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2022-02-05廖晓明周芯如

长白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空间文化

廖晓明,周芯如

(1.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2.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31)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已超过人口半数,而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承载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众多活动的物理实体,其布局、构造和管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领域的联系不断增强,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不断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我国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文化“走出去”取得巨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引进来”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交锋。这种冲击和交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呈现中具体体现为城市自有文脉的断裂,相关城市规划政策制定者缺乏对城市自身深厚文化的挖掘,城市建设存在对外地设计、规划的照搬、模仿、移植,进一步造成城市文化的遗落、分散和拼接,让城市丧失其文化竞争力。城市公共空间的呈现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供给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其城市精神文化的直观表现。

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引领不可或缺。通过不断发展和增强城市自身文化,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发展城市核心文化价值,促进城市公共空间优化,有利于城市居民培育文化自信,增强对城市、国家的归属感,提高市民对价值的甄别能力,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一、文化视域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构建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诉求的直接体现。在城市空间治理框架中纳入文化向度,首先,能有效协调融合城市公共空间多种属性。城市空间是承载城市全部活动的物理基础,其中公共空间不仅仅需要具备公共属性,其功能还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属性。引入文化作为公共空间治理的一个衡量标尺,能够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效能,有效发挥公共空间不同功能,使其对人的服务效能最大化。其次,将文化引入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对治理成效的促进作用,能有效防止城市空间塑造成果出现时效性短、融合性差等问题。在城市文化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的同时,城市空间帮助城市文化焕发生命力,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合理指引,达成空间布局与城市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基本方向,要始终明确所有的发展成果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城市中生活的居民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中,首先要明确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人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不能仅仅作为物理实体满足承载居民日常生活工作活动而存在,公共空间作为一座城市的外貌,它既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也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它是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出现了与居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过去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与管理更多的是以发展“硬实力”为目标,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以经济指标为单一度量,注重对发展速度的追求,虽然快速的现代化建设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但过度追求“功能主义”的发展也导致在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高密度、不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忽略了“人文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导致多种城市病频发,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增加,政府亟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改革[1],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风貌。好的文化能引导、塑造居民良好的精神气质,而民众通过文化的润泽,又可以反过来推动文化向上向好发展,从而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城市公共空间中文化精神的营造离不开对城市居民文化内涵的培养。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就难以培育出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文化,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缺乏特色、缺乏内涵。因此,转变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理念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文化视域中,应将人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关注人的精神价值诉求,以文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达到国家发展动力的全面提升。城市作为当下大部分公民的居住环境,城市文化的塑造有利于城市居民接受文化服务和享用文化成果。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对“硬实力”追求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文化作为贯穿城市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将发展理念向“软实力”靠拢,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活动中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需求为目的,以文化作为资源整合的黏合剂,充分调动经济、政治、生态等多种资源协调融合,提高公共空间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用文化促进城市品牌的形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生命力。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现状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直观表现,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要素之中,这些公共空间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交融形成了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自身文化。同时,城市文化也约束着公共空间的发展,脱离城市自身文化所构建的公共空间,会与原始空间产生割裂,甚至构成冲突,破坏城市空间和谐。当下,我国众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公共空间出现布局混乱、外观雷同或是新建筑及景观难以融入当地城市原生景观等众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文化思维的缺位。从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和治理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文化缺位

规划是决定城市公共空间样貌的基础,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不仅需要规划者具备规划专业知识,还要平衡好公共空间的经济属性、人文属性、生态属性和公共性。过去规划者常常因缺乏对城市自身文化底蕴的认知以及对城市人文、生态等属性的忽略,造成城市规划产生以下三个问题。

