作应遵循两方面重要的实践原则。其一,扩展意识形态工作格局。一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要素“中心-边缘”结构日益被打破的语境下,不仅应当深刻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认清该项工作不仅关涉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也通过影响思想进而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在全局中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着眼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跨学科、跨领域性,积极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从政府内部来看,要打破原先仅由思想宣传部门抓宣传的传统管理理念,在立足社会发展全局基础上动员和推进各个政府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全党共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大格局。从全社会来看,则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加强、丰富和完善政府与多元社会行为体通过协商协作完成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其二,将理论引领与现实需求有机统一起来。近年来,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在总体上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明显态势。但与此同时,新时代也对该工作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一方面,伴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和世界意识形态格局的深刻变革,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已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题中之义。只有高屋建瓴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引领能力,才能夯实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之基,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稳健前行。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已经深刻论证了意识形态根源于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但传统意识形态工作过于依赖“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在重视目的性、倾向性的基础上偏向理论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忽视人民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独立于人民现实文化生活之外的尴尬局面。因此,为了使人民能真正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其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实际情况的能力,使其能够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的切实需求、解释人民的现实困惑,进而获得广大人民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
四、阶级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价值旨归
20世纪中期以来,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之一便是集中力量宣传、推广和渗透以反对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论”。前者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已经终结了历史进程和共产主义,后者则声称资本主义价值观因符合人的本质而具有超阶级性和永恒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构建,并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张,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对手和极大阻碍。为了有力反击这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论调,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和内涵两个层面集中对意识形态的阶级维度进行了科学阐释,进而于本体论意义上重构了意识形态理论,推动其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就历史层面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详细阐明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其本质不过是阶级社会产生后某一特定阶级的思想理论表达和观念体系。就内容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向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产阶级为了将本阶级的物质利益合理化、永恒化,致力于将资本主义描绘成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最终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于本质而言是虚幻的、颠倒的,“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以幻想的形式代表阶级关系”[3]41。在这一理论视域下,二战后西方思想界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论”等理论的实质无非是为了否认当代阶级社会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达到维护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隐藏目的。二是发展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国情和时代变化结合起来,从肯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列宁指出,和歪曲历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比,马克思主义在正确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引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科学的意识形态。通过建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维度,使其具有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意识形态的理论合法性和现实重要性,从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正确思路和有力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意识形态阶级维度的基础上,不仅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定位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且从制度层面将其作为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明确出来,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的阶级立场。因此,深入理解并在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维度,是不断巩固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虽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代表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但伴随着全球化的日渐深入,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和我国交往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将自身意识形态输入我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在此形势下,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积极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使工人阶级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同时能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并不能在所有人心中自发生长,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新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作为统治阶级的工人阶级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实现阶级意志和国家意志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应在坚定我国意识形态阶级属性基础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开放性,积极调和由利益诉求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社会群体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设计出一套具有理论张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批判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现实要求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客观形势,挖掘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维度已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迫切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日趋激烈,国内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泛起。为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需要我们从批判维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同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另一方面,面对时代变化,党内还存在着能力不足、脱离群众、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等严重问题。贯彻发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维度,就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当前国内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有效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和党群关系建设的开展和深化,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同其他思想的斗争中生成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当时形形色色地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刻批判,准确揭露了它们背后所隐藏的阶级利益诉求。正是以此为理论前提,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才得以诞生。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在自我批判中完善和创新的。马克思在论述自身的任务和目标时指出,要对包括自己所做的结论在内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可以看到,正是通过批判的理论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得以显现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指导力。
现实地看,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都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的积极发挥,正如马克思曾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真理通过论战而确立。”[4]286而在这一过程中,需着重处理两方面问题。其一,在面对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和挑战时,要运用论战和批判的方式消除人民群众思想困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国内原先较为单一的思想文化环境走向多元化已成不争的事实,而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遭受着侵蚀和挑战。与这一严峻形势相较,我国传统意识形态工作却多止步于自说自话,导致人民群众思想上产生一定程度的迷茫和困惑。因此,积极主动和这些社会思潮进行论战和斗争,能更加深刻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有效改进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但应当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必须明晰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本质和影响方式。一方面,要注重区分特定社会思潮反映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对待前者应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妥善化解当前由社会阶层内部分化造成的利益矛盾;对待后者则必须敢于举旗亮剑,在批判中揭露这些意识形态的非人民立场,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不同社会思潮体现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政治原则问题。对待前者要运用思想工作规律来解决,在宽容并包的态度下运用学术说理和论辩方式来化解,防止做出“泛政治化”解读;对待后者则要进行彻底的理论和政治批判,旗帜鲜明地和其斗争到底。其二,在面对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威胁和挑战时,要在正面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有力揭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一方面,我们要将正面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致力于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以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话语霸权地位,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并善于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不仅要从宏观层面澄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不过是将少数人利益神话为大多数人利益的目的,也要从微观层面对当前以“普世价值论”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念逐个批判和驳斥,以消除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危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