1.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对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混淆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世界各国、各区域组织之间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愈发频繁,带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传播,形成不可逆的全球化浪潮。在全球化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充分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认识、了解抑或参考国外城市规划思想及技术是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学科、技术的必要方法,但在学习西方思想技术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否得到启迪,联系我国城市自身实际情况与独有文化精髓,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我国城市文化特色的规划方案。目前,在进行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规划实践中,有部分规划者对现代化与西方化概念认知混淆,错误地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建设规划模式就是城市现代化的模板,因此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简单地对西方城市空间设计进行复制和模仿,不加选择和不考虑其与城市本土文化融合性的照搬主义,让城市公共空间风貌出现割裂甚至文脉断裂,城市原始风貌和传统城市景观正一点点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东方威尼斯”“小京都”等充满噱头的外国景观充斥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之中,对我国城市空间文化建设造成巨大的冲击。

2.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分立

改革开放前,我国因经济实力的制约,城市规划大多以保障城市的基础建设、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也日益提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性”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多。一方面,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能满足居民对文化资源享用的需求;另一方面,彰显优秀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也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居民,为城市文化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从空间布局上看,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承载功能从过去的单一化日益趋向多元化,城市出现中心商业、行政、工业、文化娱乐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布局规划设计,让各个区域在有效运转的同时在空间布局中协调融洽,以彰显城市形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文化性”带来的全新挑战,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未能理解其深层次含义,简单地在过去的规划工作模式中添加个别所谓的“文化”模块,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功能性”与“文化性”的严重分立。一个充分展现城市自身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规划,应该把文化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里脉络,使其贯穿整个城市纹理,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在文化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3.商品化带来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生命力缺失

首先,在城市发展的后工业时代,城市支柱产业从工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产业的变更给城市形态带来的影响是工业区向城郊的外移和城市中心CBD 地区的形成。城市空间作为一种资源,除了居住生活属性外,还被赋予了商业性,它的交换价值逐渐凸显。而城市居民也随着收入的不同在城市中产生居住地的分区,城市空间出现“绅士化”现象(指城市旧社区在重建后地价和租金的上升让原有居民无法承担而外迁,由高收入人群接手入住新建社区)。“绅士化”现象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分区的形成,并且易在城市区域空间中形成排他性,让城市公共空间出现在不同区域治理活动的两极分化,形成城市文化的非均衡发展。其次是文化的商品化。一些政策制定者忽视文化自身内含的生命力,不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局限于工业思维中批量的复制模式,虽然能以较低的经济成本达到大范围文化产品覆盖的作用,但是也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呈现中出现景观过多的重复,造成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文化精神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大量简化的空间文化产品反过来对设计者思维又会产生限制作用,抑制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的文化缺位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能决定空间布局,但是公共空间中良好秩序的维持、景观形态的呈现、城市文化的宣传,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政策对其进行长期维护和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我国众多城市在发展中出现城市公共空间同质化、城市特色文化流失,其原因在公共空间管理环节可以归结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度不高、管理主体单一化、多主体管理无序化。相较近些年不断倡导推进的治理思维,过去政府部门的公共空间管理模式因“官本位”思维限制,难以对公众需求有清晰明确的把握。这种管理思维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管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致当下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文化缺失,问题频发。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以“下沉”普及大众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公众对文化基本需求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包含公众对基本文化获取享有的权利以及对文化产品消费的权利。我国部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对城市居民覆盖不全面和服务效能低的问题。首先是随着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即使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也因为发展水平的不同出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参差不齐,城市区域布局中不同社区提供的文化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同时,城市的迅速扩张一定程度上在空间上通过交通成本提高等因素阻隔了区域之间优秀文化资源和服务的辐射,从而导致优秀文化资源和服务不能覆盖全体居民。其次是文化的推广普及中未能做到“接地气”,公共文化普及过程和方式的陈旧导致文化产生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姿态,让公民对其敬而远之。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公共文化的普及也要紧跟时代潮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才能将优秀的公共文化送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体现还需要各方主体的努力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城市公共空间能否充分运用好“文化牌”的关键,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推进和深入,才能让文化在城市中体现出来,也就能满足民众在公共空间中的文化需求;反之,民众的需求未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得到满足,必将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缺少城市核心精神。

2.公共空间管理主体单一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493。这一新的治理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政府的工作思维将由管理向治理转变,这也是时代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推进,城市事务也越来越繁多,政府提供服务、居民被动接受的简单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模式不再符合实际,经济组织、社会力量包括一些城市居民组织都能对城市空间的管理与呈现产生影响,以单一主体参与为主的管理模式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其中包括在管理活动中容易抑制参与者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管理思维的弊端在公共空间领域具体体现为群众意见表达渠道不通畅,相关管理者对城市居民的具体需求不了解或了解有偏差,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管理必然导致管理结果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存在差距。同时,脱离群众的管理难以向下挖掘到城市中自发生长的文化,也就容易使管理者想当然地推行自己的意志。管理者自以为是必然导致在公共空间管理活动中管理方法方式的故步自封,难以与时俱进,对城市居民和城市自发文化缺乏尊重,导致城市空间的管理成效不大,难以达到预期成果。

3.公共空间多主体管理无序化

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事务的繁杂化,逐渐形成管理主体多、工作任务重且多呈现责任交叉的现象,而政府内部未形成完善的多部门合作治理机制,公共空间治理效能也就难以提高。第一,城市的不断发展让城市功能日益丰富,同时承载城市活动的物理实体的城市空间的治理内涵也随之扩大,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不再是规划、城建等个别部门的事情,国土资源、公安、交通、文化、环保等相关部门也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治理主体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增加了难度,部门职责和界限不明晰、治理活动的合作配合不协调,造成公共空间治理呈现无序化。第二,目前很多城市在公共空间治理问题上,相关治理法规条例未明确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甚至一些空间问题的责任归属确认存在空白。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容易造成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出现不同部门之间治理措施的矛盾冲突、越位或缺位,造成空间治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后续问题难以追责。第三,城市空间治理在涉及政府多部门的情况下,单靠法规界定责任难以形成有效合力,需要设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灵活地根据参与治理部门设定统一牵头管理组织,解决目前协作无序造成治理效能低的问题。

三、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必要原则

用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活动不是简单地在治理活动中加入几个文化元素。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充分彰显文化自信,让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品牌的成果服务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空间里体现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价值,这是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简单粗暴地去干预或改变城市文化的发展,或热衷于堆砌景观,不代表建立了包含城市精神的城市文化。因此,在利用文化有效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应立足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活动的物理空间基础,同时空间治理的成效是决定城市居民在一个城市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而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影响本地居民的归属感以及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最终依靠对人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竞争力,产生源源不断的城市发展动力,而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成果又反过来服务于城市居民,形成一个良性向上的发展循环。在这个城市发展循环中,人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在每个环节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城市空间的治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而城市空间治理成效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居民,城市治理成效的评判者也只能是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因为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的一种具象,不同城市之间历史景观风貌特色的差异来自其中居住者千差万别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不同文化。要治理好城市公共空间,就要充分了解该城市的人居文化、历史文脉,从而使治理契合城市文化特色,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的需求。其次,文化又对人产生塑造作用,好的文化能改造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人的发展。打造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文化,对城市居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二)分层协同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包括区域、城市、城区和社区四个层次。首先,要对城市所处区域文化进行准确定位,一个城市群区域内的多个城市在确定各自的发展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之前,需要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不同城市之间的规划要能形成合力,增加区域文化对话,用文化搭建城市之间沟通协商途径,减少城市之间的文化冲突摩擦。其次,要对城市自身文化特色进行定位,抓准城市自身精神内涵定位,充分整合城市空间特色,向上与区域定位形成合力,向下为不同城区塑造城市空间提供方向。再次,在城区层次上,一个城市因为资源分布和历史格局等多方面的影响,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分区,不同功能分区之间又因其主要城市活动的不同,造成城市内部区域之间文化产生差异。相对而言,经济文化区域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治理会优于工业或城郊分区,因此在尊重各个功能区自发文化的基础上,要增大经济文化区域在全城范围内的文化影响辐射,让不同城区文化之间形成融洽的交汇。最后,城市的基本单元是社区,社区也是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产生最多影响的层次,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依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区层面上持久且有效地发力,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从城市居民生活中挖掘城市优秀文化,促进城市居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塑造中来,赋予城市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三)统筹兼顾原则

文化对城市空间治理主要作用力之一,体现在它对在城市生活着的人有向上提升的作用,并通过价值观和道德层面对人的塑造将其作用力辐射到人类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各种活动中,反过来城市居民参与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不同活动也会因其目标导向对人的价值观形成不同方向的影响。因此,不能单纯地认为城市文化的形成发展只受单一因素影响,也不能认为在治理体系中引入文化向度是两个领域简单的合并。让文化唤醒城市治理生命力,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将文化的思维引入到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让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活动在文化作用下达到相互协调,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城市文化要起到引领全局的作用,就需要坚定不移地培育城市核心价值。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是这个城市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在城市治理中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让核心价值在城市各项活动中通过对活动主体的思想指导、对活动规则制度进行塑造,提高城市各项活动中价值观的一致性,促进沟通协调,让城市治理活动具有城市精神,推动城市良好发展。

(四)创新驱动原则

城市文化在时间维度上是不断向前发展和演变的,同时,对城市文化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也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因此,在运用城市文化尺度指导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考虑外部环境治理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味守旧只会造成城市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中失去勃勃生机,难以融入当下的城市生产生活中去。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方协调统一的工作,要塑造具有城市自身特色且惠民便民的城市公共空间,需要用城市文化将城市公共空间建立、治理活动中的各方参与者在目标和诉求上建立统一的价值导向。因此,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城市文化不具备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以城市文化作为指导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也会随之失去生命力,最终使公共空间成为与时代脱节的产物,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造成治理失效。因此,要不断鼓励和支持文化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的创新,不仅仅是紧跟时代文化的创新,也是紧跟技术发展的创新。在治理工作中,要多引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效能。

(五)共创共享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是全体城市居民共有的,城市公共空间所起到的功能是依从城市居民的需求来发展和塑造的,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和治理不可能剥离城市居民而进行。相反地,保障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治理活动中的参与度,就能保障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服务中需求的表达,也就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成效。城市文化的培育、传承和发扬要紧紧依靠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文化是形成于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包含知识、道德、宗教、习俗、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体,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正是由一个个个体活动组成的,每一个人都和文化生产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文化传播传承必不可少的载体。可以说,离开了人的文化是没有意义的,从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更贴近人,也就更具有生命力。在运用文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能效的过程中,要尊重文化与公共空间、城市居民个体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质量为目标,拓宽公众参与治理路径,畅通公众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城市居民更广泛更自主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取代过去政府独揽一方管理的模式,应让公众、社会组织、企业同政府一起努力,共同创建切实有效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用更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城市中每一个居民,达成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创新、共同享用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

四、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路径

时代的发展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继续加强城市“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幅增进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水平,以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型,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的转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发展城市“软实力”,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服务转型升级。首先,要聚焦城市居民文化需求,引导提升城市居民文化素养,培育城市居民新时代文化自信;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城市“软实力”的培育打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后盾,为文化向度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再次,要运用创新技术,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和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最后,要主动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将其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精神的内核。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软实力”培养

城市特色难以彰显、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在发展中出现趋同的现象是目前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建设发展和治理过程中忽略了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忽略城市居民的居住体验和生活需求,也不能一味追求高速发展而忽视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历史文脉印记。要打造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公共空间,需要明确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观念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也恰恰是组成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因此,聚焦城市居民的文化培养和公民参与是以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环节。

文化自信强调的是主体心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于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同和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79-82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主体是人,因此培育文化自信,用文化指导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工作重心也应落在“人”这个主体上。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和治理要明确城市居民的喜好和需求,要以构建与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服务的需求。在治理工作中,应始终将城市居民的感受和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在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意境塑造中,把握好市民的接受度与文化品质之间的关系,将民众纳入公共空间的治理体系中,注重在人们的沟通交往中挖掘生活印记,塑造城市文化的内涵,通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意境的塑造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而城市居民文化自信的培育,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市居民对政府提高文化服务质量的需求,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此达到城市公共空间在实用功能和精神内涵双重意义上的协调发展。同时,以人为本还需要保证在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度。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中只有深入倾听城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是服务居民且满足居民需求的。

(二)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文化治理的经济保障

培育城市文化自信,发展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水平提升,提高城市“软实力”,需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让“软实力”的发展有载体。政府部门需要加快促进发展模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避免为了彰显政绩只顾短时期内发展速度而不考虑城市长远利益。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上存在配套设施不齐全或使用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从内涵上来看,存在内容空洞泛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要发挥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政府首先要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之风,从而让文化促进城市精神内核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得以呈现,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文化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全民文化自信助力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治理格局,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繁荣,达到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以提高治理效能的作用。要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在保障当前财政支持力度的前提下,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供给机制,明确各级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支出责任,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在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加强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监督,让政府资金在文化领域的使用更公平、更透明。其次,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要转变过去单一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局面。政府需要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在原有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融资手段配合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在中心商业、工业、文化娱乐等功能区域规划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中,注重自身城市特色,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社会力量给予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平衡优化各方资源,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源头,推动企业以及社会民间各方力量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提高资金和生产要素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使用效益。最后,健全公共文化领域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资金在奖励约束作用下发挥最大效用。在法治层面,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将对人民群众文化服务的保障落到实处。

(三)引入科技创新助力文化治理,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服务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为各个领域带来了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变革,也推动了各个领域生产、服务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在以文化推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过程中,同样不能缺少科学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传播路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和推进,让文化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传播方式挣脱过去纸媒时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等新的文化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文化资源实现跨空间低门槛共享,大幅度扩大了文化资源覆盖范围;大数据技术的引进,结合城市空间治理和公共文化建设,让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规划整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文化产业、文化服务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挖掘和计算分析,为城市中文化产业的布局以及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的预测,为城市文化资源分布作出合理的安排,依据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服务体系,最大化运用发挥好文化资源的效益,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与公共文化良性发展。

以文化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需要抓住文化科技化这一特点。在城市文化治理体系中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更新治理手段,在信息高速发展和快速传播的当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增加文化服务的普及度和共享度,增加文化服务体量,提升文化服务质量。首先,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城市文化资源需求分布,以需求为导向确定城市公共空间中文化资源的分布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根据城市居民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契合起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及时收集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反馈,及时调整和更新服务机制,形成一套科学的城市空间和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让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能有效纳入绩效考核。

(四)重视城市精神文化管理,塑造城市独特文化魅力

重视城市精神文化管理,树立城市居民认同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管理工作中让各方参与者达成一致目标,使公众利益最大化,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塑造呈现和谐统一的目的。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塑造体现城市“软实力”,进而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吸引力,带动城市旅游业等的发展,提高对稀缺人才的吸引力和引进率,从而达到城市高水平、高质量和谐发展。

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中,要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工作需求的基础条件上,做到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从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发展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到后续的实施管理中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审美性和文化性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造和使用的顶层设计入手,将城市历史文化元素和核心精神理念全方位纳入城市空间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不仅仅是在新规划中体现城市历史文脉,还要在发展中采用恰当的方法保留适当的历史建筑和老城风貌。城市文化、城市风貌的形成同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城生活印记是对城市历史的另一种记录和展示,不可为了追求现代化发展将老城全部抹去重建。在对城市原有风貌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引导城市老旧格局和谐交融,要让城市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环境下焕发出生命力,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让城市文化精神内核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内在支撑。同时,不可随意套用模仿其他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治理模式,而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突出城市自身精神文化,塑造城市独特魅力。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具象以及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政府当下需要加强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培育城市文化、增进城市文化自信,来持续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塑造能力,以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城市景观风貌,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让“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发力,塑造和谐人居环境,增进城市竞争力。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空间文化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经历中断行为探因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
QQ空间那点事